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新思想的萌发》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09-25 11:09:3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新的学术追求”的主要含义,并简述其背景。(2分)
材料二?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清)张树声《遗折》(1884年)
(2)根据材料二分析作者的思想主张,并概括作者对材料一中的“新的学术追求”看法。(2分)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悄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 1916年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材料三中的“新时期”指的是什么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5分)
(4)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上半期,面对西方侵略,先进中国人开始认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2分)
(2)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仅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无法富国强兵。(2分)
(3) 新文化运动(1分)。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了民主科学;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分,任答两点得4分)。
(4)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学习的内容不断深入(2分)。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不断提高;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萌发:内容及其背景。解答本题对于学而言,尤其要注意一个人物:魏源。与林则徐等同为新思潮萌发的重要代表人物,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结合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剧变及中外关系的变化回答背景。
(2)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派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回答时要结合第(1)问的主张的实践效果回答,体现了中国人的进去精神。同时要结合材料“……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回答后一问。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掌握情况。结合“1916年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可知是新文化运动。联系材料“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及所学的知识回答影响。
(4)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回答时要结合材料的关键词句,如“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 ……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1916年陈独秀”等分析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面是人们对某一著述的评论:“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此推断此书应该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四洲志》
D.《瀛环志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题目中涉及的是要想抵制外来侵略就要了解外国的国家情况,所以描述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情况的图书是魏源的《海国图志》,B是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作品,CD不符合题意A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
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统治者的活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
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
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不同派别政治主张的掌握程度.试题难度系数较低。革命派与维新派作为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其分歧的根源在于:是通过革命手段还是改良途径在中国建立何种资产阶级政体,即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