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11 07:03:31
1、填空题 ?“低碳循环”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而如何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及有效地开发利用CO2,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重视。所以“低碳经济”正成为科学家研究的主要课题
(1)用电弧法合成的储氢纳米碳管常伴有大量的碳纳米颗粒(杂质),这种颗粒可用如下氧化法提纯,请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C+?___?KMnO4+?____?H2SO4→____CO2↑+?____MnSO4?+?____K2SO4+?____H2O?
(2)将不同量的CO(g)和H2O(g)分别通入到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CO(g)+H2O(g)CO2(g)+H2(g),得到如下三组数据
①实验1条件下平衡常数K=________(取小数二位,下同)。
②实验3中,若平衡时,CO的转化率大于水蒸气,则a/b?的值_______(填具体值或取值范围)。
③实验4,若900℃时,在此容器中加入10molCO,5molH2O,2molCO2,5molH2,则此时
V正______V逆(填“<、>、=”)。
(3)已知在常温常压下:
①?2CH3OH(l)?+?3O2(g)?=?2CO2(g)?+?4H2O(g)?ΔH?=?-1275.6?kJ/mol
②?2CO(g)+?O2(g)?=?2CO2(g)?ΔH?=?-566.0?kJ/mol
③?H2O(g)?=?H2O(l)?ΔH?=?-44.0?kJ/mol
写出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近有科学家提出构想:把空气吹入碳酸钾溶液,然后再把CO2从溶液中提取出来,经化学反应后使之变为可再生燃料甲醇。该构想技术流程如下:
向分解池中通入高温水蒸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O2在自然界循环时可与CaCO3反应,CaCO3是一种难溶物质,其Ksp=2.8×10-9。
C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可形成CaCO3沉淀,现将等体积的C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若Na2CO3溶液的浓度为2×10-4mo1/L?,则生成沉淀所需CaCl2溶液的最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题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H2O(g)=H2(g) + 1/2O2(g)? △H = +241.8kJ/mol
H2(g)+ 1/2O2(g) = H2O(1)? △H = -285.8kJ/mol
当1g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时,其热量变化是
[? ]
3、填空题 利用盖斯定律解答下列各小题
(1)已知:TiO2(s)+2Cl2(g)═TiCl4(l)+O2(g)△H=+140kJ?mol-1
2C(s)+O2(g)═2CO(g)△H=-221kJ?mol-1
写出TiO2和焦炭、氯气反应生成TiCl4和CO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
(2)25℃、101kPa下:①2Na(s)+
1 2 |
4、填空题 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H2(g)+1/2O2(g)=H2O(l) ΔH=-285.8 kJ·mol-1
②H2(g)+1/2O2(g)=H2O(g) ΔH=-241.8 kJ·mol-1
③C(s)+1/2O2(g)=CO(g) ΔH=-110.5 kJ·mol-1
④C(s)+O2(g)=CO2(g) ΔH=-393.5 kJ·mol-1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_。
(2)H2有燃烧热为____________;C的燃烧热为____________。
(3)燃烧10g H2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_。
(4)写出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题 (Ⅰ)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氨的合成和应用是当前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1)以天然气为原料制H2是合成氨的一条重要的路线.甲烷的部分氧化,其反应式如下:
①CH4(g)+1/2O2?(g)=CO?(g)+2H2(g)△H1=-35.6kJ?molˉ1
试判断常温下,上述反应能否自发进行______(填“能”或“否”),有研究认为甲烷部分氧化的机理为:
②CH4(g)+2O2?(g)=CO?2(g)+2H2O(g)△H2=-890.3kJ?molˉ1
③CH4(g)+CO2?(g)=2CO?(g)+2H2(g)△H3=247.3kJ?molˉ1
试结合反应①,确定下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H值
CH4(g)+H2O?(g)=CO?(g)+3H2(g)△H=______kJ?molˉ1
(2)恒温下,向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N2和2.6mol?H2,反应过程中对NH3的浓度进行检测,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 5 | 10 | 15 | 20 | 25 | 30 c(NH3)/(?mol?Lˉ1) 0.08 0.14 0.18 0.20 0.20 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