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4 02:24:20
1、判断题 19世纪60、70年代,清王朝内部的顽固派与洋务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要不要镇压人民反抗斗争
C.要不要“师夷长技”
D.要不要抵抗外侮,维护天朝上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顽固派和洋务派都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政治派别,本质上没有根本区别。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两派不可能的主张,因为与阶级本性相违背,其次在镇压人民反抗和抵抗外侮两派是一致的,所以只能在学习西方上产生分歧。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校邠庐抗议》是早期维新派冯桂芬于1861年完成的作品,在该书的一系列政论中,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由此可知冯桂芬表达的思想应该是
A.反抗侵略
B.政治改良
C.中体西用
D.全盘西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材料中冯桂芬主张“采西学”“制洋器”,故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3分)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 | 命题者 | 试题 |
格致(自然 科学)类 | 龚照瑗 |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
教育类 | 刘坤一 |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
治术类 | 周馥 |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
参考答案:
(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略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以及史料并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表格中“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一句中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指导思想结合所学很容易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围绕传统性从纲常礼教等角度思考作答。
第(2)问属于历史小论文撰写,解答该类型题目时现依据所给的观点,结合题干所给的材料以及所学进行论证,同时要表述成文,注意字数符合要求,本题的观点是王韬课士的近代性”,论据可以依据材料一中“自然科学”“教育类”“治术类”以及材料二中“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围绕洋务运动以及中国向西方学习内容和历程进行论证。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抗日战争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一次反思是指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科技的实践,因为学习西方科技以失败告终转而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开端与戊戌变法,他发生于甲午战败以后,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维新思想
点评: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始于戊戌变法,中国思想的近代化始于新文化运动。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鸦片战争中,新思想萌发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危机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加深
B.程朱理学压制反清、进步思想
C.乾嘉学派读书人绝口不谈政治
D.林则徐和魏源的倡导、呼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新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师夷长技以制夷,,上,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强国御侮,挽救统治危机。这主要是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加重及西方的坚船利炮给封建士大夫们极大的刺激而产生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