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5 16:16:35
1、选择题 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其目的是( )
①巩固封建统治 ②培养社会责任感
③维护社会稳定 ④禁绝个人欲望
A.①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①巩固封建统治是理学内容的影响,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合。材料中的“成贤成圣”表明了理学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目的,所以第二项正确。 ③维护社会稳定的内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中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表明理学禁绝个人欲望的目的,故④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目的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
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
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三 20世纪初期中国的思想交锋
长素(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则应之日: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指出在“论革命”的问题上康有为与章炳麟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讨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四 当代的文化迁移
《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中记述道:“(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崛起,以锐不可当的态势,改变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传统定位,史学著作也失去神圣的光环,从资政济世的高阁,下移到平民百姓的书桌,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消闲读物。”
(4)分析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现:孔子“仁者爱人”(“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政在得民”)。根源: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宗法分封制解体,“士”阶层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2)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的自由原则奠定了基础;摆脱思想禁锢,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带有人文主义色彩,在重新认识人类自己方面功不可没。
(3)民智、公理、旧俗。作用: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社会进步;推动清政府变革自救。
(4)思想解放、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人民文化程度提高、传播手段突飞猛进、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前551-前479年) 图二(前179-前104年)
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有一个别开生面的节目:对联集锦。山东和山西的对联是:山东上联: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山西下联: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山东人以孔子为骄傲,其实孔子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因为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已经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所以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去了解儒家文化。
(1)图一中历史人物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
(2)图二中历史人物是谁?其主要思想有哪些?此后儒学地位发生怎样的变化?(7分)
(3)图二中历史人物所在朝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在本质有何共同点?(1分)
参考答案:(1)孔子。(1分)核心:“仁”和“礼”。(1分)
(2)董仲舒。(1分)主要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三纲五常”的理论,发挥了仁政思想。(4分)
影响:儒学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分)
(3)共同点: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1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第(1)问考查孔子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答案。第(3)问考查两位皇帝对儒学的态度。本质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
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符合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是①③④三项,①表达了不能用严刑酷法镇压民众;③是孟子的民本思想;④是荀子的民本思想;而②则是道教主张的愚民思想,故选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点评: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内容丰富,多反映在儒家学说中,先秦时期的孔,孟,荀三位思想均有所论述但又各不相同。以后儒家弟子即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完整,即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出现达到顶峰。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的民本思想却有本质的不同,希望仔细理解体会。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台湾史学家许倬云在《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一文中说:“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予一的信念,他们争论的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文中的“信念”源自( )
A.中国人对统一的渴望
B.分封制的影响
C.由西周发展而来的文化认同
D.各国统治者变法自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