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模拟版)(六)

时间:2017-09-25 10:37:1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a处:“焚书坑儒”
B.b处:“独尊儒术”
C.c处:“三教合一”
D.d处:“西学东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a处应是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打压儒学;b处应是西汉改造了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等思想,推动儒学发展;c处:“三教合一”;D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0分)
材料一    文天祥抗元被俘,宁死不屈,以正气歌明志,是文化的作用使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座座贞节牌坊下压的是一个个呜咽的冤魂,这也是文化作用的体现。
(1)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谈谈如何理解材料中“文化的作用”?(4分)据此,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2分)
材料二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2)概括材料二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①理解:
积极作用: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克制,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2分)
消极因素: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等。(2分)
②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中继承。(2分)
(2)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2分)经济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2分) 


本题解析:第一问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难度为中等。要求学生对宋明理学有全面的评价;对中国文化的态度的表述比较雷同,政治课《文化生活》中的表述可以移用。
第二问主要考查归纳能力,难度为小。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经济根源在教学中学过。
考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点评:如第一问,做题时,要尽量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建立联系,这样才会化解所谓难题。通常,文言文引文若有省略号,意味着材料得分层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A.心即理
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C.“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D.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准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对历史概念(程朱理学)准确理解。本题考查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由材料可知,朱熹认为“饥而食渴而饮”是正当的欲望,并不反对。故D项错误。他又认为“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所以天理何人欲(私欲)的根本区别是是否符合“礼”,私欲B项错误。而A项是心学。故选C项,私欲就是超出“礼”的不正当的欲望。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主要表达的观点是:(     )
A.天理没有绝对的正误
B.反对一切人的欲望
C.承认合乎社会规范的欲望
D.承认人的欲望都是合理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就是封建伦理纲常,而“人欲”是指不符合“天理”的那些欲望,即“私欲”, 即承认合乎社会规范的欲望,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程朱理学·朱熹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