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12-28 07:50:1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
甲?乙
探春?暮春归故山草堂
雪里又能最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简析甲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2)?乙诗前两句写春光逝去,与后两句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1)描写暮冬景物的同时,比拟人手法描绘了想象中的生机勃勃的春意图。
(2)反衬出翠竹的“不改”,突出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诗句,回答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对此诗的写景抒情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2.首联写所见所闻,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颔联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正午时分,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颈联写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尾联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抒发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齐安”是黄州的郡名。
①说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色?(4分)
②诗歌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绝句所写景物色彩丰富而明艳,在色彩的点染上,交错使用了明笔与暗笔。“绿锦池”、“浴红衣”,明点绿、红两色:“菱”、“浮萍”、“莺”、“蔷薇”,则通过物体暗示绿、黄两色。这首诗还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菱、浮萍、蔷薇为静景,而鸳鸯浴水、夏莺弄花为动景,更有莺声千啭衬托静寂的环境,动与静、声与寂,看似相反,其实相成。(答对一点给 2分)
小题2: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写出了诗人百无聊赖的情状,而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之情。(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首画面优美、引人入胜的小诗。诗的首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和末句“鸳鸯相对浴红衣”,描画的都是池面景,点明题中的“后池”。次句“夏莺千啭弄蔷薇”,描画的是岸边景。这是池面景的陪衬。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它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人。四句诗安排得错落有致,而又融会为一个整体,给人以悦目赏心的美感。这首诗之使人产生美感,还因为它的设色多彩而又协调。这首绝句在色彩的点染上,交错使用了明笔与暗笔。“绿锦池”、“浴红衣”,明点绿、红两色:“菱”、“浮萍”、“莺”、“蔷薇”,则通过物体暗示绿、黄两色。出水的菱叶和水面的浮萍都是翠绿色,夏莺的羽毛是嫩黄色,而初夏开放的蔷薇花也多半是黄色。就整个画面的配色来看,第一句在池面重叠覆盖上菱叶和浮萍,好似织成了一片绿锦。第二句则为这片绿锦绣上了黄鸟、黄花。这首诗还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
点评:对诗人怎样描写的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般应围绕这样几方面:一是修辞手法,主要考虑是否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二是表现手法(描写手法),考虑是否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等。三是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不是间接抒情。具体答题时,还应注意审题,搞清题目要求,弄清答题数量。
小题2:试题分析:这首诗通篇写景,但并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景中自有人在,自有情在。三、四两句是全篇关目。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句中说“看微雨”,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池水、鸣莺、蔷薇。而其人最后心目所注却是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这对鸳鸯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必然使他见景生情,生发许多联想、遐想。
点评:要准确、简明地评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就要熟悉并恰当地运用相应的术语。常用来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术语,有表示思想感情性质的喜悦、惊喜、愉快、欢乐、挚爱、挚着、愤怒、愤慨、激愤、悲愤、愤懑、恬淡、抑郁、郁闷、迷惘、惆怅、孤独、寂寞、哀伤、哀痛、凄苦、同情、怜悯、怜惜、惋惜、歌颂、赞赏、赞许等,有表示思想感情涉及内容及对象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忧国忧民、感叹时世、同情民生疾苦、眷恋故国、思乡怀亲、热爱自然、追求真善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抚今追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怀才吊亡、建功立业、统一山河、求贤若渴、厌恶官场、蔑视权贵、漠视功名利禄、追求自由、向往归隐、超脱凡俗、羁旅愁思、恋情闺怨等。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陵,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小题1:诗歌第二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小题2:结合全诗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寂寞”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描绘出一幅月下西园凄清寂寞的景象。(描述景象2分,概括意境2分。)
小题2: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微细的声音,以动写静,反衬出夜的寂静,从而衬托出他在谪居中郁悒的情怀,谪居偏远之地,孤独愁苦,心情无人理解的寂寞情怀。(答出“以动写静”或反衬2分,感情理解准确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小题1】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分)
【小题2】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②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随便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③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6分)
【小题2】①炼字。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茂盛而美丽的春草,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浸”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
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由近及远,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③拟人。“山衔落日”,用拟人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④借景抒情。借恬静优美的景色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情与景高度统一。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池塘、陂、落日、牧童归去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景物营造的氛围,可抓住描写景物的关键词,如满、浸、落日、短笛等,营造出了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氛围。由这种氛围,自然能烘托出诗人悠闲闲适、无忧无虑、热爱乡村风光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来分析,“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可抓住“满”“浸”从炼字的角度分析;“牧童归去”“短笛”与“草”“池塘”“落日”,采用的是动静结合的手法;“山衔落日”,一个衔字,将山人格化,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诗人对乡村的喜爱之情来看,采用的是借景生情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