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21:00:28
1、单选题 选出加粗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的“胜”字与“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胜”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日出江花红胜火
B.何可胜道也哉
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D.驴不胜怒,蹄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画网巾注先生传
(清)戴名世
顺治二年,新令剃发更衣冠,不从者死。于是士民以违令死者不可胜数,而画网巾先生事尤奇。先生者,其姓名爵里皆不可得而知者也,携仆二人,皆仍明时衣冠,匿迹于邵武、光泽山寺中。事颇闻于外,而光泽守将吴镇使人掩捕之,逮送邵武守将池凤阳。凤阳皆去其网巾,留于军中,戒部卒谨守之。先生既失网巾,盥栉毕,谓二仆日:“衣冠者,历代各有定制,至网巾则我太祖高皇帝创为之也。今吾遭国破即死,讵可忘祖制乎!汝曹取笔墨来,为我画网巾额上。”于是二仆为先生画网巾,画已,乃加冠,二仆亦互相画也,日以为常。军中皆哗笑之,而先生无姓名,人皆呼之日“画网巾”云。
岁庚寅夏,四营兵溃于邵武之禾坪,池凤阳诡称先生为阵俘,献之提督杨名高。名高军至泰宁,从槛车中出先生,谓之曰:“若及今降我,犹可以免死。”先生曰:“吾旧识王之纲,当就彼决之。”王之纲者,福建总兵,破四营有功者也。名高喜,使往之纲所。之纲曰:“吾固不识若也。”先生曰:“吾亦不识若也,今特就若死耳。”之纲穷诘其姓名,先生曰:“吾忠未能报国,留姓名则辱国;危不即致身,留姓名则辱身。军中呼我为画网巾,即以此为吾姓名可矣。”之纲曰:“天下事已大定,吾本明朝总兵,徒以识时变,知天命,至今日不失富贵。若一匹夫,倔强死,何益?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因指其发而诟之曰:“此种种者而不肯去,何也?”先生曰:“吾于网巾且不忍去,况发耶!”之纲怒,命卒先斩其二仆。群卒前捽之,二仆嗔目叱曰:“吾二人岂惜死者!孕死亦有礼,当一辞吾主人而死耳。”于是向先生拜,且辞曰:“奴等得事扫除泉下也!”乃欣然受刃。之纲复谓先生日:“若岂有所负耶?义死虽亦佳,何执之坚也。”先生曰:“吾何负?负吾君耳。一筹莫效而束手就擒,与婢妾何异,又以此易节烈名,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故耻不自述也。”遂被戮于泰宁之杉津。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郊外杉窝山,题曰“画网巾先生之墓”,而岁时上冢致祭不辍。
注:网巾:以丝结网为巾,用以裹发,始于明代。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盟栉毕栉:梳头
B.之纲穷诘其名洁:追问
C.顾死亦有礼顾:回头
D.一筹莫效而束手就擒筹:谋略
小题2:下列符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画已,乃加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且夫改制易服不出,火且尽
C.因指其发而诟之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命卒先斩基二仆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郊外杉窝山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从槛车中出先生
把先生从囚车里放出来
B.危不即致身
国家危难之时不能立即保全自己
C.奴!等得事扫除泉下也
我们能够在黄泉之下为您做打扫、清除的事了
D.吾笑手占今之循例而负义者
我耻笑古今以来按照一般人的做法而背弃节义的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许多人都因为违反剃发的命令而被杀的情况下,画网巾先生仍然坚持头戴网巾,体现顾念旧国的忠贞品格。
B.画网巾先生因与王之纲是旧日相识,要求在死前见到他,是想要当面训斥他不顾忠义、背叛故国的可耻行径。
C.文章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先以二仆互画网巾来侧面表现主人气节,后以二仆慷慨就义为先生从容赴死做铺垫。
D.作者在这篇人物小传中通过刻画人物的言行,不仅塑造了感人至深的义士形象,而且表达了自己的褒贬与爱憎。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B
本题解析:
小题1:“顾”为“但是”的意思
小题2:(其:代词;他的,代“画网巾”。B乃:副词。才;却。C且:连词,况且;副词,将要。D因:副词,于是,就;介词,通过、经由)
小题3:(国家危难之时不能立即献身国家)
小题4:(由“吾固不识若也”和“吾亦不识若也”可知二人本不相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选自《晞发集》)
【注】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杀后八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谢翱与其友人登西台祭之,并作此文以记其事,“恸乎丞相(即文天祥)”、“恸乎宋之三百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从:使……跟从
B.余以布衣从戎从戎:参军
C.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盍:何不
D.歌阕,竹石俱碎阕:毕,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明年,别公漳水湄
B.往来必谒拜词下
C.则徘徊顾盼
D.悲歌慷慨
小题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记述作者“登台恸哭鲁郡公”的一组是
①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
②望夫差之台而始哭
③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
④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⑤往来必谒拜祠下
⑥适有逻舟之过也
A.③④⑥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长于用典,作者所赞颂的大量历史名人司马迁、颜杲卿、张巡等与文天祥都寄托了深沉的朝代更迭与兴亡之感。
B.文章中元兵的出没、甲乙丙等姓名的隐去充分体现了文网的森严,但作者悲哀沉痛、泣血吞声之情,不能自掩。
C.作者以景物描写来烘托祭奠的隆重、肃穆气氛,突出风紧、云暗、雪狂,给人压抑的心理。
D.本文记载了作者与友人登富春江严子陵钓台,冒着生命危险祭奠宋末英雄文天祥的故事。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4分)
(2)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3分)
(3)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1)于是移船到河中心,设酒举杯相劝,各自作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中流”、“属”、“所思”及句意各1分)(4分)(2)过河之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阴”、“著”及句意各1分)(3分)(3)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实在是很可悲的。(“其”、判断句、句意各1分)(3分)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
早先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鲁郡公在南剑州地方设立办事机构,我以普通老百姓身份投军在他麾下。第二年,在漳江边上与他分手。又过了一年,鲁郡公因事路过张睢阳庙和颜杲卿驻军处常山一带,慷慨悲歌,终于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如今他的遗诗都留在人间,可以为证。
我自恨一死之后只能空着两手与鲁郡公相见于地下,幸而还偏偏记得与他分别时的言语,每当我想到这些情景时,就会在梦中重温一遍。有时遇到山水林池台榭及云霞草木,与我们分手时的情状恰巧相像时,就会令我徘徊流连仔细察看,悲痛异常而不敢哭泣。三年之后,我经过吴县——吴县是鲁郡公早年办公的府治所在地,对着姑苏台第一次为鲁郡公痛哭。又四年之后,我在越王台再次为他痛哭。又过了五年即到今天,我在严子陵钓台又设祭大哭。
昨天,我与友人甲、乙、丙相约好第二天聚会。中午,雨还没停,我们在江边雇了条船;然后上岸,瞻仰严子陵祠堂;又在祠堂旁边僧房内休息。但见坏墙枯井,好像进入坟墓当中。回到船中,与船夫一道置办了祭祀用具。过了一会,雨停下,我们登上西台,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后下拜,跪下行礼。祝诵完毕后,又大哭三声,然后再下拜,起立。这时我又想起自己年轻时,经过这里一定要来祠堂瞻拜。起初来的时候,是跟随先父一起来的。如今我也快要老了,面对山河大地,风云人物,依恋不舍,如有所失。于是又对着东方哭拜不止。这时,有云从南边飘来,阴湿郁结,云气罩住了林木,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气氛。我用竹如意敲着石块,演奏楚歌来招他的魂,歌词是:“魂灵啊,你早上要飞往何方?晚上不要归来,因为关塞一片昏黑。你化为朱鸟虽然有了嘴,却能吃到什么?”歌毕,竹如意与石块俱已碎裂了,于是大家就相互感叹。我们又登上东台,抚摸青石,然后回到船中休息。船夫方才因我痛哭过而感到惊奇,说:“刚才有巡逻船在此经过,我们何不移舟别处?”因此移船到河中心,设酒举杯相劝,各自作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傍晚,雪飞风寒,舟中不可久留,就上岸住到乙家。夜里再次写诗怀古。到了第二天,风雪更大了,我就与甲在江边分手,仅与丙两人一同归去。走了三十里,又隔了一夜才到家。
这以后,甲寄来书信与赋别的诗歌,信中说:“这天风急浪高,船夫拼命摇橹,耽搁了很久才渡过河。过河之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我说:“唉!自从阮籍死后,空山之中已有千余年没有哭声了。这事是否有神灵相助当然不能确知,但这次聚游确实是件壮举。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实在是很可悲的。”我曾经想模仿司马迁作《秦楚之际月表》的体例作《季汉月表》。现在也许没有人能了解我的用心,但后代人一定会了解我的用心。这里我应当把此事记下来,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将来把它附在记载季汉事迹之后。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8分)
蛇 人
东郡某甲,以弄蛇为业。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蛇人爱之异于他蛇。期年大青死,思补其缺,未暇遑也。一夜寄宿山寺。既明启笥,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冥搜亟呼,迄无影兆。然每至丰林茂草,辄纵之去,俾得自适,寻复返;以此故冀其自至。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绝望,怏怏遂行。出门数武,闻丛薪错楚①中窸窣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大喜,如获拱璧。息肩路隅,蛇亦顿止。视其后,小蛇从焉。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小侣而所荐耶?”出饵饲之,兼饲小蛇。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蛇人又饲之,乃食。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炫技四方,获利无算。
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缘二青驯,故未遽弃。又二三年,长三尺余,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既去,顷之复来,蜿蜒笥外。蛇人挥曰:“去之!世无百年不散之筵。从此隐身大谷,必且为神龙,笥中何可以久居也?”蛇乃去。蛇人目送之。已而复返,挥之不去,以首触笥,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蛇人悟曰:“得毋欲别小青也?”乃发笥,小青径出,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已而委蛇并去。方意小青不还,俄而踽踽独来,竟入笥卧。由此随在物色,迄无佳者,而小青亦渐大不可弄。后得一头亦颇驯,然终不如小青良。而小青粗于儿臂矣。
先是二青在山中,樵人多见之。又数年,长数尺,围如碗,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下担呼曰:“二青,二青!”蛇顿止。昂首久之,纵身绕蛇人如昔弄状,觉其意殊不恶,但躯巨重,不胜其绕,仆地呼祷,乃释之。又以首触笥,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蛇人乃祝小青曰:“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谓二青曰:“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以犯天谴。”二蛇垂头,似相领受。遽起,大者前,小者后,过处林木为之中分。蛇人伫立望之,不见乃去。此后行人如常,不知二蛇何往也。
异史氏曰:“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②。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丛薪错楚:错杂堆集的柴草。②从谏也如转圜 (yuán圆):意思是听从规劝像转动圆物那样容易。圜,通“圆”,圆的物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明启笥,二青亦渺 启:打开
B.息肩路隅,蛇亦顿止 顿:立刻
C.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 暴:粗暴
D.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 引: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我以汝为逝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宛似主人之让客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蛇人又饲之,乃食乃令张良留谢
D.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耍蛇人同二青感情深厚的一组是( )
①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 ②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
③饲以美饵,祝而纵之? ④既去,顷之复来,蜿蜒笥外
⑤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 ⑥蛇人伫立望之,不见乃去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个靠耍蛇卖艺为生的人,自己特别喜爱的一条叫二青的蛇不见了,正悲痛欲绝的时候,二青自己回来了,还给他带回了意外的惊喜。
B.对耍蛇人来说,蛇的身长一般以二尺长为最好,太大则太重,不便于耍弄,但因为耍蛇人对二青特别喜爱,等它长到三尺多以后,才放回大自然。
C.耍蛇人在野外行走,二青猛地爬出来,耍蛇人吓得没命奔跑,二青很快认出了主人,停止了追赶,耍蛇人也放下担子,叫它“二青,二青”。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动物的蛇都知道感念主人,所以作为人,更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能以怨报德。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
译文:?
(2)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1)因此,过往行人旅客相互告诫,无人敢走(二青常出没的)那条路。
(2)并且怒视而仇恨(他们)的人,不又在那(这)蛇之下了吗。
本题解析:
小题1:暴:突然。
小题1: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中前一个“以”是“认为”,而后一个“以”是“因为”。C项中前一个“乃”是“才”表示承接,后一个“乃”是“就”。 D项前一个“而”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是表示转折关系。
小题1:②是说小青,④⑤是说二青和小青感情深厚。
小题1:是主人先认出了二青,叫了它的名字后,二青才认出了他。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关键词:戒、罔、且、焉、斯
【参考译文】
东郡某人,靠耍蛇卖艺为生。这位耍蛇人曾养过两条很驯服的蛇,它们的皮肤都是青色的。耍蛇人管那条大蛇叫大青,小蛇叫二青。二青的额头上长有红点,尤其机灵驯服,盘旋起来,没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因此,耍蛇人喜爱它不同于其它蛇。一年之后大青死掉了,耍蛇人想找一条蛇来替补,但一直没遇到合适的对象。有天晚上,耍蛇人寄宿在一座山寺中。天亮后,他打开箱笼一看,发现二青不见了,蛇人后悔得要死。他到处寻找,大声呼叫,一直不见二青的踪影。但是(以前)每次遇到林深草茂的地方,耍蛇人常常要放二青出去,让它自由自在地活动一下,总是一会儿就自动回来。因为这个缘故,(还是)希望它(能)自动回来。他坐在寺中苦苦等待,太阳已爬得老高了,蛇人也已经绝望了,就没精打采地走了。可出寺门没几步路,听到错杂堆集的柴草中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停住脚步惊讶地看,原来是二青回来了。耍蛇人非常高兴,好似得到了极为珍贵的大玉器一般。他赶忙放下担子歇在路边,这时二青也立刻停下来了,看它的后面有一条小蛇跟着。耍蛇人轻轻地抚摸着二青说:“我还以为你跑掉了哩。这个小家伙是你介绍来的吗?”他拿出食物喂二青,连小蛇一起喂。小蛇虽未离开,但瑟瑟地蜷缩着身子,不敢吃食物。二青衔着食物喂它,这情形就像主人礼让客人进餐一样。耍蛇人再次给小蛇喂食,小蛇才吃。吃完食后,它便随二青进入箱笼。耍蛇人扛着箱笼回去,并开始驯教它屈折盘旋,很快合乎要求,跟二青已无多大差别。耍蛇人于是叫它小青。他带着它们四处奔走卖艺,获利不少。
一般耍蛇人耍弄蛇,蛇的身长以二尺长为标准,太大就太重,就需要更换了。因为二青特别驯服,所以耍蛇人没有立刻丢弃。这样又过去两三年光景,二青长到三尺多长,一睡下就把笼子挤满了,耍蛇人于是决意放它回归大自然。有一天,他来到淄邑东山间,用好东西喂二青吃,祝福完后便放二青出笼。二青已经离去,一会又爬回来了,弯弯曲曲地盘在笼外。耍蛇人对二青挥挥手,说:“你去吧!世上没有百年不散的筵席。你从此隐身大山谷中,来日必然能成为神龙。这个小笼子你怎么可以久居呢?”二青这才走了。耍蛇人目送着它离去。过了一会儿,二青又返回来,耍蛇人赶它也不走,只见它用头触笼子,笼中的小青也把笼子震得直动。耍蛇人突然醒悟说:“莫非你是要与小青告别吗?”于是,他打开笼门,小青径直爬出来,于是二青和小青便亲昵地交首吐舌,好像互相在说告别的话。不一会儿,两条蛇曲曲弯弯一起走了。耍蛇人以为小青也不会回来了,但一会儿小青很快就独自爬回来了,径直爬进笼里躺下。此后,耍蛇人时时处处物色好蛇,但一直没有觅到。但小青渐渐长大,已不再适宜缠在身上献艺。后来,他虽觅到一条小蛇,它也比较驯服,但始终不如小青好。这时,小青已长得比小孩子手臂都粗了。
起先,二青在山中活动,打柴的人经常看到它。过了几年后,二青长到数尺长,身围有碗口粗。它慢慢地发展到追逐过路人,因此,过往行人旅客互相告诫,无人敢走二青(常出没)的那条路。有一天,耍蛇人正好经过这里。突然一条大蛇猛地爬出来,耍蛇人非常害怕而没命地奔跑,那大蛇在后面更加紧追不放,往后一看,已经将要追上了。但他观察它的头,发现上面有个非常明显的红点时,他才醒悟过来,原来它是二青。耍蛇人放下担子,喊它:“二青,二青!”大蛇顿时停住了。它抬头看了耍蛇人很久,接着跳起身来绕在耍蛇人身上,就像以前盘旋卖艺一样。耍蛇人意识到二青并没有恶意,只是它的躯体太重,他已经受不起它的缠绕,就扑倒在地上求它松开,于是二青也就放开了他。它转而用头触箱笼。耍蛇人懂得它的意思,便打开笼子放出小青。二青小青相见后,马上像饴糖一样地交缠在一起,很久才慢慢松开。耍蛇人于是叮嘱小青说:“我早就想和你告别,今天你总算找到伴侣了。”又对二青说:“它本来就是你引荐来的,还是托你把它领走吧。我再嘱咐你一句话:深山大谷里并不缺少食物,你以后不要再惊扰行人,以免遭到天神的谴责。”两条蛇听了以后都低着头,好像是接受了他的劝告。突然,它们扬起头,二青在前,小青在后,往山中爬去。它们所经过的地方,林木都为它们从中间分开。耍蛇人站在那里目送它们,直到看不见才离去。从此以后,行人又能照常安全地从这条山路经过,二青和小青不知爬到什么地方去了。
异史氏曰:“蛇,蠢蠢的一个动物罢了,但有眷恋故人心意,况且它听从意见如同转动圆物那样简单。惟独奇怪衣冠整齐的人,凭借几十年挽着手臂的交情,几代蒙受主人的恩惠,但一转念就想落井下石了;再不然就投以药石而悍然不顾,并且怒视而仇恨(他们)的人,不又在那(这)蛇之下了吗。”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