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9-06-29 18:14:1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蓣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渡。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榜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1.诗歌开头几句渲染了什么样的环境气氛?对全诗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节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表现了主人公的什么心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的开头是一个环境气氛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了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这种环境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这样一开始就有力地衬托了湘君久候恋人不来所勾起的怅惘之情。
2.第三节纯粹是湘君幻想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因此当九嶷山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他才恍然大悟,从这如梦幻般的美景中惊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3.表现了主人公虽失望而仍自我安慰,虽气愤却不失镇静优雅,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路历程。其积极作用在于使作品既具悲剧的情调而又不给人以悲剧的重压。(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参考答案:①C
②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夜到渔家
张 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小题1:首联、颔联描绘出渔家怎样的生活情景?(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在颈联与尾联所表达的心情有什么不同?试简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渔家的生活情景是家住在江口,茅舍简陋,江水涨潮已入柴门,渔人打鱼未归。[评分提示:①居住情景:渔家住江口。占1分。②住房情景:渔家茅舍简陋,江水涨潮已入柴门。占1分。③渔人劳动的情景:渔人打鱼未归(或劳动时间长、劳动辛苦之类)。占1分]
小题2:颈联表达了作者急切的心情,作者求宿心切,可是,眺望一下,竹丛暗绿而幽深,乡间小路蜿蜒伸展,前面的村庄还在更远处,江面上渔船愈来愈少;(2分)尾联与上联的心情正好相反,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因为他看见一叶扁舟向岸边行来,大概是渔人回来了吧!所以两联作者表现的心情不同。(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句意,分析生活情景。根据诗句对渔家的生活情景的刻画来看,要对第一、二、四句进行解读,从居住地点、房舍情形、距离江水远近和渔人打鱼劳动的情景等方面进行分析。答题时语言要简洁。
小题2: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描写人物的心理或心情。要通过句意体味出诗中描写人物所具有的心情,特别是关键词语“深”“远”“稀”“遥见”“动”等,能透露出诗中主人公的心情。诗歌中,常见的表达心情的词语有: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等。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明·陈子龙①
  满眼韶华②,东风惯③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梦里相思,故国王孙④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⑤。
  【注释】①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清兵入关,他坚持抗清,被俘后,不屈而死。他的词在缠绵宛转中寄托了爱国深情。②韶华:美丽的春光。③惯:照例。④王孙路:指归路。王孙:泛指宦属子弟。⑤“杜鹃啼”二句:鹃啼凄厉,能动旅人归思。又传其啼至哀,能至血出。
1.这首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阙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的是满目春光被狂风暴雨摧残殆尽的景象,寓指大明江山大势已去,抗清复国事业的前景不容乐观。
2.【参考答案】词的下阙表现了词人眷恋故国与念念不忘抗清复国大业的情怀。开头写梦境,梦中他的思绪飞越千里关山,去寻觅飘泊流离的故国王孙的踪迹;后三句从梦中回到现实,借杜鹃啼血寄托深沉的民族情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谢将军:指东晋谢尚,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袁宏在船上吟哦自己的作品,大力赞赏。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小题1:清代王士祯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2:诗歌以“枫叶落纷纷”为结句有何妙处?(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空:白白的,徒然。(1分)。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1分)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2分)“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
小题2:最后两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1分)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2分)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要从“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入手分析,答题时先答出字的表面意思,然后从上面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主要是“炼意”,借用“谢尚”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之情。
小题2:这是诗句赏析的题目,应从手法入手,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句的手法应该是“借景抒情”和烘托渲染,答题时对景物进行描述,然后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