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5 11:09:37
1、判断题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D.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不对,康有为并非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B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C不对,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表述片面;D表述最全面、最准确,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梁将维新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点评:用表格法全面了解维新变法思想
产生
原因
①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②清朝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③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
?
评价
进
步
性
这种思想主张以变法自强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具有爱国意义;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局
限
性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梁将维新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以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实际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图所示著作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海国图志》
[? ]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属于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活动的是:
①编成《滑达尔各国律例》和《四洲志》?②研究仿制西方战舰
③系统介绍西方史地知识?④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考的比较细。林则徐的主要活动包括翻译外国报刊,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同时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的主张,研究仿造西方战舰,因此①②正确,故选A。系统介绍西方史地知识的是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也是魏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又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梁启超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他于1902年2月——4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口号“驱除鞑虏”,是汉族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最后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主张把各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
材料三 在诸多构建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事件中,就其影响面深度和广度而言,20世纪的辛亥革命,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
——徐迅《民族主义》
(1)据材料一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孙中山早期却提出“驱除鞑虏”,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中华民族”概念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旧的民族观念被打破,新的民族意识正在形成;救亡图存,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成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2)梁启超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号召,有利于借助清政府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减少变法阻力变法的失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有利于分化瓦解清政府统治力量,发动广大民众推翻清政府统治。
(3)推翻清政府的目标已经实现;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团结各族人民维护民主共和、建立近代民族独立国家,提出"五族共和""民族平等"的观念。
(4)抗日战争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精神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为民族振兴奠定了基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我国先进的技术成就和在天文、数学、化学、医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向东传播到朝鲜和日本,向南传播到印度,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到波斯、阿拉伯,并且扩展到欧洲,历史上称其为“东学西渐”。后来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开始出现“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后,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相同点。(4分)
(2)比较“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不同点。(4分)
(3)通过上述比较,你能得到哪些启示?(2分)
参考答案:(1)相同点:①“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学习的顺序是相似的。欧洲人学习中国文明和中国人接受西方文明的顺序:先从科学技术开始,包括军事技术和兵法,之后逐步深入到文化及价值观、思想和道德、哲学,进而是制度。(2分)②结果是相似的,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东学西渐”使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了社会的转型,社会各方面超过中国。“西学东渐”使先进的中国人经过数次失败和总结经验,最终找到了能正确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分)
(2)不同点:①时间不同:“东学西渐”开始于西汉丝绸之路开辟后,“西学东渐”开始于明末清初。②方式不同:“东学西渐”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西学东渐”在鸦片战争后是被迫的。③动力或目的不同:“东学西渐”是为了发展商业以及反对天主教的精神独裁统治;“西学东渐”则是英国的船坚炮利惊醒了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们为了救国而被迫学习西方。?(4分)
(3)对任何先进的事物都要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为我所用,一定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才能使先进的事物发挥其巨大作用。(2分)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大跨度、小切口的比较型问答题。学生学习历史,必须将中外历史知识中相关的内容作横向、纵向的比较,把握其原因、特点、影响等方面,将相关的知识链进行整体把握,从比较中得出启示。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