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5 13:36:37
1、判断题 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钱权结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徽商兴起于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清时期,徽商并不代表近代商业,也不代表近代经济,排除A、B;当时在中国,还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排除C。因此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读《清明上河图》,与前代相比,从中能得到有关宋朝商业发展的哪些“新”信息(?)
①打破市坊界限?②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 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④边境贸易繁荣 ⑤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A.①②③④
B.④⑤
C.①⑤
D.①③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宋朝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但在图中体现不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与边境贸易无关;东京贸易的繁荣,及随处可为市的景象恰好反映了①⑤两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搜集了下列信息。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官府依然控制着商业
B.隋唐时期为商业服务的柜坊问世
C.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对外交往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回答22~24題。
小题1:自8世纪中叶起,中国瓷器经南海至西亚、非洲的海路大量外销,中国以“瓷国”享誉世界,这种外销一直持续到淸代末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制瓷工艺的持续发展
B.海外市场的需求较大
C.历代政府的政策引导
D.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小题2:淸政府1759年颁布的条例规定:夷商(西洋商人)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不准雇用中国仆妇。这可以说明淸政府
①准备断绝中西贸易往来?②关注西洋商人的安全问题
③对西洋商人有防范心理?④具有浓厚的“华夷”观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_
小题3:下列图一是纪念《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0周年纪念邮票,图二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10周年时发的纪念邮票(局部)。从这两个条约名称上的变化,可以看出中俄(苏)双方
A.由关系恶化到关系友好
B.由不平等关系到平等关系
C.由友好结盟到不结盟
D.由军事合作扩展到经济合作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苏州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该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题中的城主要指居住和办公等地点,市指交易场所,“城区即市区”即是指原先的分隔状态被打破,根据史实,到了宋朝才打破时空上的限制,所以C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