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模拟版)(四)

时间:2017-09-26 16:32:0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这是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的论述,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强调“人欲”是“天理”产生的根本基础   
②认为“天理”和“人欲”相互依存、互相包容   
③具有关注社会现实和百姓生存的民生意识   
④与统治阶级的“天理”有一定的差别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和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代理学。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家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故①表述错误。其他②③④三项表述符合史实,且与材料意思相符。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宋代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
A.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B.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D.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贵贱有序。故A不选。苏格拉底是雅典尚处于古典时期,奴隶制度也未衰落,B也不选。D选项明显不能选。 
考点:百家争鸣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点评:孔子和苏格拉底均为东西方文化名人,相关知识点要有准确掌握,这样判断才比较容易。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现代意义上的博士是最高一级的学位,而西汉的“博士”则是指
[? ]
A、汉武帝时设立的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有很高的学问并博文广记的士人
D、泛称有高深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一)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代、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
请回答:
(1)请写出西汉儒学、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西汉中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明末清初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的表现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胡锦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的一项重大任务。
“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现在,更是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认同。下列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①“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③“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近者悦,远者来。”

——材料均选自人教社《历史》必修三


请回答:
(3)在历史上我们的先人有很多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观点就有很多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借鉴,请举两例说明(材料中的观点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建立“和谐社会”,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1)①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倡导的主张是“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南宋的朱熹,主张是理先于气(或“正君心”、“存天理,去人欲”等)。③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正统)思想。
(2)表现民主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或指责儒家经典“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等。)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明清处于封建社会没落时期,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二)(3)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关系。
②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③孟子提出“民贵君轻”;主张“仁政”反对苛政。
④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运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
(4)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所用;注意人际关系的和谐还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注意保护环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江都王刘非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长,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言论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他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刘非不太听命于中央,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应该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故选C。A项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学说;B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属于法家的学说;D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北宋时“二程”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