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5 11:09:37
1、判断题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相比,主要不同点是学习外国的(?)
A.科学技术
B.政治制度
C.军事技术
D.教育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AC排除;康有为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B符合题意;教育思想属于不同点之一,但不是主要的区别
点评:用表格法归纳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主要历程
代表
主张
背景
意义
特点
开眼看世界
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
《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日深;西学传入;有识之士倡导等)
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
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技术层次,付之实践。结果失败
维新
变法
思想19世纪
早期
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王韬、郑观应
发展资本主义。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西学的传入等。
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初涉政治制度层次,没有付诸行动。
90年代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实行变法维新。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制度层次并付之于实践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近代中国,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民主主义思想不断推动国人思想解放。这三种思想的共同点不包括
A.都是知识分子逐步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B.都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C.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和实行民主政治
D.都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材料强调的是三者的共同点,结合史实可知三者都属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其主张代表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也与近代中国的救亡爱国运动紧密结合,所以A B C 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D项说法错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没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这也正是其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如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
[? ]
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
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
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
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民族危机的出现
B.林则徐提倡经世致用
C.清朝统治危机加深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应从鸦片战争后我国当时的社会矛盾入手分析“新思想萌发的客观原因”。鸦片战争后我国的社会矛盾有两对,一个对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另一对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本题强调“客观原因”,则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入手比较贴切。答案A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