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五)

时间:2017-09-25 10:52:4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 ……,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外族入侵带来国家危难
C.统治者不施仁政,导致民不聊生,社会退步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使国家分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古时国指朝廷、政府、皇室,天下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拥有的一切。顾炎武说的,亡国是指朝廷崩溃和王朝更替,亡天下是民族毁灭,当然是国可亡而天下不可亡。A不对,“封建王朝出现更替”显然是顾炎武所说的“易姓改号,谓之亡国”;C正确,“统治者不施仁政,民不聊生”正符合顾炎武所说的“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B”外族入侵国家危难”和“D国家分裂割据,战争频仍” 都不是顾炎武所指的“亡天下”。
点评:注意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与传统“忠君爱国”观念的不同。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我喜欢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作者之所以这样评价黄宗羲是因为其(?)
A.批判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C.批判程朱理学,提倡个性自由和男女平等
D.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A.强调社会责任感
B.提倡知行合一
C.构建新儒学体系
D.重建伦理秩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张载的意思是给人们认识天地的真理确立一个切实的理论体系,给百姓在世上的安身立命建立一套切实思想还办法,替历代圣贤延续行将绝传的不朽学说,给千秋万代开创永久太平的伟大基业。顾炎武的意思是国家的兴亡,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两者的相同点都是每一个人都要为人类和社会的美好善尽自己的职责。强调的都是社会责任。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8分)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二: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进而达到“太平大同”这一人类最美满极乐的世界……
——康有为(19世纪末)
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孙中山(1905年)
(1)列举黄宗羲体现“新见”的思想,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黄宗羲出现“新见”思想的经济、阶级因素。(4分)
(2)材料一主张用什么方法来评价黄宗羲的思想?并用该方法简要评价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6分)
(3)概括材料二中康有为和孙中山关于近代以来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历程观点的相同之处。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请结合中外政治文明的史实加以论证。(8分)
(4)结合所学指出康有为、孙中山的观点在理论依据、救国方式上有何不同。并概括近代以来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10分)


参考答案:
(1)思想: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平等;主张工商皆本。(任1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得分,不超过2分)
因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2分)
(2)方法:历史的(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辩证的(一分为二)。(2分)
评价:进步性:①第一次以宪法形式确认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
②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任1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给分, 不超过2分)
局限性:①人民权利有限而且取决于君主的同意;
②立法、行政和司法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专制色彩浓厚。(任1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给分, 不超过2分)
(3)相同: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2分)
选择观点并阐述理由(只选择没陈述理由的不得分,下列两种选择可同等给分)
第一种:同意。(2分)
理由:①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共和国体制继续维持;
②法国经历了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每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给分,不超过4分)
第二种:不同意。(2分)
理由: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曾出现过共和制,但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②20世纪初共和制的中国政治文明的程度远低于同时期君主立宪制的日本。(每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给分,不超过4分)
(4)不同:康有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三世说)、渐进(改良、立宪)救国;(2分)
孙中山:社会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革命(推翻满清政府、共和)救国。(2分)
历程:器物-制度-文化;(3分)以欧美为师-以俄(苏)为师-走自己的道路。(3分)


本题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提出工商皆本。经济和阶级因素联系明清的时代特征回答,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注意阶级因素,不能回答“资产阶级壮大”,因为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早期的资本家,但并没有独立的资产阶级。
(2)材料一既认识到黄宗羲思想的局限,又关注到思想的进步之处,反映出辩证地、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反对“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的认识,可见主张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评价历史。按此方法评价《钦定宪法大纲》,一方面既要有进步性、局限性,另一方面要突出在当时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3)对比材料,两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民主共和是历史的必然。对于这一观点,赞成与反对均可,关键是阐明理由,结合相关史实。“同意”的理由可以举中国、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的史实;“不同意”的理由,可选择英国、德国、日本等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史实。
(4)两人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注意比较的角度。理论依据上,康有为是传统的三世说,孙中山是受进化论的影响;救国方式,即实现的途径,康有为主张改良,孙中山坚持革命。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注意高度概括,不要罗列史实。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明中后期苏州地区“凋籍田业”(不靠土地),“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日取分金为谷飨计”。
——《明神宗实录》
材料2:(清前朝)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3: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4:

材料5:

(1)根据材料1、2及所学知识分析明中后期经济领域有什么新现象?这种现象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3表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为什么说“黄金时期”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你认为在那个时代中国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4和所学知识,说明1957年中国工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5及所学知识,概括1976~1987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迅速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新现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影响:出现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思想家,如黄宗羲等;出现重视工商业,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出现“经世致用”的思想。
(2)原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出路: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3)变化:轻工业比重不断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4)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或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