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7-03 21:00:2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雷于粤为最远郡。崇祯初,金陵人某,以部曹②出守。舟入江遇盗。知其守也,杀之,并歼其从者,独留其妻女。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持牒往③,而群诡为仆人④,莫能察也。抵郡逾月,甚廉干,有治状,雷人相庆得贤太守,其寮属及监司使⑤,咸诵重之。
未几,太守出示:禁游客,所隶毋得纳金陵人只履;否者虽至戚必坐。于是雷人益信服新太守乃能严介若此也。
亡何,守之子至,入境,无敢舍者。问之,知其禁也,心惑之。诘朝,守出,子道视,非父也;讯其籍里名姓,则皆父。子悟曰:“噫!是盗矣。”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监司曰:“止,吾旦日饭守而出子。”于是戒吏:以卒环太守舍,而伏甲酒所。旦日,太守入谒。监司饮之酒,出其子质,不辨也。守窘,拟起为变,而伏甲发,就坐捽⑥之。其卒之环守者,亦破署入。贼数十人卒起格斗,胥⑦逸去,仅获其七。狱具如律⑧,械送金陵杀之。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盗也。
东陵生⑨闻而叹曰:“异哉!盗乃能守若此乎?今之守非盗也,而其行鲜非盗也,则无宁以盗守矣。其贼守,盗也;其守而贤,即犹愈他守也。”(徐芳《雷州盗记》)
[注释] ①节选自《虞初新志》。作者徐芳,清初小说家。著有志怪小说《诺皋广志》。 ②部曹:指京师各部司官。 ③持牒(dié)往:拿着公文前往雷州。牒,公文。 ④诡为仆人:诈称是仆人。诡,假装。⑤其寮属及监司使:他的部下和上级。寮属,部下。监司使,监察州郡官吏的官,在所派监察区内巡回监察,行使检举官吏的罪状的权力,必要时在监察区内设署。  ⑥ 捽(zuó):揪。? ⑦胥(xū):都,全。⑧狱具如律:按法律定案。狱具,定案。 ⑨东陵生:作者自称。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①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黠:
②亡何,守之子至?亡何:
③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白:
④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向: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① 雷于粤为最远郡/新竹高于旧竹枝
②乃能严介若此也/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
A.①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意思均相同
C.①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意思均不同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① 以部曹出守/则无宁以盗守矣
②否者虽至戚必坐/就坐捽之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
C.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
4.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① 入境,无敢舍者/以卒环太守舍
②其卒之环守者/贼数十人卒起格斗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用法①②意思均相同
C.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D.用法①②意思均不同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止,吾旦日饭守而出子。
6.作者借这个故事要抨击和讽刺的是(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参考答案:
1.①“聪明”而狡猾,此指狡猾;?②没有多久,不久。(亡,通“无”); ③告诉,禀告;?④以前的,先前的。
2.D
3.A
4.D
5.“别声张,我明天请太守吃饭,并且让你出来见他。”
6.今之守非盗也,而其行鲜非盗也,则无宁以盗守矣。


本题解析:
1. 略
2. D(①在/比?②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却、反而,竟然/才)
3. A(①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做太守;②犯法,这里是治罪或加罪、判有罪、判刑、让…坐牢的意思/同“座”,座位。)
4. D(①留住,留宿,提供住宿,让…住宿/住宅,住处,住所 ; ②士兵/同“猝”,仓促 。)
5. 见译文
6. 略
参考译文:
雷州在广东是最远的一个郡。祟祯初年,有一个金陵人,以部曹的身份(去雷州)出任太守。船进入长江时遇到强盗。强盗知道他是太守,就把他杀了,同时把他的随从也消灭了,只留下他的妻子和女儿。群盗让同伙中一个最聪明而狡猾的人做假太守,拿着公文前往(雷州上任),而其余的强盗装做仆人,人们都不能察觉。到达雷州过了一个月,伪守非常廉洁能干,地方出现了大治的景象。雷州人都互相庆幸得到了好太守,他的部下以及监司使都称道并很器重他。
  不久,“太守”贴出告示:禁止游客,所管辖的地方不能接待一个金陵人,不然的话,即使是太守最亲密的人,也定要治罪。于是雷州人更加信服新太守竟能如此的严格耿直。
  没有多久,太守的儿子来到雷州,入境以后,没有人敢留宿(他)。他问起这件事,才知道是太守有禁令,心中很感疑惑。次日早晨,“太守”出来了,太守的儿子在路边一看,不是他的父亲;讯问“太守”的籍贯、姓名,可都跟父亲-样。太守的儿子明白了,说:“唉,这是强盗啊。”可是不敢公开说,只好秘密地把这件事报告了监司使。监司使说:“别声张,我明天请太守吃饭,并且让你出来见他。”于是使官吏戒备,派兵包围“太守”的住宅,并在吃饭的地方埋伏下武装士兵。第二天,“太守”进来拜谒监司使。监司使请他喝酒,让太守的儿子出来对证,“太守”不能辨认。“太守”很难堪,想要起来作乱,于是埋伏的士兵立刻出动,在座位上揪住了他。那些包围“太守”住宅的士兵,也攻破官署冲了进去,几十个强盗仓促起来搏斗一番,都逃跑了,只抓住了其中七个人。按法律定了案,带上枷锁,押送金陵杀了他们。于是雷州的人们才知道以前的太守不是真太守,是强盗。
东陵生听到这件事叹息着说:“奇怪呀!强盗竟能做这样的太守?现在的太守不是强盗,可是他们的行为很少不像强盗,就不如用强盗做太守了。那个贼太守,是强盗;他做太守做得很好,还胜过了其他的真太守。”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司马芝传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①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②。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节选《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注】①菅:地名,在今山东单县北。②廉隅:本指棱角,后喻人品端方。
1.对下面句子中加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芝节客王同等为兵/差:派遣
B.而宾客每不役/与:参加
C.因令督邮以军兴诡县/责:责问
D.芝不其书,一皆如法/报:报告
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至时藏匿,必为留负/桑之未落,其叶沃
B.芝不报书,一皆如法/静女
C.芝妻伯父董昭/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昭犹惮芝,不通/非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
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C
4.B
5.(1)贼人说:“这是孝子,杀害他不仁义”。
  (2)后来刘勋由于行为不轨被诛杀,与刘勋交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司马芝却因为(不徇私而)被人们称道。
  (3)(他)和宾客们谈话时,有不同意的,就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回来后也不会说什么不同的话。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中长沮,桀溺为一介农夫,自然胸无大志.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小题2:下列句中各句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长沮,桀溺耦而耕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C.耰而不辍
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小题3:对文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们跟谁去变革它呢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辟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
C.鸟兽不可与同群.
我不能避世隐居,与鸟兽相伴.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若是太平了,我也就不跟人们在一起从事改革了.
小题4: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汝之纯明而不蒙其泽乎 克:能
B.汝之纯明宜其家者   业:继承……的事业
C.敛不其棺       凭:凭借
D.吾实为之,其又何   尤:怨恨
2.下列句中加粗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B.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C.传之非其真也
D.东野之书,耿兰之报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选文都以“呜呼”两个叹词开头,表明作者的感情变得更加强烈。
B.选文第一段写作者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的矛盾心情,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通,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C.选文第二段主要表现作者的痛悔、内疚之情,多用整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D.第二段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因为十二郎之死的打击,更因自己身体状况特差,所以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4.翻译下列句子。
(1)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D
4.(1)也就是所说的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 (2)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灵魂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凡百元首,承天命/景:大
B.则思谦冲以自牧/牧:放牧
C.见长人者好其令/烦:繁多
D.雷霆惊/乍:忽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