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新思想的萌发》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9-25 11:09:3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相比,主要不同点是学习外国的(?)
A.科学技术
B.政治制度
C.军事技术
D.教育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AC排除;康有为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B符合题意;教育思想属于不同点之一,但不是主要的区别
点评:用表格法归纳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主要历程
代表
主张
背景
意义
特点
开眼看世界
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
《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日深;西学传入;有识之士倡导等)
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
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技术层次,付之实践。结果失败
维新
变法
思想19世纪
早期
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王韬、郑观应
发展资本主义。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西学的传入等。
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初涉政治制度层次,没有付诸行动。
90年代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实行变法维新。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制度层次并付之于实践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近代中国,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民主主义思想不断推动国人思想解放。这三种思想的共同点不包括
A.都是知识分子逐步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B.都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C.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和实行民主政治
D.都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材料强调的是三者的共同点,结合史实可知三者都属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其主张代表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也与近代中国的救亡爱国运动紧密结合,所以A B C 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D项说法错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没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这也正是其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如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

[? ]
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
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
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
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民族危机的出现
B.林则徐提倡经世致用
C.清朝统治危机加深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应从鸦片战争后我国当时的社会矛盾入手分析“新思想萌发的客观原因”。鸦片战争后我国的社会矛盾有两对,一个对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另一对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本题强调“客观原因”,则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入手比较贴切。答案A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