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二)

时间:2017-09-25 09:52:4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种现象起始于
[? ]
A.秦
B.汉代
C.宋代
D.清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李贽
D.王夫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等,结合所学知识,本题实际上考查儒学发展相关内容——儒学对佛教等思想的相关吸收,最终形成宋明理学。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董仲舒生活于西汉汉武帝时代,不符合题干“佛教进入中国”,佛教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才传入中国的,汉武帝时代还谈不上“儒佛”的互动融合。CD两项的思想家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儒学早在宋明时期就吸收了佛教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可知,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并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朱熹《朱子大全》
材料二: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出自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近日横”一般多画泊着一空船,舷边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材料四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概括明末清初儒家思想有何新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大一统。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主张:“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或写宣扬封建纲常、封建道德规范)。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
(3)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4)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明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来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主旨是(    )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B.主张理性独立思考
C.发展经世致用之学
D.极力推崇程朱理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李贽的思想,他批判程朱理学,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因此排除A、D两项;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主要思想,因此排除C项;综上所述,本题只有B项符合题意,因为根据材料中的“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说明李贽的主张是不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判断,即主张理性独立思想。
考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的思想主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分析能力,理清李贽的具体主张,明确他批判的是儒学的正统地位,强调理性独立思考,注意采用排除法。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