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9-07-03 21:00:2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选出加粗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的“胜”字与“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胜”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日出江花红胜火
B.何可胜道也哉
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D.驴不胜怒,蹄之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画网巾注先生传
(清)戴名世
顺治二年,新令剃发更衣冠,不从者死。于是士民以违令死者不可胜数,而画网巾先生事尤奇。先生者,其姓名爵里皆不可得而知者也,携仆二人,皆仍明时衣冠,匿迹于邵武、光泽山寺中。事颇闻于外,而光泽守将吴镇使人掩捕之,逮送邵武守将池凤阳。凤阳皆去其网巾,留于军中,戒部卒谨守之。先生既失网巾,盥栉毕,谓二仆日:“衣冠者,历代各有定制,至网巾则我太祖高皇帝创为之也。今吾遭国破即死,讵可忘祖制乎!汝曹取笔墨来,为我画网巾额上。”于是二仆为先生画网巾,画已,乃加冠,二仆亦互相画也,日以为常。军中皆哗笑之,而先生无姓名,人皆呼之日“画网巾”云。
岁庚寅夏,四营兵溃于邵武之禾坪,池凤阳诡称先生为阵俘,献之提督杨名高。名高军至泰宁,从槛车中出先生,谓之曰:“若及今降我,犹可以免死。”先生曰:“吾旧识王之纲,当就彼决之。”王之纲者,福建总兵,破四营有功者也。名高喜,使往之纲所。之纲曰:“吾固不识若也。”先生曰:“吾亦不识若也,今特就若死耳。”之纲穷诘其姓名,先生曰:“吾忠未能报国,留姓名则辱国;危不即致身,留姓名则辱身。军中呼我为画网巾,即以此为吾姓名可矣。”之纲曰:“天下事已大定,吾本明朝总兵,徒以识时变,知天命,至今日不失富贵。若一匹夫,倔强死,何益?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因指其发而诟之曰:“此种种者而不肯去,何也?”先生曰:“吾于网巾且不忍去,况发耶!”之纲怒,命卒先斩其二仆。群卒前捽之,二仆嗔目叱曰:“吾二人岂惜死者!孕死亦有礼,当一辞吾主人而死耳。”于是向先生拜,且辞曰:“奴等得事扫除泉下也!”乃欣然受刃。之纲复谓先生日:“若岂有所负耶?义死虽亦佳,何执之坚也。”先生曰:“吾何负?负吾君耳。一筹莫效而束手就擒,与婢妾何异,又以此易节烈名,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故耻不自述也。”遂被戮于泰宁之杉津。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郊外杉窝山,题曰“画网巾先生之墓”,而岁时上冢致祭不辍。
注:网巾:以丝结网为巾,用以裹发,始于明代。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盟栉毕栉:梳头
B.之纲穷诘其名洁:追问
C.顾死亦有礼顾:回头
D.一筹莫效而束手就擒筹:谋略
小题2:下列符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画已,乃加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且夫改制易服不出,火且尽
C.因指其发而诟之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命卒先斩基二仆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郊外杉窝山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从槛车中出先生
把先生从囚车里放出来
B.危不即致身
国家危难之时不能立即保全自己
C.奴!等得事扫除泉下也
我们能够在黄泉之下为您做打扫、清除的事了
D.吾笑手占今之循例而负义者
我耻笑古今以来按照一般人的做法而背弃节义的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许多人都因为违反剃发的命令而被杀的情况下,画网巾先生仍然坚持头戴网巾,体现顾念旧国的忠贞品格。
B.画网巾先生因与王之纲是旧日相识,要求在死前见到他,是想要当面训斥他不顾忠义、背叛故国的可耻行径。
C.文章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先以二仆互画网巾来侧面表现主人气节,后以二仆慷慨就义为先生从容赴死做铺垫。
D.作者在这篇人物小传中通过刻画人物的言行,不仅塑造了感人至深的义士形象,而且表达了自己的褒贬与爱憎。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选自《晞发集》)
【注】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杀后八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谢翱与其友人登西台祭之,并作此文以记其事,“恸乎丞相(即文天祥)”、“恸乎宋之三百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从:使……跟从
B.余以布衣从戎从戎:参军
C.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盍:何不
D.歌阕,竹石俱碎阕:毕,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明年,别公漳水湄
B.往来必谒拜词下
C.则徘徊顾盼
D.悲歌慷慨
小题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记述作者“登台恸哭鲁郡公”的一组是
①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
②望夫差之台而始哭
③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
④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⑤往来必谒拜祠下
⑥适有逻舟之过也
A.③④⑥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长于用典,作者所赞颂的大量历史名人司马迁、颜杲卿、张巡等与文天祥都寄托了深沉的朝代更迭与兴亡之感。
B.文章中元兵的出没、甲乙丙等姓名的隐去充分体现了文网的森严,但作者悲哀沉痛、泣血吞声之情,不能自掩。
C.作者以景物描写来烘托祭奠的隆重、肃穆气氛,突出风紧、云暗、雪狂,给人压抑的心理。
D.本文记载了作者与友人登富春江严子陵钓台,冒着生命危险祭奠宋末英雄文天祥的故事。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4分)
(2)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3分)
(3)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3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8分)
蛇 人
东郡某甲,以弄蛇为业。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蛇人爱之异于他蛇。期年大青死,思补其缺,未暇遑也。一夜寄宿山寺。既明启笥,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冥搜亟呼,迄无影兆。然每至丰林茂草,辄纵之去,俾得自适,寻复返;以此故冀其自至。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绝望,怏怏遂行。出门数武,闻丛薪错楚①中窸窣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大喜,如获拱璧。息肩路隅,蛇亦顿止。视其后,小蛇从焉。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小侣而所荐耶?”出饵饲之,兼饲小蛇。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蛇人又饲之,乃食。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炫技四方,获利无算。
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缘二青驯,故未遽弃。又二三年,长三尺余,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既去,顷之复来,蜿蜒笥外。蛇人挥曰:“去之!世无百年不散之筵。从此隐身大谷,必且为神龙,笥中何可以久居也?”蛇乃去。蛇人目送之。已而复返,挥之不去,以首触笥,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蛇人悟曰:“得毋欲别小青也?”乃发笥,小青径出,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已而委蛇并去。方意小青不还,俄而踽踽独来,竟入笥卧。由此随在物色,迄无佳者,而小青亦渐大不可弄。后得一头亦颇驯,然终不如小青良。而小青粗于儿臂矣。
先是二青在山中,樵人多见之。又数年,长数尺,围如碗,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下担呼曰:“二青,二青!”蛇顿止。昂首久之,纵身绕蛇人如昔弄状,觉其意殊不恶,但躯巨重,不胜其绕,仆地呼祷,乃释之。又以首触笥,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蛇人乃祝小青曰:“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谓二青曰:“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以犯天谴。”二蛇垂头,似相领受。遽起,大者前,小者后,过处林木为之中分。蛇人伫立望之,不见乃去。此后行人如常,不知二蛇何往也。
异史氏曰:“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②。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丛薪错楚:错杂堆集的柴草。②从谏也如转圜 (yuán圆):意思是听从规劝像转动圆物那样容易。圜,通“圆”,圆的物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明笥,二青亦渺     启:打开
B.息肩路隅,蛇亦止     顿:立刻
C.一日蛇人经其处,蛇出如风 暴:粗暴
D.原君引之来,可还之去   引: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我汝为逝矣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宛似主人让客者 师道不传也久矣
C.蛇人又饲之,令张良留谢
D.小青在中亦震震动 惜其用武不终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耍蛇人同二青感情深厚的一组是(  )
①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 ②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
③饲以美饵,祝而纵之? ④既去,顷之复来,蜿蜒笥外
⑤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 ⑥蛇人伫立望之,不见乃去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个靠耍蛇卖艺为生的人,自己特别喜爱的一条叫二青的蛇不见了,正悲痛欲绝的时候,二青自己回来了,还给他带回了意外的惊喜。
B.对耍蛇人来说,蛇的身长一般以二尺长为最好,太大则太重,不便于耍弄,但因为耍蛇人对二青特别喜爱,等它长到三尺多以后,才放回大自然。
C.耍蛇人在野外行走,二青猛地爬出来,耍蛇人吓得没命奔跑,二青很快认出了主人,停止了追赶,耍蛇人也放下担子,叫它“二青,二青”。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动物的蛇都知道感念主人,所以作为人,更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能以怨报德。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
译文:?
(2)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译文:?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