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4 02:43:37
1、判断题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派地位的变化取决于
[? ]
A.儒家思想的自我更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C.思想大一统的趋势
D.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繁荣
2、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讲,有为百姓而“鸣”,有为统治者而“鸣”, 冯天瑜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其中为百姓而“鸣”的民本思潮和为统治者而“鸣”专制主义分别是
A.墨家、儒家
B.法家、道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3、选择题 古代中西方哲人中,有的忽视道德,有的重视道德。其中重视道德教化的哲人是
①孔子 ②韩非 ③苏格拉底 ④普罗塔戈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 “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
材料二: “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明鉴》
材料三: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荀子》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
材料四: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
材料五:(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唐太宗)“……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怨,民怨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
材料六: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为原则的“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文化发展历程》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哪一理念?(2分)
(2)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4分)
(3)材料六的观点与前面的材料有何不同?(2分)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4分)
5、选择题 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