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主要经济政策》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五)

时间:2017-08-22 04:18: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的因组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除此,统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政府规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
材料二 唐代“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唐庸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如遭灾害减负组调。 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
——《中国通史》白寿彜
材料三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材料四 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它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
问: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初期百姓负担比汉代的负担总体上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你所知的两税法,总结出两税法同汉代以来赋役制有何变革?变革的原因及影响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指出两税并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王安石变法理财的目的,分析指出古代中央政权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唐北汉农民的负担有很大减轻。(或纳庸代役)主要原因是唐统治者叹取隋亡教训,实行轻绶薄赋政策。
(2)变革:改变过去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资产为主。(或:减少征税的项目、规范了征税的时间次数、征税的标准、征税的税原等)原因:①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②为了稳定财政,巩固封建统治;③均田制破坏,租庸调破坏。影响:①增加了政府收入;②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③扩大税源;④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3)不能落实的原因:①中央政权的削弱,政府信用的降低;②地方官吏的腐败;③地主、官僚阶级转嫁负担给农民。
(4)封建政权制安民策的出发点吧维护贵族的地主利益为目的。而不以重视民生为目的。(或古代中央政权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
B.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始终起积极作用
D.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 )
①形成于战国时期②长期维持了社会的稳定③是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
④在封建社会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在我国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由于重视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政策,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因此①②③ 正确。故选B。④项错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或者商品专营,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商人在经商致富后把钱往往投资在土地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对重农抑商政策要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来分析,在前期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在封建社会的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8世纪“康乾盛世”被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原因不包括
A.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
D.西方国家出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革命运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清时期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这是导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不能发展壮大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同时西方国家出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革命运动使西方国家实力急速提升,中西方实力差异逐步拉大,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并未丧失独立自主地位,所以B项说法错误,A C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但与题意要求不符,答案选B。
点评: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解答要注意思路和方法。一般而言,否定式选择题的设问是体现其题型特征的场所,设问中往往会有诸如“不正确的”“错误的”“不可能发生的”等字样,但也会出现比较隐蔽的设问方式如“违背了上述观点”“不会出现”“不包括”等。解题时一般采用排除法最为快捷有效,当然也可以采用直选法,即根据自己对史实、历史结论的准确理解和认识,直接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清朝雍正皇帝在上谕中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根据这种思想所制定的政策应该是
A.海禁
B.重农抑商
C.闭关锁国
D.抑制兼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