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7-08-08 00:20:0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水从高原流下,自西向东,流入渤海。渤海的一条鱼逆流而上。
它一会儿越过浅滩,一会儿冲过急流,穿过湖泊中层层的渔网,躲过了无数水鸟的追逐。它不停地游,最后越过山涧,挤过石罅,游上了高原冰川。
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瞬间就被冻成了“冰鱼”,但它仍然保持着飞翔的姿势。
“这的确是一条勇敢的鱼,它逆流而上,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地,虽死无憾。”一位年轻人感叹说:
“它没有正确的方向,它极端逆向的追求,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死亡。”一位老者叹息说。
注意:①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②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③不要脱离材料的寓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还有的地方看好公祭活动对海外华人的吸引力,希望通过公祭活动吸纳海外资金。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得“公祭热”变成了“祖先争夺战”、“名人争夺战”。凡是有典可寻的名人都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大家都争着与古人攀亲,与名人结缘,希图“借鸡生蛋”,提名气、拉投资、争利益、建功德。但实际结果却常常是古人搭了“台”,经济的“戏”却没唱起来。
例文
为伊消得人憔悴
生活宛若一个浩翰的海洋。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很多东西已经被决定了,是任生活的洪流冲刷不掉的。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生活环境……然而人毕竟是自由的,犹如一条游鱼般,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向往的地方和通过那圣地的路程和时间。
可是,在你打算订好开往远方的列车的车票时,总有些人会在此刻左右你的想法。他们可以是我们的父母,在我们打算填报高考志愿之时否定我们那个美丽而羞涩的异地大学梦;他们可以是我们的朋友,在我们打算购买一套精美的邮票时再三提醒你这是否值得;甚至,他们会是我们生命中匆匆的过客,为你的旅途之始蒙上一层阴郁的色彩:“那前面的路充满荆棘,切莫涉足!”你仿佛持着一张厚重的车票,在那三岔口久久徘徊。然而,呜呜的汽笛声在告诉你:“列车就要开了!”当你踏上列车的那一刻,你的心岂能平静下来?在感谢那些关心你的人们的同时,或许你应该庆幸你坚定的意志战胜了之前的踌躇不定。
然而,生命毕竟不是一湖平静的死水,它充满生机和艰险。我们是否都下定决心,做一条逆流而上的“冰鱼”呢?
一个敢为自己的梦想历尽“为伊消得人憔悴”之苦的人,岂能被海中的艰难险阻所屈服?逆流而上,岸上的人们在百般催促你快快停住,终止这玩命的游戏;沉入浪中,无形的鱼网在企图包裹你的身躯,浅滩在嘲笑你的鲁莽。但是,心中的歌声在嘹亮地奏响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既然选择,就要义无反顾,直到最后一滴血滴在梦想花开的地方。
“提灯女神”南丁格尔逆家庭之意,奔赴前线救死扶伤,点亮了将士们心中那盏温暖的灯。一个柔弱的身躯里竟隐藏着一颗如此勇敢的心!那么我们这些长期处在和平年代的学子们,又岂能是为困难的纸老虎所能吓怕的?
可是,生活有时总爱跟我们开玩笑。追求的结局有时总偏离我们设想的预定轨道。那颗你费尽心思即将摘到的梦想之果,竟掉到遥远的地面去了。或许有很多人会嘲笑那条原可在海里畅游的小鱼,为何要极端追求那个本不属于自己的目标呢?然而,鱼即使死了,大概也会含笑九泉的。既然在出发之时已决定为之一搏,那么又何必在旅途提前结束时后悔莫及呢?王安石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要知道,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你是否真正地活过,而不在于你究竟得到什么。
点评本文是一篇内容较为充实的议论性散文。作者要强调的是,尽管生活有不少是我们自己无法决定的,但只要你为了所追求的梦想而付出努力,就像是那条逆流而上的勇敢的鱼,可以无怨无悔了。第2、6段能写出自己的思考——这正是写此类文章所需要的内容。
为梦想而奋斗
有一条鱼放弃大海的广阔与自由,选择逆流而上。它越过浅滩,躲过鱼网,挤过石罅,历经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心目中的目的地——高原冰川。然而,还没等它来得及欢呼,便在瞬间被冻成“冰鱼”。就这样,一条微不足道却勇气可嘉的鱼,为理想献出了生命。
这使我陷入了沉思。为了一个近乎不可能的梦想去奋斗,乃至献上自己的生命,值得吗?然而,但丁的话提醒了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恍然大悟。人生短短数十载,能坚定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奋斗,不失为一桩幸事。秉持自己的梦想,哪怕付出多大的代价乃至生命,也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
然而,甘愿像那条勇敢的鱼那样为梦想奋斗终身的人又有多少呢?放眼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在梦想面前信誓旦旦,作胸有成竹之态,而遇到一点点困难便畏首畏尾,掻首踟躇?有多少人浅尝辄止,雷声大雨点小,而真到需要较真时却美其名曰“吾不求甚解!”更有甚者,多少人在梦想面前首鼠两端,瞻前顾后,浑然不觉自己在消逝梦想时,也在消逝生命。
这些人在那条鱼面前,显然体型与尊严不成正比。鱼虽小却明志,人虽大而无知。在鱼的眼里,只要认定了方向,便不管前方是沙滩网口,还是山涧石罅,只要能到达高原冰川,便虽死无憾。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有人说,坚持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奋斗,即使没有实现梦想,也必能从中获得意料之处的战利品。话虽如此,但坚定方向并非一件易事。能有多少人像李时珍一样用27年的心血来完成一本《本草纲目》?能有多少有能和勾践一样卧薪尝胆,为复国大业甘为阶下囚?在现代这个充满功利的社会,能拨开世俗迷雾,在心灵深处偏安一隅的人,太少太少。比尔·盖茨说:“人生就像一场火灾,你能做的就是尽力从中抢救更多的东西。”其实,人生岂止是一场火灾?饥饿、疾病、自然灾害充斥这个社会,能泰然处之并坚守方向的人不多。但是在中国,就有这样一位与饥饿作战仍坚持奋斗的人。在他的眼里,饥饿并不可怕。他的目的地不是高原冰川,不是险滩戈壁,而是几亩绿油油的杂交水稻试验田。他用水稻和饥饿作战,他心怀天下,为自己的目标,他义无反顾。不要名利,袁隆平所喜的是“笑看稻菽三重浪”。
我们不缺乏高谈阔论的议论家,我们缺乏的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想想也是,就像那条鱼,为梦想奋斗终身,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点评: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论述的深刻透彻尤其突出。第3、5段所列举、评析的现象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可见作者观察的功力。语言运用上,句式多变,特别是成语的运用,多且恰到好处。结构上,善于运用过渡性的语句


本题解析:
审题提示
材料角度的多面性,要确定最佳观点:能自圆其说,但写作的角度有优劣,文章的立意有深浅。
看材料要理解分析几个有关思想内容的基本问题:
1.材料的主题是什么?
2.材料可分几个部分?
3.材料中有几个角色(或几个方面)?他们的行为或言论(或这几个方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取向?
分析:这是一道多角度立意的文题,可根据自己的优势选定一项成文。从肯定角度立意:可贵的探索精神,韧的赞歌,重在过程,挑战自我,挑战极限,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从否定角度立意:没有目标的探索是可悲的,不能盲目地追求,伟大的精神要与伟大的目标相结合,极端逆向的追求不可取,逆时代潮流而行者戒。
立意参考:
1.?渤海之鱼勇敢就勇敢在于它走出了固有的生存环境,选择了与祖辈不同的生命方式,它的行为是一种超越,是对本族群长期形成的生命状态的超越。
2.渤海之鱼虽然被冻成了“冰鱼”,但它保持着飞翔的姿势,将自己的美好形象定格于历史的相框中。生命短暂,而精神永恒。
3.?渤海之鱼成了冰鱼,这结局是悲剧,但它的生命过程分外的精彩,一路过浅滩,趟急流,穿渔网,躲水鸟,过山涧,挤石罅,上高原,览冰川,美在过程。人生亦如此,短暂中追求过程的精彩辉煌。
4.渤海之鱼虽然精神可嘉,但方向错误,任性随情,为一时的激情所促,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启发我们,立志要适合自身的条件,不要盲目奋斗。
5. 挑战自我是可以的,但不要走极端,适可而止才是智慧的人生策略。假如渤海之鱼到达一定的高度后审视前途,稍作停息,休整锻炼,待体能恢复、能力提高后再作更高远的追求,就不仅能够延长生命,而且可能游得更远。
材料
随着首个“法定清明”的来临,“豪华公祭风”升温,不仅孔子、周公等等历史人物成为公祭对象,炎帝、伏羲、女娲、尧、舜、禹等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榜上有名。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最近成了“红人”。据报载,继河南省鹿邑县日前举行老子诞辰2579周年公祭大典后,甘肃省临洮县近日宣布,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造“老子文化园”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已经有数十个地方政府直接介入了类似的“公祭”活动。而且,公祭排场越来越大。
观点《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是清明节的本意,那些过度的豪华公祭活动,与中华民族崇尚俭朴的传统美德不相符,更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不合拍。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水有源,树有根,祭拜祖先陵寝,读经重史,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这是泽被千秋的功德;祭拜烈士英魂,缅怀革命历史,让红色精神在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中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借公祭活动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发展旅游经济,这也无可厚非。
然而,在有的地方,却出现了对清明祭祀文化的误解,使得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豪华公祭风”开始抬头,有的争先恐后地与“三皇五帝”攀亲戚: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分食”黄帝;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肢解”炎帝;湖南宁远跟山西运城一起“争夺”舜帝;同一个诸葛亮,有诞辰祭、逝世祭、出山祭……出现了“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的场面。
不仅排场大,公祭的档次也越来越高,一些祭祀活动甚至试图升格为“国字号”。值得重视的还有公祭背后的攀比之风。办一次公祭活动,建一个祖先陵寝,所费不赀,动辄成百上千万。豪华公祭盛行,折射出好大喜功的心态,也使公祭活动有沦为新的“面子工程”的危险。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按要求完成作文。
  孩提时,我摔倒了嚷着要大人抱起我妈妈说,有人帮你是你的福运,自己起来才是生活的常态……
  失恋时,我流泪了关上心门不再相信爱情妈妈说,有人相伴是你的福运,寻寻觅觅才是生活的常态……
  年老时,疾病宣判了我的生命期限我对孩子说,曾经拥有是我的福运,终要告别才是生活的常态……
  在你眼中,哪些属于生活的常态?这首诗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生活的常态”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800字以上。作文中不要透露学校和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11年4月4日,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并对自己的学生说:“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一经发表就引起了颇多争议,以下分析仅作参考,当你40岁时,没有4千万身价不要来见我—是对学生讲的励志的话,所以可以立意为励志, “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力量。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先前的距离,而是你的加速度。”也有人说:“对美好生活而言,速度不是第一位的。正如甘地所说,‘如果方向错了,速度快又有什么用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沙乡的沉思》(也译为《沙乡年鉴》)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曾在他的作品里希望自己能够“像山一样思考”,认为人类只有把自己放置到“山”的位置上才能真正领悟自然与人文的真谛。自然万物都能给人以存在意义的启示。请以“和?同在”为题写一篇文章,划横线处请选择某一自然物填入并构思成文,诸如风、树、岩石、星辰、蜜蜂等等词语或者短语,写一篇文章。
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题目内容及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参考例文:
和梅花同在
压抑了许久的雪终于落了下来,我喜欢雪。打开窗户,向窗外看去,有几颗梅花树印入眼前。大雪依旧下着,我突然希望雪停下来,因为我更喜欢梅花,我喜欢和梅花同在。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赞扬梅花的精神。那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啊,没有“苦”哪来“香”与“甜”。
记得有一次,开运动会,我报了100米,怀着重在参与的心情准备参加这次比赛。可是,同学们一个个都在为运动会训练着,我也不甘示弱,我也像他们那样每天练习跑步,可天天这样跑总有厌烦的一天,终于我厌倦了,后来干脆不跑了。
过了几天我们上体育课时,正好有一项测验跑步的,我本来是信心满满的,可当比赛成绩出来时,我一下子惊呆了,我竟然连曾经屡屡被我超过的同学以1秒之差给超过了。虽然我知道,这一定是我懒惰的结果,可是自己还是安慰自己说是没有发挥出来。怀着这样的心情回到家,随手拿了一本书来看。映入眼前的第一句话是关于梅花的,是这样写的:它们是多么坚强,是多么美丽,它们是梅花,小小的花朵承受了雪。冬日空中飞扬的雪花,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打在脸上很疼,小小的花骨朵承受了我们不想承受的,它们在雪中,在雪的包围中依然这么美。在雪中的梅,不怕寒冷,忍住风雪,勇敢地和大雪打起了仗。梅花是冬天最后唯一仅存的花朵,还是春天最早绽放的花枝?当积雪压断枝头的时候,百花凋谢,梅花它追着风雪到来。而当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百花满园的时候,梅花却又一人先去。是追踪风雪而去呢?还是把它引来的春天留在人间?我想:为什么我不能像梅花一样坚强呢?为什么我遇到困难就退缩呢?还要想理由搪塞自己呢?梅花以它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傲雪的气度,执着的追求赢得了自己的胜利。它赢了,它的香,它的美都来自雪花给承受的困难。我一下子觉悟了,我为什么喜欢梅花,因为它从不向困难认输,它的那股精神。
于是我每天坚持去跑步,就这样,我在运动会上超过了许多人,我用汗水得到快乐。
我的最爱——梅花,我愿永远与它同在,因为它给我的启示是不断的,它鼓励着我。每每我遇到困难,挫折时,梅花的傲雪的丰姿就在我的脑前浮现,它不畏严寒的精神就会给我无穷的动力。


本题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写作内容较为宽泛。审题时要抓住材料中“认为人类只有把自己放置到‘山’的位置上才能真正领悟自然与人文的真谛。自然万物都能给人以存在意义的启示”,尤其是“自然万物都能给人以存在意义的启示”这一句。因此在选择某一自然物时一定要选择富有象征意义的自然物,然后通过行文给人以有意义的启示。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