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12-28 10:06:4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
嘉靖间,冢宰严公,擅作威福。夜坐内厅,假儿义子,纷来投谒。公命之入,俱膝行而进。进则崩角在地,甘言谀词,争妍献媚。公意自得,曰:“某侍郎缺,某补之;某给谏缺,某补之。”众又叩首谢。起则左趋右承,千态并作。
少间,檐瓦窣窣有声。群喧逐之,一人失足堕地。烛之,鹑衣百结,痴立无语。公疑是贼,命执付有司。其人跪而前曰:“小人非贼,乃丐耳!”
公曰:“汝既为丐,何得来此?”丐曰:“小人有隐衷,倘蒙见宥,愿禀白一言而死。”公许自陈。
曰:“小人张禄,郑州人。同为丐者,名钱秃子。春间商贾云集,钱秃所到,人辄恤以钱米。小人虽有所得,终不及钱。问其故。钱曰:’我辈为丐,有媚骨,有佞舌。汝不中窾要,所得能望我耶?’求指授,钱坚不许。因思相公门下,乞怜昏夜者,有媚骨佞舌,当什倍于钱,是以涉远而来,伏而听,隙而窥者,已三月矣!今揣摩粗就,不幸踪迹败露。愿假鸿恩,及于宽典。”
公愕然,继而顾众笑曰:“丐亦有道。汝等之媚骨佞舌,真若辈之师也!”
众唯唯。因宥其罪,命众引丐去,朝夕轮授,不逾年,学成而归。由是张禄之丐,高出钱秃子之上云。
铎曰:“张禄师严冢宰门下,若严宰门下又何师?曰‘师严宰’。前明一部百官公卿表,即乞儿渊源录也。异哉张禄,乃又衍一支。”?(选自《谐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威福擅:独揽、专权
B.人辄以钱米恤:救济
C.之,鹑衣百结烛:灯烛
D.又一支衍:蔓延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假儿义子”“媚骨佞舌”的一组是(?)(3分)
①具膝行而进。?②公意自得。?③千态并作。?
④愿假鸿恩,及于宽典。 ⑤众唯唯。?⑥朝夕轮授。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嵩把持朝政大权,人们要想升迁非求他不可,于是利欲熏心者便投到他的门下。
B.严嵩像打发乞丐一样给他的门下分配官职,门下尝到甜头后,争相献媚,演出幕幕丑剧。
C.作者借乞丐张禄前来严嵩府第偷偷“取经”,说明当时“百官公卿”的“媚、佞”之甚。
D.作者最后的评述,暗示张禄谄媚之道在于钱秃子后,也受到严嵩的器重,成为其门下一派。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人有隐衷,倘蒙见宥,愿禀白一言而死。(3分)
?
不中窾要,所得能望我耶?(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①小人有不可告人的苦衷,如果蒙您宽大,让我把话禀告清楚再死。(3分)②你不得要领,得到的能跟我相比吗?(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烛:动词,拿灯照。句子中后面“之”是代词,烛此处是名词用作动词。理解实词意义一定要回到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来揣摩。
小题2:②写严嵩情态④写张禄恳求⑥侧重假儿义子教授“技能”。解答类似题目要善于运用排除法,根据②就可以排除AC,再比较①⑥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3:“受到严嵩的器重,成为其门下一派”不合文意。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翻译第一句时注意“隐衷”解释为不可告人的苦衷,“见宥”蒙您宽大;第二句注意“窾要”解释为要领,“所……耶?”为固定结构,解释为“……吗”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明嘉靖年间,宰相严嵩惯于作威作福,很多人都攀附他,为了能讨得一官半职,甚至不惜认他为干爹。?
有一天晚上,严嵩坐在内厅中,那些攀附于他的假儿义子纷纷前来谒见。严嵩叫他们入内,他们一个个几乎都跪着往里走。进去后又在地上连连嗑头,甜言蜜语,呵谀奉承,争相献媚。
严嵩十分得意地给他们安排某个空缺的职位,诸如待朗、给谏等等。众人又都叩首拜谢,曲意逢迎,极尽谄媚之能事。?
过了一会儿,忽然听得屋瓦上有人行走的声音,众人嚷嚷着要去捉拿,结果那个人吓得失足落在了地上。大家拿来灯火照着看,原来是个衣服破旧的人,呆立着不敢说话,严嵩怀疑是贼,就命人将他拿住准备交给主管官吏处罚。
那人急忙跪下来行至严嵩面前说:“小人并非是贼,乃是乞丐。”
严嵩说:“你既然是乞丐,为何到这里来?”
乞丐说:“小人确有隐衷,倘若大人能够宽恕,小人愿意说完一句话就死。”
严嵩允许乞丐自述其事。
乞丐说:“小人叫张禄,郑州人。和我一起乞讨的叫钱秃子。春季时商人云集,钱秃子所到之处,人们都施给他钱或米;小人虽然也有所得,但终究没人给钱。小人就问钱秃子是什么原因,他说:“我等作乞丐,要能说会道,要会谄媚人。你不得要领,得到的自然不能跟我相比了。” 小人求他指教,钱秃子坚决不肯。小人想到大人的门下,每夜来乞官讨职者,他们能说会道和谄媚人的本事,应当高出钱秃子十倍不止。所以小人不辞远道而来,暗中窥探,已经有三个月了。今日才刚刚摸出点门道,不幸就露出了踪迹。希望大人能施以鸿恩,宽恕小人。”
严嵩听得大为惊愕,但很快又看着众人笑着说:“乞讨也有门道,你们的谄媚说道,真可称是他们的师父啊!”
众人咕咕诺诺,不敢辩驳。于是,严嵩饶了乞丐的罪,让众人将他领去,日夜传授他谄媚之术。不过一年,张禄就学成了,他回去再去乞讨,果然得到的钱就比钱秃子要多许多。
谐铎说:“张禄以严丞相门下客为师,至于严丞相门下客又以谁为师呢?答曰:‘师严丞相’。前明一部百官公卿表,就是乞丐历代传授录。张禄真是个奇人啊!到他那里,又在乞丐中蔓衍出一个支派来。”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郎中执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愿大王少假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左右既前,斩荆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袒露一只臂膀
(2)宫廷的侍卫
(3)不得志,走投无路
(4)宽容,原谅
(5)近随,近侍人员
(6)殿前的台阶下
(7)有德行的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翻译(8分)
(1)? 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
(2)? 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
课内翻译——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参考答案:(1)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文公的提问。
(2)已经做到既爱护(下属)又不欺骗(民众),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话呢?(或:还有什么言论能比这更好呢?)(2分)(采分点“爱而不欺”、“孰……于”)
11(3)自己残害自己的人没法和他谈出什么善言,自己放弃自己不求上进的人没法和他有所作为。
11(4)井中之鱼不可以谈论大海的原因,是受地域的局限。夏天的虫不可以谈论冰的原因,是因为受制于时间。穷乡僻壤的土不可以谈论大道理的原因,是所受教育的束缚。(采分点:“拘”“笃”“束”,“曲士”)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所”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B.所以遣将守关者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D.所以游目骋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项: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其余均为:“所以”,表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廷评①行状①
苏?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注】①廷评,即廷尉平,又称廷平。苏序:苏轼之祖父,苏洵之父,一生都未踏入仕途。苏轼在“行状”中称其为“苏廷评”,估计是父因子贵。行状:古文体名,苏廷评事略,就是讲关于苏廷评这个人的一些轶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独治丧执礼执礼:遵奉礼制
B.会皇考病没:通“殁”,去世
C.蜀贼破矣行:将要
D.所以劝导成就者所以:……的原因
小题2: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到了壮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1) 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祖父始终不后悔。
(2)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本题解析:
小题1:用来……的方法
小题1:①表现其为人洒脱;③表现其有孝心及遇事从容镇定;⑥表现的不是苏序,而是苏洵
小题1:“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的不是苏轼的祖父苏序,而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小题1:(1)语意通顺,1分;以,1分;数,1分。(2) 语意通顺,1分;素,1分;缘是大扰,省略句,1分。
【参考译文】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着美观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
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