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9-03-16 00:45:4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彭乘字利建,益州华阳人。少以好学称州里,进士及第。尝与同年生登相国寺阁,皆瞻顾乡关,有从宦之乐,乘独西望,怅然曰:“亲老矣,安敢舍晨昏之奉,而图一身之荣乎!”翌日,奏乞侍养。居数日,授汉阳军判官,遂得请以归。久之,有荐其文行者,召试,为馆阁校勘。固辞还家,后复除凤州团练推官。
天禧初,用寇准荐,为馆阁校勘,改天平军节度推官。预校正《南史》、《北史》、《隋书》,改秘书省著作佐郎,迁本省丞、集贤校理。恳求便亲,得知普州,蜀人得守乡郡自乘始。普人鲜知学,乘为兴学,召其子弟为生员教育之。乘父卒,既葬,有甘露降于墓柏,人以为孝感。服除,知荆门军,改太常博士。召还,同判尚书刑部,出知安州,徙提点京西刑狱,改夔州路转运使。会土贼田忠霸诱下溪州蛮将内寇,乘适按郡至境,大集边吏,勒兵下山以备贼,贼遁去。因遣人间之,其党斩忠霸,夷其家。召修起居注,擢知制诰,累迁工部郎中,入翰林为学士,领吏部流内铨、三班院,为群牧使。既病,仁宗敕太医诊视,赐以禁中珍剂。卒,赐白金三百两。御史知杂何郯论请赠官,不许,诏一子给奉终丧。
初,修起居注缺中书舍人,而乘在选中,帝指乘曰:“此老儒也,雅有恬退名,无以易之。”及召见,谕曰:“卿先朝旧臣,久补外,而未尝自言。”对曰:“臣生孤远,自量其分,安敢过有所望。”帝颇嘉之。乘质重寡言,性纯孝,不喜事生业。聚书万馀卷,皆手自刊校,蜀中所传书,多出于乘。晚岁,历典赞命,而文辞少工云。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以好学称州里 称:扬名
B.乘适按郡至境适:适逢
C.因遣人间之间:离间
D.无以易之  易:改变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明彭乘”雅有恬退名”的一组是(? ) (3分)
①安敢舍晨昏之奉,而图一身之荣乎?② 固辞还家,后复除凤州团练推官
③ 恳求便亲,得知普州?④乘为兴学,召其子弟为生员教育之
⑤ 仁宗敕太医诊视,赐以禁中珍剂?⑥自量其分,安敢过有所望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彭乘担任汉阳军判官很长时间以后,有人举荐他言行出众,召入考试,得任馆阁校勘,他坚决拒绝,要求回家乡。
B.彭乘有一段时期在京城任职,他恳求朝廷给予方便,以照顾父母,于是得任普州知州,蜀人担任故乡长官就是从他开始的。
C.当地贼人田忠霸勾结下溪州蛮将大肆入侵,彭乘大规模地召集边境官吏,率领军队下山迎头痛击敌人,取得胜利。
D.彭乘收集了一万多卷图书,都亲自刊校,蜀中所流传的书,许多都出于彭乘(之手)。晚年,掌管朝廷文诰,但文辞不够精巧。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与同年生登相国寺阁,皆瞻顾乡关,有从宦之乐。(5分)
(2)乘父卒,既葬,有甘露降于墓柏,人以为孝感。(5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江革传
江革,字休映,济阳人也。六岁便解属文。九岁丁父艰,孤贫,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补国子生。吏部谢眺雅相钦重。眺尝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以革才堪经国,除广陵太守。时革镇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为魏人所执。魏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值魏主讨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诏曰:“广陵太守江革,临危不挠,可太尉。”
时武陵王①在东州,颇自骄纵,上②召革面敕曰:“武陵王年少,臧盾③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非卿不可,不得有辞。”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州,?
闻革至,并缘道迎候至郡。革不受饷,惟资公俸,食不兼味。郡境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属城震恐。上曰:“江革果能称职。”乃除都官尚书。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惟乘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卧。或谓革曰:“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以迮④轻艚。”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
寻监吴郡。于时境内荒俭,劫盗公行。革至郡,百姓皆惧不能静寇。革乃广施恩抚,明行制令,盗贼息,民吏安之。
时尚书令何敬容掌选,所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以文酒自娱。大同元年二月,卒。傍无姬侍,家徒壁立,世以此高之。?
(《南史?梁?江革传》有删节)
[注]:①武陵王:即梁武帝的儿子萧纪。后称帝。?②上:梁武帝。
③臧盾:人名。?④迮:狭小。迮轻艚,意为让船舱增加重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吏部谢眺雅相钦重雅:十分,很
B.而耽学不倦耽:努力
C.乃谢病还家谢:推辞
D.世以此高之高:敬重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江革为官清贫的一组是(?)
① 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② 革不受饷,惟资公俸,食不兼味。
③ 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④ 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
⑤ 革乃广施恩抚,明行制令?⑥ 傍无姬侍,家徒壁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剖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江革自幼聪慧敏捷,六岁便通作文。九岁时父亲去世,他孤苦贫穷,但读书孜孜不倦。吏部郎谢眺曾专门去访问问候江革。
B.江革在魏人面前临危不惧,梁武帝大为赞美,以为江革可以做太尉。
C.皇上派江革到东州辅佐武陵王。江革的弟子属吏多在东州,听说江革要来,都沿道迎候。江革不接受别人的东西。
D.因为吴郡当时百姓在荒年非常节俭,盗贼纷起,所以皇上专门派江革监管吴郡。江革到吴郡上任后最终平息了盗贼。
小题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为魏人所执。
译文:?                                
(2) 革性强直,恒有褒贬,以此为势力所疾。
译文:?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萧相国何者,沛丰①人也。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②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③,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守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棕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棕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君臣皆莫敢言。於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尉。召平谓相国曰:“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注]①丰,古邑名,秦时属沛县。②律令,法令。图书,实为图籍文书的省称。③扼塞,险要难行的军事要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封五千户益:增加
B.愿君让封勿受让:辞让
C.悉以家私财佐军佐:佐助
D.臣死不恨矣恨:仇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何为丞相②不赂者赂者丧
B.①发棕指示兽处者人也②溪虽莫利于世,善鉴万类
C.①高帝大喜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D.①功不可忘②古之人不余欺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萧何作为丞相尽忠本职的一组是(?)
①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②镇抚谕告,使给军食?③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④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⑤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陈述与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和刘邦同是沛人,功劳显赫,忠心耿耿,一直深受刘邦信任。
B.平定天下论功行封时,群臣都认为萧何功劳不是最大,刘邦力排众议,认定萧何功劳最大。
C.汉王平定陈豨叛乱后,认为萧何诛杀韩信有功,授予萧何相国的官职。
D.萧何入咸阳后,在诸将争夺财产时收藏图书资料,又主动推荐大将韩信及有嫌隙的曹参,表现了他的远见和大度。
小题5:



4、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寡人(古代国君的谦称)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
B.不(更)少弃甲曳兵(拖着兵器)而走
C.填然(敲着战鼓,动词)之兵(锋刃)既接
D.(只是、不过)不百步耳是亦(行路)也
小题2: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题3: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3分)(?)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小题4: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小题5:翻译句子(共10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分)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周,博州荏平人也。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选自《贞观政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摄:代理
B.周有机辩,能敷奏敷:敷衍
C.太宗怪其能怪:以……为怪
D.令直门下省直:通“置”,安置
小题2:下列句子最能说明马周“深识事端”的一句是(?)
A.马周通过“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事皆合旨。”
B.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
C.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
D.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信任马周推荐的人,这是因为他推荐的大多数人都能合太宗的心意。
B.马周看问题全面深刻,能说会辩,亲近忠诚太宗,因此深得太宗赞赏。
C.马周机敏善辩,办事谨慎周到,评论人和事能秉公直言,因此官至吏部尚书。
D.太宗求贤若渴,而且一旦给像马周这样有才的人委于重任,就会十分信任。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