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7-08-25 16:03:3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 ]
A.诸侯
B.卿
C.士
D.商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家思想最不相符的是(  )
A.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B.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C.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D.孔明:“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儒家思想的关于伦理道德的核心观点是:仁、义 、礼、智、信 、恕 、忠 、孝 、悌 。ACD均是主要体现了忠的思想。B体现了利己主义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程朱理学、明清批判思潮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是

A.a处:“焚书坑儒”的压制
B.b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C.c处:受佛教道教的冲击
D.d处: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是出现在明清时期而非宋明时期,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图片中的d处对应的时代是宋明时期而非明清时期,而所以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只能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历程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诛罚不避权贵,庆赏不遗匹夫”。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
[? ]
A、《庄子》
B、《论语》
C、《韩非子》
D、《墨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34分)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易经》记录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一些军事思想。随着《易经》成为儒家经典,《易经》的军事思想也在中国古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易经》原文
释 义
和兑[通悦,下同],吉。
国与国和谐相处,吉利。
孚[通俘]兑,吉,悔亡。
以俘虏别人为乐事,暂时吉利,最终会败亡。
来兑,凶。
自恃强大,胁迫他国服从,结果是凶险的。
鸣谦,利用师,征邑国。
道义上和舆论上的优势有利于出兵征讨他国。
不利为寇,利御寇。
主动侵略别国是不利的,防御别国侵略是有利的。
 
⑴材料一反映了《易经》中哪些军事思想?你如何评价《易经》的军事思想?(10分)
材料二  “[英国舰队]所向无不披靡,彼已目无中华,即不可取,亦不过扬帆舍去,又顾之他。在彼有得无失,何所忌惮?而我则千疮百孔,何处可以解严?” 林则徐认为“海疆久远之谋”是“亟筹船炮,速募水军,得敢死之士而用之,彼北亦北,彼南亦南,其费虽若甚繁,实比陆路分屯、远途征调所省为多”。
——《林则徐书简》
材料三   以船炮而言,本为防海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为长久计,亦不得不先事筹维。且广东利在通商,自道光元年至今,粤海关已征银三千余万两,收其利者必须预防其害,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
——《林则徐集》奏稿中
⑵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林则徐的海防思想。(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林则徐海防思想产生的影响。(6分)
材料四             21世纪初战争与武装冲突形势示意图

——[法]M-F.杜兰等《全球化地图:认知当代世界空间》
注:图中深色区域为发生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地区。
⑶依据图11概括21世纪初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分布状况。(2分)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这一形势出现的原因和特点。(10分)


参考答案:⑴军事思想:主张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反对大国恃强凌弱;坚持战争的正义性;认可反对侵略的自卫战争。(8分)
评价:对以上思想进行正面评价,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分)
⑵思想:清朝难以应对外国的船坚炮利,意识到海防出现危机。利用海关收入,仿造新式船炮,建立新式海军,掌握海防主动权,且可节省国防开支。(6分)
影响: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兴建军事工业,筹划海防。(6分)
⑶分布状况:主要分布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分)
原因:两极格局结束;长期被压制的种族、民族、宗教和领土争端等矛盾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6分)
特点:区域性和小规模。(4分)


本题解析:⑴本问较简单,只要找到有效信息即可。根据材料一的表格中“国与国和谐相处,吉利。”可知主张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根据“自恃强大,胁迫他国服从,结果是凶险的。”可知反对大国恃强凌弱;由“道义上和舆论上的优势有利于出兵征讨他国”可知坚持战争的正义性;由“主动侵略别国是不利的,防御别国侵略是有利的。”可知认可反对侵略的自卫战争。评价:对以上思想进行正面评价,,都是积极的思想,没有不足之处,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⑵根据材料二中“[英国舰队]所向无不披靡,彼已目无中华,”可知英国舰队所向披靡,实力强大;由“若海面更无船炮水军,是逆夷到一城邑,可取则取,”可知清朝难以应对外国的船坚炮利,意识到海防出现危机;由“林则徐认为“海疆久远之谋”是“亟筹船炮,速募水军,得敢死之士而用之,彼北亦北,彼南亦南,其费虽若甚繁,实比陆路分屯、远途征调所省为多”。可知建立新式海军,掌握海防主动权;根据材料三中“粤海关已征银三千余万两,收其利者必须预防其害,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可知利用海关收入,仿造新式船炮。影响就考虑中国积极谋划海防,军是近代化的相关知识,影响: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兴建军事工业,筹划海防。
⑶根据注:图中深色区域为发生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地区。可知主要分布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根据时间是21世纪初战争与武装冲突形势示意图,可知原因包括:地区原因:两极格局结束;长期被压制的种族、民族、宗教和领土争端等矛盾相继爆发;整体原因是美国试图独霸全球,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特点:根据地图分析可知都是局部战争,区域性和小规模。
考点: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地区、特点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