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08-06 05:37:5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8分,每小题4分)
卜算子
(清)吴兰修
绿剪一窗烟,夜漏知何许?碧月蒙蒙不到门,竹露听如雨。  独自出篱根,树影拖鞋去。一点萤灯隔水清,蛩作秋僧语。
小题1:词人在描写景物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2:前人认为本词中蕴含了“孤独而不哀伤”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小题1】下面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尘网”指的是尘世的罗网,这里喻指庸俗污浊的官场。
B.“羁鸟”、“池鱼”本指“笼中鸟”和“池中鱼”,这里是作者自喻。
C.“尘杂” 指的是尘土杂物,这一句说的是陶渊明居住环境的整洁。
D.“樊笼”原指“鸟笼”,这里比喻仕途。
【小题2】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质朴的田园风光,以其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使人悠然神往。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两句是上下诗文的过渡,既总结了上文辞官归隐的原因,又为下文描写归田后的田园生活作引子。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两句是化用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之句,描写的是一幅太平景象。
D.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作结,既回答了为什么津津乐道于茅舍草木、鸡鸣狗吠,又表达了作者回归田园后的愉悦心情。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履至尊而至六合,?。(贾谊《过秦论》)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3)?,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4)画图省识春风面,?。(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5)?,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6)?,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7)?,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8)位卑则足羞,?。(韩愈《师说》)



5、阅读题  诗歌鉴赏。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①。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本曲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运用对诗歌主题的表达有何帮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花余烬(jìn物体燃烧后的剩余)及散乱的棋局,结合诗的下一句“叹新丰孤馆人留”,说说这一描写营造了怎样一种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