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5 09:52:43
1、判断题 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种现象起始于
[? ]
A.秦
B.汉代
C.宋代
D.清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李贽
D.王夫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等,结合所学知识,本题实际上考查儒学发展相关内容——儒学对佛教等思想的相关吸收,最终形成宋明理学。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董仲舒生活于西汉汉武帝时代,不符合题干“佛教进入中国”,佛教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才传入中国的,汉武帝时代还谈不上“儒佛”的互动融合。CD两项的思想家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儒学早在宋明时期就吸收了佛教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可知,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并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朱熹《朱子大全》
材料二: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出自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近日横”一般多画泊着一空船,舷边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李贽《焚书》
——李贽《藏书》
参考答案:(1)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大一统。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主张:“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或写宣扬封建纲常、封建道德规范)。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
(3)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4)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明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来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主旨是( )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B.主张理性独立思考
C.发展经世致用之学
D.极力推崇程朱理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李贽的思想,他批判程朱理学,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因此排除A、D两项;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主要思想,因此排除C项;综上所述,本题只有B项符合题意,因为根据材料中的“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说明李贽的主张是不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判断,即主张理性独立思想。
考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的思想主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分析能力,理清李贽的具体主张,明确他批判的是儒学的正统地位,强调理性独立思考,注意采用排除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