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练习版)(五)

时间:2017-09-24 02:43:3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赵国孝成王十一年(前255年),为公子元筑一城,叫元氏城,西汉初刘邦称帝后第三年(前204年)下令在元氏城内设置恒山郡。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即皇位,恒山郡改为常山郡。
材料二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国。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真定国而置县,将真定县划归常山国管辖。
材料三 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大菩萨是现存最高大的铜菩萨,人们习惯称之为大佛,因此隆兴寺也被当地人称为大佛寺。而赵州桥坐落在赵县汶河之上,建于隋代大业年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称其为“中国工程界一绝”。
?
?请回答:
(1)结合历史常识分析材料一中汉文帝时恒山郡改为常山郡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石家庄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是要避汉文帝刘恒名字的讳,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2)郡国并行制。
(3)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往活跃;思想开放等。
(4)石家庄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
A.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B.朱熹、李贽、黄宗羲
C.朱熹、王夫之、顾炎武
D.王夫之、王守仁、顾炎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在中央电视台主演的小品《说事儿》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做人难!做女人难”请问这个“难”的深刻含义是
[? ]
A.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艰辛
B.赶上经济危机,股票折损过重
C.儿女情长,剪不断、理还乱
D.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德的约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人物的言论与宋明理学思想相符的是(   )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理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理二主之理!”和④孔明:“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都包含有浓厚宋明理学思想的忠孝思想,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国学研究正在成为当代显学,其中一个最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官方哲学则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其实,民间文化才是民族文化的本体,影响民族文化传统主流的,还有信众庞大的民间哲学。”(刘宗迪《中国文化的主流》)依据你所了解的史实判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官方哲学和民间哲学分别应是
[? ]

A、儒学和道学
B、儒学和佛学
C、道学和佛学
D、理学和儒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9/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