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七)

时间:2019-12-28 09:20:5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令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放肆其西封,若不阚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使:派?
B.焉用亡郑以邻——陪:增加?
C.又欲其西封——肆:扩大?
D.因人之力而之——敝:遮盖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无礼晋——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B.孙膑此名显天下——扶苏数谏故?
C.夜缒出——今急求子?
D.子亦有不利——且置土石?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郏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郑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周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C
4.①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②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观音奴,字志能,唐兀人氏,居新州。登泰定四年进士第。由户部主事再转而知归德府。廉明刚断,发擿①如神。民有衔冤不直者,虽数十年前事,皆千里奔走来诉,观音奴立为剖决,旬日悉清。
彰德富商任甲,抵睢阳,驴毙,令郄乙剖之,任以怒殴郄,经宿而死。郄有妻王氏、妾孙氏,孙诉于官,官吏纳任贿,谓郄非伤死,反抵孙罪,置之狱。王来诉冤,观音奴立破械出孙于狱,呼府胥语之曰:“吾为文具香币,若为吾以郄事祷诸城隍神,令神显于吾。”有睢阳小吏,亦预郄事,畏观音奴严明,且惧神显其事,乃以任所赂钞陈首曰:“郄实伤死,任赂上下匿其实,吾亦得赂,敢以首。”于是罪任甲而释孙妾。
宁陵豪民杨甲,夙嗜王乙田三顷,不能得。值王以饥携其妻就食淮南,而王得疾死,其妻还,则田为杨据矣。王妻诉之官,杨行贿,伪作文凭,曰:“王在时已售我。”观音奴令王妻挽杨,同就崔府君神祠质之。杨惧神之灵,先期以羊酒浼巫嘱神勿泄其事,及王与杨诣祠质之,果无所显明。观音奴疑之,召巫诘问,巫吐其实曰:“杨以羊酒浼我嘱神曰:‘我实据王田,幸神勿泄也。’”观音奴因讯得其实,坐杨罪,归其田王氏,责神而撤其祠。
亳州有蝗食民禾,观音奴以事至亳,民以蝗诉,立取蝗向天祝之,以水研碎而饮,是岁蝗不
为灾。后升为都水监官。
(《元史》一九二卷)
【注】①发擿(tī):揭发。
小题1:下列各句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亦得赂,敢以首:首级,指性命
B.民有衔冤不者直:平反,申雪
C.于是任甲而释孙妾罪:惩处,治罪
D.由户部主事再转而归德府知:作知府
小题2: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以怒殴郄,(郄)经宿而死。
B.(观音奴)乃以任所赂钞陈首。
C.(神)果无所显明。
D.(观音奴)立取蝗向天祝之。
小题3:各句都能表现观音奴“廉明刚断,发擿如神”的一组是(  )
①由户部主事再转而知归德府。    ②观音奴立为剖决,旬日悉清。
③王来诉冤,观音奴立破械出孙于狱。④观音奴令王妻挽杨,同就崔府君神祠质之。
⑤观音奴因讯得其实,坐杨罪,归其田王氏。⑥以水研碎而饮,是岁蝗不为灾。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音奴是一个廉洁刚正、善断冤狱的官员。对于前来投诉的案件,他立即分析判断,十天之内就全都处理完毕。
B.彰德县富商任甲,把人打死,又贿赂官吏,致使前来告状的孙氏反被抓入监狱。观音奴接到状子,立即着手处理,很快就把案子查清了。
C.宁陵的王某带妻子到淮南串门,不幸得病,客死他乡,家里的田地也被本乡土豪杨某乘机霸占。杨某买通了主管官吏崔府君,伪造了凭据。
D.观音奴利用到神祠对质的方法来审理案件,即明断此案。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任赂上下匿其实,吾亦得赂,敢以首。(3分)
?
观音奴因讯得其实,坐杨罪(3分)
?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①:任甲向上下官员行贿,以隐瞒事实,我也得到贿赂,前来自首。
观音奴于是审讯出实情,将杨甲治罪。
③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行走)了。


本题解析:
小题1:A (首:自首)。
小题2:B(睢阳小吏)乃以任所赂钞陈首。
小题3:D(①写他官职变更情况④只是叙写断案中的某件事的经过。)
小题4:C(“到淮南串门”曲解了原意,应是“王乙因为饥荒带着妻子到淮南讨饭”。)
小题5:(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匿”“首”各1分,全句通顺1分。(2)这个句子中“其实”“坐”各1分,全句通顺1分。(3)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谨:谨慎认真(1分)庠序:指学校(1分)第二句状语后置翻译出来(1分),负戴:背着或顶着(1分)
点评:本题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都比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第3个小题,首先要理解“廉明刚断,发擿如神”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观音奴的行为,却不能体现 “廉明刚断,发擿如神”。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高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文言文翻译:观音奴,字志能,唐兀人氏,住在新州。泰定四年高中进士。由户部主事,再转而做了归德知府。他廉明、刚直、善决断,揭发、剖析案件真相有如神人。老百姓中有些人含冤不申,即使是几十年前的事情,都不远千里奔来(向他)申诉,观音奴(一般都会)立刻为他们剖析决断,十(来)天就能把事情都料理清楚。// 彰德有个富商任甲,到了睢阳这个地方,驴死了,县令郄乙将驴破开,任甲大怒殴打郄乙,郄乙挨了一晚上就死了。郄乙有妻子王氏、妾室孙氏,孙氏将此案诉于官府,可是官吏收受了任甲的贿赂,说郄乙并不是因为受伤死的,反而诋责孙氏的罪过,把她下了狱。郄乙的妻子王氏来(找观音奴)诉冤,观音奴立刻打破牢具把孙氏从狱中放出来,叫来知府里的府胥跟他说:“我准备好了文具香币,你来帮我向诸位城隍爷们祷讼郄乙之事,让城隍爷在我面前显灵。”有一个睢阳小吏,也曾参与过郄乙这摊事,害怕观音奴的严明,也怕神灵把他们见不得人的事情显发出来,于是把任甲所贿赂的钱财摆出来自首说:“郄乙确实是受伤而死的,任甲贿赂上下官员想要瞒匿这件事,我也得了贿赂,现在大胆自首这件事。”于是观音奴治了这任姓商人的罪,释放了妾室孙氏。 //?宁陵一名强横平民杨甲,过去一直垂涎王乙的三倾田地,却一直没能得手。这次正赶上王乙因为饥荒带着妻子到淮南去讨生活,王乙患病死了,他妻子回来,却发现三倾田已经被杨甲占了。王乙妻子将此事告到官府,杨甲行贿,做了假的文字凭据,说:“王乙还在生时已经(把田)卖给我了。”观音奴让王乙妻子拉着杨甲,一起到崔府君神祠就此事对质。杨甲害怕神明灵验,预先用羊酒(行贿)央告【浼mei3】神巫又叮嘱他千万不要泄露此事,等到王乙妻子与杨甲到了祠堂对质此事,果然没有神灵显明此事。观音奴对此有所怀疑,把神巫找来追问,神巫吐露实情说:“杨甲用羊酒央告我祝祷神明说:‘我确实占了王乙的田地,万望有幸请神明不要泄露。’”观音奴因为讯问得了实情,惩罚落实了杨甲的罪行,把田归还了王氏,责备神明(不灵)而撤了他(崔府君)的祠堂。 // 毫州有蝗虫啃食老百姓的禾苗,观音奴因事路过毫州,老百姓以蝗灾递上诉状。观音奴立刻取了一只蝗虫向天祝祷,并用水研碎它喝下,这一年蝗虫就没有泛滥成灾了。后来,观音奴升做了都水监官。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5分,每小题3分)
孔子世家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③率:行走。?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⑤宰:家臣,总管。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救陈,军于城父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穷乎穷: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病:痛苦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今君乃亡赵走燕
C.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门虽设而常关
D.人之不我信也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已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6分)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
(2)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苟”1分,“后义,先利”1分“不餍”1分)
(2)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使邪恶的人变成正直的人。(“直、枉’1分,”错’1分,“诸”1分)


本题解析: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知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知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魏延传
陈寿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欲案亮成规,使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节选自《三国志》)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咸其言壮:以……为壮,钦佩
B.唯杨仪不假借延假借:容忍
C.祎延曰绐:告诉
D.延士众知在延曲:理亏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先主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②羝乳得归
B.①退告人曰②毕礼归之
C.①且魏延何人,当杨仪所部勒②常能汉伏弩射杀之
D.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②于是相如前进缶,跪请秦王
小题3:把第I卷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3分)
(2)延遣人觇仪等,欲案亮成规,使诸营相次引军还。(3分)
小题4:简要概括传主魏延被追斩的原因。(答出三点即可)(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1)(魏延)率领私人部队跟随刘备入蜀,多次立下战功,升迁为牙门将军。(“以”“数”“迁”各1分,共3分。)(2)魏延派人去观察杨仪等人的动静,(发现杨仪)打算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计划,命令各营依次率领军队撤退。(“觇”“案”“次”各1分,共3分。)
小题4:①魏延“性矜高”;②“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③诸葛亮临终前,令魏延断后,魏延不从命;④蒋琬、董允“保仪疑延”;⑤在南谷口,魏延“遣兵逆击仪等”。(每点1分,可用原文,也可自己概括,意思基本一致即可,答对任意3点满分,共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绐:欺骗。根据前句“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的意思“于是同费祎一起作出留下的行动安排,让费祎写出文告与自己一起署名,告诉手下各位将领”可以推测“绐”的意思为“欺骗”。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A.①副词,却,竟然;②副词,才。B.①②连词,表承接。C.①介词,表被动;②介词,替。D.①副词,于是;②副词,趁机。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翻译第一句时注意“以”译为率领、带领,“数”译为多次、屡次,“迁”译为升迁、被任命等均可;第二句时注意“觇”译为侦察、观察,“案”通“按”,译为按照,“次”译为依次。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小题4:抓住第2段“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这些关键句子加以筛选整合即可。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称筛选、整合,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参考译文: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他率领私人部队跟随刘备入蜀,多次立下战功,升迁为牙门将军。刘备担任汉中王时,把治所迁往成都,需要一位重要将领来镇守汉川,大家都议论认为一定是张飞,张飞也心想必定是自己。刘备却提拔魏延担任督汉中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全军都感到惊讶。刘备大宴群臣,问魏延:“现在把重任委托给你,承担后打算怎么办?”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带领天下兵马前来,请允许我替大王抵抗他们;如果是副将带领十万人马前来,请让我替大王吞并他们。”刘备闻言叫好,众人都认为他的言语豪壮。刘备称帝后,又升魏延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又被封为都亭侯。建兴五年,诸葛亮在汉中驻军,又任命魏延为督前部,兼任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派遣魏延西进羌中,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魏延在阳溪交战,魏延大败郭淮等,被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赐予假节的称号,晋封为南郑侯。
魏延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总想请求单独率领一万人马,与诸葛亮分兵两路在潼关会和,像韩信的旧例,诸葛亮制止不答应。魏延常认为诸葛亮胆小,慨叹遗憾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魏延既善于养兵,勇猛过人,性格又自大高傲,当时大家都对他避而远之。只有杨仪不宽容他。魏延对杨义十分仇恨,两人关系如同水火。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从北谷口出兵,任命魏延为先锋。魏延在距离诸葛亮营地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晚上梦见自己头上生角,于是问善于占梦的赵直,赵直骗他说:“麟麒有角但它不用角,这是不战而敌人自破的征兆。”赵直退下后告诉别人说:“角这个字,刀下加用;头上用刀,这是很可怕的凶象!”
当年秋,诸葛亮病重,秘密地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筹划他死后退军的安排,让魏延断后,姜维在魏延前面;假如魏延不服从军令,军队就自己行动。诸葛亮刚去世时,暂时不向外宣布死讯,杨仪令费祎去探听魏延的意图。魏延说:“丞相虽然死了,我还在,府中的亲属和官员可把尸体运回埋葬,我自然应当率领各军去进击敌人,为什么要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耽搁国家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什么人,能被杨仪约束,作断后的将军么!”于是同费祎一起作出留下的行动安排,让费祎写出文告与自己一起署名,告诉手下各位将领。费祎欺骗魏延说:“我应当为你回去向杨长史解释说明,杨长史是文官,很少经历战事,一定不会反对您的意见。”费祎一出营门就骑快马而去,魏延随即就后悔了,追费祎却已经来不及了。魏延派人去观察杨仪等人的动静,(发现杨仪)打算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计划,命令各营依次率领军队撤退。魏延大怒,趁杨仪尚未发令撤军,自己率领所属部队直接先行南归,烧毁所过地方所有的栈道。魏延、杨仪各自上表控告对方叛变,一日之内,文书交替传递到朝廷。刘禅拿这件事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董二人都为杨仪担保而怀疑魏延。杨仪等人率军劈山开道,昼夜兼行,也随魏延之后到达。魏延先期到达后,就占据了南谷口,派兵阻击杨仪等,杨仪等让何平在前抵御魏延。何平斥责魏延先行南归,说道:“丞相归天,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竟敢如此!”魏延的兵士知道魏延理亏,没有谁替他效命,部队全都散去。魏延只与他的儿子等几个人逃跑,奔往汉中。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马岱砍下魏延的脑袋交给杨仪,杨仪起身用脚踏踩魏延的头说:“庸奴!还能干坏事吗?”于是诛杀魏延三族。起初,蒋琬率领宿卫各营扶丧北行,走了几十里,魏延被杀的消息传来,他就返回了(成都)。推究魏延不向北投降魏国而向南返蜀的原因,只不过想要杀掉杨仪等人。平日各将领之间一向不和睦,魏延希望当时(的将领们)一定支持由他接替诸葛亮。魏延的本意是这样,(他其实并)不想背叛蜀国。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组诗词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①城上高楼接大荒(连接荒僻的边远地区)
  ②惊风乱飐芙蓉水(吹动)
B、①密雨斜薜荔墙(雨打)
  ②鬓云欲香腮雪(覆盖)
C、①花面相映(互相)
  ②车毂兮短兵接(错误)
D、①左骖兮右刃伤(倒地而死)
  ②玉兮击鸣鼓(拿,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