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8-25 16:16:3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 “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所以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蒙昧中的启蒙·智者学派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其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此种说法最相关的理论来源是
A.理学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道家学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梅兰竹菊之所以被称之为“花中四君子”是因为他们的品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注重道德修养,民族气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作用,所以本题选A,B、C、D与材料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积极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1:《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2: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3: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
请回答:
(1)材料1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2分)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2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3)材料3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4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8分)


参考答案:(1)思想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3)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由“春秋大一统者、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分析归纳并依据教材知识,就可以得出材料1集中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宏观把握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2说明其“新”在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明清之际的思想。从材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可以得出材料3提出的新观点。根据所学知识,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学的发展演变,学生要紧扣材料总结儒学各阶段的内容及其时代背景。根据材料和所需知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A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重视伦理道德;B法家主张“依法治国”; 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D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题干材料“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相符合的是墨家学说,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还可以考查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如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德治民;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