高考历史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7-11-05 16:44:1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17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后代人经过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4分)
材料二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2)材料二中董仲舒和朱熹各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4分)
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3)材料三对君主统治的看法有何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是什么?(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孔子主张君臣间要讲究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4分)
(2)董仲舒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2分)
朱熹认为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或从哲学的角度论证了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2分)
(3)抨击君主专制统治。(2分)明末清初,由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萌生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带有民主色彩的新思想。(4分)
(4)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3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与孟子思想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此文时要紧扣材料,从材料的含义中分析归纳。依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知,孔子主张君臣之间有等级、名分、秩序;而材料“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反映了孟子主张君臣之间要相互尊重。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董仲舒与朱熹思想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材料“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体现了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的思想,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而材料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反映了朱熹认为三纲五常是天理,臣子对君主的服从也是天理的思想。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分析与掌握。回答时注意材料的提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及材料“……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联系所学归纳总结变化。联系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及思想的变化回答原因。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梳理儒学的发展历程,注意按题目的要求,结合相应阶段的儒学的发展特点及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归纳总结,同时要注意内容的精简与条理。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儒学的发展历程?内容、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请填A,错误请填B。)
汉武帝创建的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习,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标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儒学的发展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标志。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时人有云:治国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该思想的渊源可追溯到
A.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
B.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C.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
D.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语出《道德经》第六十章,"小鲜”像是小鱼,或一块小肉之类的。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所以B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C.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天人合一,大一统”,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只有C项表述符合题干材料核心意思,最能够体现题干“该主张的主要目的”。BD两项题干材料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A项表述不能够准确体现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排除A。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的“天人合一,大一统”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仁人……害仁……成仁”强调了“仁”的思想的重要性,结合史实可知“仁”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主张,答案选A,B C D三家并无此项主张。
考点: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类题型的一般思路是,先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在大体明白材料的主要涵义的情形之下,在联系诸子百家的主要主张进行仔细对照比较即可快速找出答案。在诸子百家中儒家主张仁爱,忠孝和积极入世,道家则主张顺从自然,无为而治,法家强调依照严刑峻法来约束人的行为,墨家则反对不义的战争和强调无差别的爱护别人。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