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8:28:59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市声说
(清)沙张白
鸟之声聚于林,兽之声聚于山,人之声聚于市。是声也,盖无在无之。而当其所聚,则尤为庞杂沸腾,令听者难为聪焉。今人入山林者,闻鸟兽之声,以为是天籁适然,鸣其自乐之致而已。由市声推之,乌知彼羽毛之族,非多求多冀,哓哓焉炫其所有,急其所无,以求济夫旦夕之欲者乎?
京师土燥水涩,其声噌以吰。鬻百货于市者,类为曼声高呼,夸所挟以求售。肩任担负,络绎孔道,至于穷墟僻巷,无所不到。传呼之声相闻,盖不知几千万人也!祁寒暑雨,莫不自晨迄暮,不肯少休,抗喉而疾呼,以求济其旦夕之欲耳!
苟谓鸟之呼于林,兽之呼于山者,皆怡然自得,一无所求,而人者独否,是天之恩勤①群类,予以自然之乐者,反丰于物而靳于人,此亦理之不可信者也。然使此千百万人者,厌其勤苦,且自悔不鸟兽若,尽弃其业而他业焉,将京师之大,阒然寂然,不特若曹无以赡其生,生民之所需,畴为给之?此又势之必不可者矣。顾使其中有数人焉,耻其所为,而从吾所好,则为圣贤,为仙佛,为贵人,为高士,何不可者。吾惜其自少至老,日夕为抗喉疾呼,而皇皇于道路以死者。甚矣,市声之可哀也。
虽然,市者,声之所聚;京师者,又市之所聚也。揽权者市权,挟势者市势,以至市文章,市技艺,市恩,市谄,市诈,市面首②,市颦笑:无非市者。炫其所有,急其所无,汲汲然求济其旦夕之欲,虽不若市声之哓哓然,而无声之声,震于钟鼓矣。甚且暮夜之乞怜无声,中庭之相泣有声,反不若抗声疾呼者之为其事而不讳其名也。君子之所哀,岂仅在市声也哉!
嗟乎!有凤凰焉,而后可以和百鸟之声;有麒麟焉,而后可以谐百兽之声;有圣人焉,而后能使天下之人之声皆得其中,终和且平,而无噍杀嚣陵之患。四灵③不至君子之所为致慨也若曰厌苦人声而欲逃之山林以听夫无所求而自然之鸣焉是鸟兽同群而薄斯人之吾与也。
注 ①恩勤:父母抚育子女的恩情和辛劳。此作“厚爱”解。②面首:男宠,男妾,男妓。③四灵:古以龙、凤、龟、麟称“四灵”。四灵出,兆示吉祥清明之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多求多冀 冀:希望
B.络绎孔道孔道:大道
C.反丰于物而靳于人靳:吝啬
D.而后可以和百鸟之声和:应和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首段提到鸟声、兽声、人声的分辨,其实只是虚晃一笔,引起读者的兴趣而已。
B.作者认为京师里一桩桩买卖虽不像“鬻百货”者曼声高呼,使人失“聪”,吵得心烦,但是这种无声之声,比钟鼓之声还要震撼人心。
C.文章从“声”说起,然后切入“市”,全文围绕“市声”展开,主要是为街市中的各种叫卖声感到痛惜。
D.本文几乎没有一句声色俱厉、奋臂激昂的语言,但忧愤之情、悲慨之心在平淡、客观的语调中毕显。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四灵不至君子之所为致慨也若曰厌苦人声而欲逃之山林以听夫无所求而自然之鸣焉是鸟兽同群而薄斯人之吾与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特若曹无以赡其生,生民之所需,畴为给之?此又势之必不可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炫其所有,急其所无,汲汲然求济其旦夕之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考译文
禽鸟的声音聚集在森林,野兽的声音聚集在山间,人的声音聚集在城市。这声音,无所不有。而当这些声音聚集在一起时,则尤其庞杂沸腾,让听的人很难分辨出哪是鸟声,哪是兽声,哪是人声。现在进入山林的人,听到鸟兽的声音,认为这自然界的声响正当如此,是为自己的欢乐而鸣叫所致罢了。从城市的声音推测它,怎么知道那些鸟儿不是有很多的要求和希望,大声鸣叫着炫耀它们拥有的,为它们所缺少的而焦急,来谋求那些每天需要的东西呢?
京师土壤干燥,河水苦涩,这里的声音宏大。在市场上卖百货的人,大多会大声高呼,夸奖携带的商品希求出售。背着挑着货物的,在大道上络绎不绝,至于穷苦的故城偏僻的小巷,没有他们不去的地方。呼喊的声音互相都能听到,真不知道有几千万人啊!严冬酷暑雨季,无不从早到晚,不肯稍有休息,扯着嗓子大声呼喊,来谋求那些每天需求的东西啊!
如果说鸟在森林中呼叫,野兽在山中呼叫,都是怡然自得,一无所求的话,而人唯独不是这样,这是上天在厚爱各种生物,给以的天然乐趣,反而是对动物丰厚而对人吝啬,这也是不可信的道理。然而假使千百万人憎恶他们的勤苦,并且懊恼自己不如鸟兽,都放弃自己的职业而从事其他的事务,把大大的京城弄得空荡荡寂静无声,不只是你们没有用来供养自己生存(的东西),就是老百姓生存需要的,(又有)谁来供给呢?这又是势必不可行的事。而假使这里有几个人,认为自己做的事是耻辱的,顺从自己的喜好,那就修习圣贤之道,修习仙佛之道,修习贵人之道,修习高士之道,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我为他们从小到老,早晚放开喉咙大声疾呼,却彷徨不安地死在道路上而哀伤。街市中的叫卖声太令人痛惜了啊。
虽然这样,市场是声音聚集的地方;京师,又是市场聚集的地方。掌握权利的卖权利,依仗势力的卖势力,以至于卖文章,卖技艺,卖恩惠,卖谄媚,卖欺诈,卖姿色,卖笑:没有不卖的。炫耀他拥有的东西,为他缺少的东西而焦急,心情急切地谋求他每天需要的东西,虽然不像市场上的声音那样喧闹嘈杂,但是无声之声,比钟鼓之声还要震撼人心。甚至暗中求人怜悯帮助没有声音,在庭中哭泣有声音,反而不如放开喉咙大声疾呼的人为自己的事情而不隐瞒自己的名字。君子痛惜的,哪里仅仅是叫卖声啊!
唉!有凤凰在这里,然后能使百鸟之声和谐;有麒麟在这里,然后可以使百兽之声和谐;有圣人在这里,然后能使天下人的声音都发自内心,始终和谐,而没有声音急促喧嚷(可能引发)的祸患。像龙、凤、龟、麟四灵不降临,君子能做的就是表达感慨了。如果说对人声厌烦以为苦事,而想逃到山林里去,来听那种一无所求而自然的鸟鸣之声,这是与鸟兽同群,并轻视这些百姓与我靠近啊。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四灵不至/君子之所为致慨也/若曰厌苦人声/而欲逃之山林/以听夫无所求而自然之鸣焉/是鸟兽同群/而薄斯人之吾与也
小题4:(1)不只是你们没有用来供养自己生存(的东西),就是老百姓生存需要的,(又有)谁来供给呢?这又是势必不可行的事。
(2)炫耀他拥有的东西,为他缺少的东西而焦急,心情急切地谋求他每天需要的东西。
本题解析:
小题1:和:使……和谐。
小题2:作者悲哀的绝非正常生活所需的“市声”,而是社会上的人出卖礼义,出卖良心,出卖灵魂的人生世态百相的丑恶。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日:“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日:“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日:“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日:“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目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与:参加。
B.一权量,定法度一:统一。
C.卒定谳,论罪如律论:议论。
D.复欲于计典黜之黜:罢免。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②时步行间里问,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⑥疏以人告,竟获俞旨免焉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串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人衙¨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C (论:判罪)
小题2:A(③是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④是侧面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⑥是元淳之子陶正靖所为)
小题3:B(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便定了他“检察失实”的罪名)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年间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因为疾病而没能参加考试。康熙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在朝廷策对中,他论述西北地区赋税轻而徭役重,东南地区徭役与西北地区相同而赋税较重,希望减免超出额度的粮税,免除没有益处之费用。阅卷者认为他的话很愚直,将他置于二甲中。康熙三十三年,被任命为广东昌化知县,到官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厘定赋税徭役,把各种实物田赋统一为交稻米,把应服的徭役均衡到田赋上。裁减、革除各种杂税,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昌化县隶属于琼州,与黎族交界,过去设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机做坏事,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统一了测定物体轻重大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黎人对此感觉很方便。城中居民,原来不满百家,到此时户口渐渐增多。元淳常常步行到乡间,详细询问百姓疾苦,亲切温暖如一家人。
琼州地处海外,军中将领大多骄横,崖州尤其严重。元淳曾经代理崖州事务,守备黄镇中用酷刑杀人,游击余虎却放纵不管;而且贪婪,要求黎人进献财物。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总督石琳下令琼州总兵会同审讯陶元淳,元淳在申述的文书中说:“私人的揭发不应该交付审讯,守备的大臣不应侵犯地方官的职守,(你们这样做)必将会压制执法的正气,让办事的人灰心。我应当放弃官职来保全政体,而不能屈服于武臣,让州县蒙羞。”当初审讯这场官司时,黄镇中命令甲士一百多人佩刀闯入崖州官署,元淳按着桌案怒叱到:“我奉命治理崖州事务,守备竟敢命令甲士劫持,这是藐视国法。”黄镇中的气焰被震慑下去,急忙命令甲士撤去,最终审判定罪,依法判处黄镇中、余虎有罪。崖州人因此说:“崖州虽有余虎,却敌不过陶公一怒。”总督最终因为元淳性情倔强,就以不认真考查,审理不合实情为由将其治罪,恰好赶上大赦而被免罪。总督又想在对官员进行三年政绩考核时趁机罢免他,巡抚萧永藻刚被任命,曰:“我刚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吏,(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替元淳在总督面前说话,总督才罢休。
元淳生活非常节俭,为官时每日只需供应一束韭菜。元淳喜欢接交读书人,常常讲学论道到深夜也不疲倦。元淳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没被允许,最终因积劳成疾而死在官任上。昌化规定的田地数目是四百多顷,但一半沦陷于海中,赋税不到二千,而超额的田赋占到三之一,百姓十分困窘。元淳对超过的田赋做了考核,多次向上级官吏请示,请求免除超额的田赋,但无人理会此事。乾隆三年,元淳的儿子陶正靖做了御史,上疏把这件事报告了朝廷,最终得到皇上旨意,免除了这些超额的田赋。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2分)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见:露出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使毕使于前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吾其还也
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乃不知有汉
D.倚柱而笑夜缒而出
小题3: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2分)
A.这段文字,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
B.文段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从正面体现荆轲的镇定自若,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3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
(1)用木匣封好,燕王在朝廷行跪拜之礼,派遣使者来禀告大王。
(2)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3)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 谢:道歉,谢罪。A项?币:名词,作为赠礼的车马玉帛等一切值钱的财物。B项 遗:读“wèi”动词,给予,馈赠。D项 见:读“xiàn”古同“现”,出现,显露。
小题2:D项两个“而”全是连词,表修饰。A项前一个“于”是介词“在”,后一个“于”是介词“对”; B项前一个“以”是介词“用”“拿”,后一个“以”是连词“因为”;? C项前一个“乃”是连词“于是”,后一个“乃”是副词“竟然”。
小题3:是为了显示荆轲的临危不惧,而非秦廷的森严与秦王的威武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应重点理解““函、使使、闻”、““所以,……者,……也,非常”、““封、肆、阙”等词语。
【参考译文】
到了秦国以后,(荆轲)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重重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好话道:“燕王实在害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发动军队来抵抗大王,愿意让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和其他诸侯并列,像秦国的郡县一样交纳贡品和赋税,守住祖先留下的国士。燕王惶恐畏惧,不敢亲自前来陈说,谨斩下樊於期的头,并献出燕国督亢的地图,装在匣子里封好,燕王在朝廷上举行过大礼,派使臣前来向大王禀告。一切听从大王的吩咐。”
秦 王听了(蒙嘉)这番话,非常高兴,便穿上上朝的礼服,设置九宾大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两个人按次序进人。走到台阶前,秦武阳脸色突然变了,害怕起来,秦国的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冲武阳笑,上前替(他)谢罪说:“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把秦武阳拿的地图送上来。”
荆轲把地图取来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了。(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拿起匕首向秦王刺去。还没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大惊,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只抓住剑鞘。一时惊慌得厉害,剑又插得紧,因此未能马上拔出来。
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大臣们惊慌发呆,事情发生得突然,不曾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制度,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不能携带任何武器;许多侍卫虽然手持兵器,但都守候在大殿之下,没有大王的命令他们是不能上殿的。秦王正在危急之中,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能追逐秦王,大臣们仓猝间又惊慌又着急,没有武器来攻击荆轲,便用空手共同和荆轲搏斗。
正在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赶忙用他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去。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左右的人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拔!” 于是(秦王)拔出剑迎战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伤残倒地,于是举起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掷去,没有击中,中在柱子上了。秦王又砍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荆轲自己知道任务无法完成了,便靠在柱子上笑,(他)两腿张开坐着傲视着对方骂道:“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要活捉你,强迫你订立一个条约来报答燕国的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了荆轲。秦王(吓得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虞:预料
B.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曹:一类人
C.安得此不详语 详:详细
D.黼闻而衔之 衔:怀恨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
⑥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其他官员对童贯等人的行为不敢指责,陈禾却大胆弹劾。他认为自己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自己的本职了。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陈禾遇赦,被起用掌管广德军,调任和州知州。不久遇上母亲去世,服丧结束,担任秀州知州。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C
4.(1)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
? (2)恰逢童贯统领军队路过寿春府,想要拜访陈禾不能进门,送礼给陈禾也不接受。童贯恼怒,回到朝廷后就诬陷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房舍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下面句中的“其”都作代词用的一组是:
[? ]
参考答案:1.B
2.A
3.C
4.①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②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