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3-17 07:10:22
1、选择题 长期放置的浓硝酸常显黄色,消除其中的黄色最好的方法是
A.在光照处放置
B.通入适量的空气
C.加入足量水
D.加入漂白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实验室用装置①制取氨气
B.装置②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装置③可用于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互溶液体混合物
D.装置④中X若为四氯化碳,可用于吸收氨气,并防止倒吸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A.氯化铵受热易分解,在管口氨气与HCl化合生成氯化铵;
B.半反应中发生化学反应,不能形成原电池;
C.温度计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D.四氯化碳密度大,在下层,能使氨气与水分离.
解答:A.氯化铵受热易分解,在管口氨气与HCl化合生成氯化铵,则不能利用氯化铵制备氨气,故A错误;
B.半反应中发生化学反应,不能形成原电池,不能实现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故B错误;
C.温度计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测定馏分的温度,故C错误;
D.四氯化碳密度大,在下层,能使氨气与水分离,可防止倒吸,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涉及气体的制备、原电池、蒸馏、倒吸装置等,侧重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反应原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测量m克铜银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收集到的V?L气体为?NO
B.若缺少操作Ⅱ,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C.被铜银合金还原的硝酸可能为?
D.依据m、V不能确定铜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A、由流程图可知,实验用排水法收集气体,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生成NO,故金属与硝酸反应生成气体不能是NO或NO2或NO、NO2,最后收集的气体为NO;
B、由流程图可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将银离子转化为氯化银沉淀,通过测定氯化银沉淀的质量,计算银的质量,进而计算铜的含量,操作Ⅱ是在过滤之后,烘干之前,由于过滤后的氯化银附着一些离子,应洗涤附着的物质,防止测定的氯化银的质量增大;
C、被还原的硝酸全部生成为NO,计算NO的物质的量,再根据N原子转移守恒计算被还原的硝酸;
D、由流程图可知,实验原理为,在反应后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将银离子转化为氯化银沉淀,通过测定氯化银沉淀的质量,计算银的质量,进而计算铜的含量.
解答:A、由流程图可知,实验排水法收集,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生成NO,故金属与硝酸反应生成气体不能是NO或NO2或NO、NO2,最后收集的气体为NO,故A正确;
B、由流程图可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将银离子 转化为氯化银沉淀,通过测定氯化银沉淀的质量,计算银的质量,进而计算铜的含量,操作Ⅱ是在过滤之后,烘干之前,由于过滤后的氯化银附着一些离子,应洗涤附着的物质,防止测定的氯化银的质量增大,导致合金中银的质量增大,铜的质量偏小,测量铜的含量偏低,故B正确;
C、生成的气体是NO,物质的量为=
mol,根据原子转移守恒可知被还原的硝酸为
mol,故C正确;
D、氯化银的质量为wg,利用Ag守恒计算合金中银的质量,合金质量减去Ag的质量为Cu的质量,可以确定Cu的质量分数,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物质组成的测定等,难度中等,理解原理是关键,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与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某稀硝酸能与11.2 gCu恰好完全反应,等量的此稀硝酸在和Fe反应同样生成NO时,最多消耗Fe为
A.11.2 g
B.10.4 g
C.9.8 g
D.8.4 g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分析:A.电解稀硫酸溶液,实质上电解的水,溶液浓度增大;
B.由电子移动方向可知甲连接电源的正极,甲为电解池的阳极;
C.此为原电池装置,Fe为负极,Pt为正极;
D.根据原电池正负极电极方程式书写总反应式.
解答:A.电解稀硫酸溶液,实质上电解的水,硫酸浓度增大,溶液pH减小,故A错误;
B.由电子移动方向可知甲连接电源的正极,甲为电解池的阳极,发生反应为2Cl--2e-═Cl2↑,故B正确;
C.此为原电池装置,类似于铁的吸氧腐蚀,Fe为负极,Pt为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解方程式为O2+2H2O+4e-═4OH-,故C正确;
D.Fe3+在正极得电子被还原,Cu在负极失电子被氧化,总反应式为2Fe3++Cu═Cu2++2Fe2+,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侧重于电化学知识的考查,注意把握电解池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