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4 02:24:20
1、判断题 简析“新思想”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参考答案:鸦片战争后,则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掀起的学西方新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性特点:一方面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4分)
新思想的局限性:林则徐、魏源等人仅仅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认识到外国的“船坚炮利”,中国军事装备落后,导致了战争的失败,由于受时代和阶级局限,还认识不到中国失败的根源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看到本质)
本题解析:该题题干简短明了,学生一读则明白,题中有两问:一是新思潮的特点;二是新思潮的局限性。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师的讲解,进行解答。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6、17世纪,中国社会曾出现了“西学东渐”之风,近代时“西学东渐”不断深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中的反君主专制主张是西学东渐的最早表现
B.西学东渐过程中,曾经出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张
C.近代西学东渐的逐步深入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近代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D.西学东渐有利于中西方的思想文化交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三 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展。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
——(19世纪末)罗德斯
材料四 “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19世纪末)吉卜林
材料五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请完成: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4分)
(2)材料三、四和材料五有何联系?(4分)
(3)材料四中所说的“最好的东西”,在魏源和康有为看来分别是什么?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4分)
参考答案:(1)观念变化:由鄙夷到师夷。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中西方联系扩大。
(2)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面对民族危机,康有为主张变法维新。
(3)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西方的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由技术(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本题解析: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反映地主阶级对中西方实力对比发生的观念转变,原因从当时的经济、政治、外交等各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中材料三、四与材料五属于因果关系,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要求改革政治进行救亡图存;第(3)问考查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不同。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839年,林则徐便委托美国医生伯驾和袁得辉合译瑞士法学家艾默瑞奇·德·瓦特尔的著作《万国公法》中有关战争、封锁、扣船部分的内容,这是“中国对西方国际法最早的翻译”。此举的实质是(?)
A.引导人们开眼看世界
B.开展禁烟运动
C.宣传依法治国的理念
D.维护国家主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了林则徐委托翻译的《万国公法》中有关战争、封锁、扣船部分的内容,这是“中国对西方国际法最早的翻译”,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背景,可以得出,林则徐此举的实质是利用国际法来应对英国,以维护国家主权。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表示民国初期北京地区创办报刊的数字
年份 | 1912 | 1913 | 1914-1915 | 1916 | ? …… | 1924 |
报刊数 | 36 | 41 | 3 | 58 | 65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