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9-06-28 16:52:2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异域遐陬,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日,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其实不至,而皆有侈心焉。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后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选自《文法津梁》上册,有删改)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韩)琦早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怒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宋嘉佑、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曰:“韩琦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生死度外,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节选自《宋史·韩琦传》)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行乎利害之——涂:通“途”,道路
B、而天下共挽留之,莫也——释:释手,放弃
C、方其寓形于一醉也——寓形:寄托形骸
D、韩琦所为诚善——诚善:诚实善良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⑤⑥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琦生前曾经在自己的宅第旁园池之上建造一座娱乐休憩的厅堂,并且把这座厅堂命名为“醉白”,借以寄托自己的情趣怀抱。
B、韩琦操劳一生,辅佐三帝,功勋卓著,任大责重,求去不得;但晚年羡慕白乐天享受山水园池之乐。因此遭到世人的责怪。
C、古之君子对自己要求严,孔子认为自己不如学生颜渊。韩琦能够自比白乐天,可见他也像孔子一样“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
D、宋史《韩琦传》选段赞美韩琦识量英伟,年轻有为,肯定他在国家危疑之际不顾个人生死安危,知无不为,勇于担当。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臣尽力事君,生死度外,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B
4、(1)在这个时候,他对白乐天有羡慕的感情,是不值得奇怪的。
 ? (2)做臣子的要尽力侍奉君主,将生死置之度外,怎么能够预先忧虑事情不能成功,就停止下来不去尽力做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放鹤亭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放鹤、招鹤之歌的作用是,使文章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D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其子和之”的“和”读hè,动词,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
小题2:A项“以”介词“用”“拿”。B项前“其”代词,指“它们”,第二句是反问语气副词。C项前“而”表并列,第二句表修饰。D项前“于”是介词“在”;第二句的“于”是介词“从”。
小题3:A项“明年”是指“第二年”。B项“适当”是“刚好对着”的意思,现代汉语的“适当”作“恰当”“合适”讲。C项“同日而语”是成语,指“放在同一时间谈论”,也就是“相提并论”的意思。D项“南面”不是表方位的名词,而是“面向南”的意思。
小题4:D项对引用“山人”作歌的作用理解不当,它不能理解为“意境悠远,余韵悠长”。文章最后写山人作“放鹤,招鹤之歌”,点明主旨,含义深刻,也表现归隐之乐。
附译文: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隐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之交,草木接天;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山人养两只鹤,非常驯服而且善飞。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它们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绕东山飞回。山人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做郡守的我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我给山人斟酒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那种东西(指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它把玩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一样,还是不能过分爱酒,过分爱酒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喝酒却还是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欣然笑着说:“是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
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而向下观看啊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啊,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啊,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与例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以亏人自利也
A.以乱易整,不武
B.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C.以待大王来
D.以其无礼于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为下列例句加粗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 ]
驽马十在不舍。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袁州州学记
〔宋〕李觏①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②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不和,教尼③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营治之东北隅。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瓦壁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④且有日,旴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结人心如此。今代逢圣君,尔曹得贤官,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诞礼乐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有改动)
【注释】①李觏(1009—1059),字泰伯,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②祗:恭敬。③尼:通“泥”,停止,阻止。④舍菜:开学典礼。古代初入学时,用芹藻之类的植物礼敬先师,称为舍菜。⑤俾: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旧夫子庙相:视,察看
B.庖有次廪:粮仓
C.草茅言者危 :危害
D.若其弄笔墨以利达而已徼:通“邀”,要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倡不和,教尼不行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 营治之东北隅
当立者公子复苏
c. 教道结人心如此
蚓无爪牙
?则诞礼乐陶吾民
君臣固守窥周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叙述袁州学馆建造经过,并阐述了作者对立学兴教重要作用的看法。针对皇帝下令州县立学,有的地方官员积极响应,把设立学馆、兴办教育当做一件大事来抓;也有的地方官阳奉阴违,阻碍重重教化无法推行。
B.陈侁通判觉得旧有的夫子庙太狭窄,不适宜改建为学馆,于是决定在东北角上建造新的学馆。作者记叙营治学舍的过程,并无称道之语,但对陈通判办学雷厉风行的赞赏之意已在不言之中。
C.作者分析认为,秦国废弃了诗书教化之道,使众人见利忘义,从而加速了秦的灭亡;而汉武帝、汉光武帝努力发扬儒家学说,醇厚的风俗教化一直延续。
D.本文风格庄重高古,凝厚质实;议论切中时弊,逻辑性强;结构上前后对比,形成映衬,颇见作者深邃、严谨的思想风貌。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3分)
(2)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3分)
(3)今代逢圣君,尔曹得贤官,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
(1)(祖无泽)很担心人材流失,儒学的教化作用逐渐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
(2)秦始皇凭借崤山以西之地,与六国激战,想万世称帝,被刘邦率军振臂一呼,却连关门也守不住。(3)如今躬逢圣明天子,你们袁州人又遇到了贤明的官长,使你们能通过学馆的教化,追随古代圣贤的遗迹。


本题解析:
小题1:危 :正直。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根据语言环境加以判断。文言实词的考查,注意平时积累,熟练记忆文言实词清单, 并注意拓展。
小题2:A,而:连词,转折关系,却:连词,递进关系,而且。B,乃:顺承关系,于是,就:表确认判断,是。
小题3:袁州太守祖无泽和陈侁一起为营治学舍相地选材,从下文“尔曹得贤官”(你们袁州人又有一位贤明的太守),可见作者主要赞赏祖无泽太守办学给人以雷厉风行之感,“无称道之语”、“不言之中”不准确。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要有得分点意识,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还要充分考虑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的情况。得分点(1)“阔疏”“效”“亡”“称”、句意通顺(2) “以”“鏖”“帝”、句意通顺。(3)“逢”“尔曹”“得”“俾”“由”“庠序”“践”、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仁宗皇帝二十三年,下诏命令各州县设立学馆。那时的州县长官,有的贤明,有的愚昧。奉行诏令时,有的尽心竭力,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有的装装门面,充当官、师,胡乱写一道奉诏文书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连几座城邑,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上面倡导而地方不响应,使得教学受阻,不能推行。
仁宗皇帝三十二年,范阳人祖无泽任袁州知州。初来时,就召见一班儒生,了解到学馆残缺破败的情况。他很担心人材流失,儒学的教化作用逐渐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颍川人陈侁通判,听了很以为然,意见与祖无泽完全一致。他们一同察看了旧有的夫子庙,觉得太狭窄,不适宜改建为学馆,于是决定在城的东北角上建造新学馆。那儿土地干燥坚硬,那儿地势朝南,那儿建筑材料非常优良。学馆的陶瓦、墙壁、大门、房廊,有深灰、雪白、朱红、漆黑诸色,完全合乎法度。所以学生、老师都有安身之所,厨房、粮仓都有安排之处。各种器物准备齐全,大家齐心协力建造,工匠技艺高超,官吏勤快不怠,没日没夜努力从事,过了一年,就将学馆建成。
在即将开学之时,旴江人李觏对众人勉励说:“那虞、夏、商、周四代办学之事,我们只需考察一下经书就可以知道。那秦始皇凭藉崤山以西之地,与六国大战,想万世称帝,被刘邦率军振臂一呼,却连关门也守不住。武官战将,争相投降惟恐落后,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秦国废弃了诗书教化之道,使众人见利忘义的缘故。汉武帝即位于民富国强之际,光武帝出身于行伍之间,都能极力推行儒学,所以民风淳厚极了,一直影响到汉灵帝、汉献帝的时代。当时,那些在野之人而敢直言的,即使有杀身之祸也不反悔自己的忠直;那些功劳大得连皇帝也感到威摄的大臣,一听到天子的命令就放下了武器。各路诸侯虎视眈眈,却都不敢称帝,这种局面尚且维持了数十年。儒家的教化之道竟能这样地维系人心。如今躬逢圣明天子,你们袁州人又遇到了贤明的官长,使你们能通过学馆的教化,追随古代圣贤的遗迹。当天下太平的时候,则可以继承礼乐来陶冶我们百姓的性情;一旦有了变故,还可以坚持节操,做臣子的为国尽忠,当人子的为父尽孝。学了儒道,可以使人有所效法,有了精神支柱。这就是国家倡导教学之意。如果到这里来只学得一套舞文弄墨的本领以求得名利,那岂仅是你们的羞耻,而且也是治国之人的忧虑。”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