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9-03-16 00:27:0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宪问》)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路和子贡都认为管仲不为自己的主子公子纠而死,反而去辅佐齐桓公是不仁的。
B.孔子认为管仲为国为天下老百姓带来福祉,消除天灾难,称得上是真正的“仁”。
C.在孔子看来,管仲不仅辅佐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而且使中原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
D.孔子认为管仲有大仁,守大信大节,间接批评子路、子贡以小信用论人,目光短浅。
(2)你赞同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吗?请结合文本简述你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1)D(这是孔子以大公立论,并着眼于天下人民所受之惠,为子路、子贡解释疑问,并非“间接批评子路、子贡目光短浅”)
(2)示例:我赞同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如果仅仅论公子纠死而管仲不死且为公子纠敌人相这事,管仲是必遭唾骂的,至少可以称为不义、不信。但孔子却能超越这一件事,从管仲的一生看,从管仲为桓公相之后的功绩所做出的贡献来评价,客观全面。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桓彝,字茂伦,谯国龙亢人。彝少孤贫,虽箪瓢,处之晏如。性通朗,早获盛名。有人伦识鉴,拔才取士,或出于无闻,或得之孩抱,时人方之许、郭①。少与庾亮深交,雅为周顗所重。
于时王敦擅权,嫌忌士望,彝以疾去职。尝过舆县,县宰徐宁,通朗博涉,彝遇之,欣然停留累日,结交而别。先是,庾亮每属彝觅一佳吏部,及至都,谓亮曰:“为卿得一吏部矣。”亮问所在,彝曰:“人所应有而不必有,人所应无而不必无。徐宁真海岱清士。”因为叙之,即迁吏部郎,竟历显职。
明帝将伐王敦,拜彝散骑常侍,引参密谋。及敦平,以功封万宁县男。丹阳尹温峤②上言:“宣城阻带山川,频经变乱,宜得望实居之,窃谓桓彝可充其选。”帝手诏曰适得太真表如此今大事新定朝廷须才不有君子其能国乎方今外务差轻欲停此事彝上疏深自捴挹内外之任并非所堪但以坟柏在此郡欲暂结名义遂补彝宣城内史。在郡有惠政,为百姓所怀。
苏峻之乱也,彝纠合义众,欲赴朝廷。其长史裨惠以郡兵寡弱,山人易扰,可案甲以须后举。彝厉色曰:“夫见无礼于其君者,若鹰鹯之逐鸟雀。今社稷危逼,义无晏安。”乃遣将军硃绰讨贼别帅于芜湖,破之。彝寻出石硊。会朝廷遣将军司马流先据慈湖,为贼所破,遂长驱径进。彝以郡无坚城,遂退据广德。寻王师败绩,彝闻而慷慨流涕,进屯泾县。时州郡多遣使降峻,裨惠又劝彝伪与通和,以纾交至之祸。彝曰:“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遣将军俞纵守兰石。峻遣将韩晃攻之。纵将败,左右劝纵退军。纵曰:“吾受桓侯厚恩,本以死报。吾之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遂力战而死。晃因进军攻彝。彝固守经年,势孤力屈。贼曰:“彝若降者,当待以优礼。”将士多劝彝伪降,更思后举。彝不从,辞气壮烈,志节不挠。城陷,为晃所害,年五十三。
注:①许、郭:许劭,东汉末年著名的人物评论家,曾评曹操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郭隗,战国时燕国人,有劝燕王“筑台而师之”以招徕贤士之美谈 。②温峤:字泰真,亦作太真。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人之许、郭方:比拟,比方
B.为周顗所重雅:交情,交往
C.庾亮每彝觅一佳吏部属:通“嘱”,叮嘱
D.以交至之祸纾:解除,排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少与庾亮深交,雅周顗所重/因叙之,即迁吏部郎
B.及敦平,功封万宁县男/裨惠又劝彝伪与通和,纾交至之祸
C.夫见无礼于其君者,若鹰鹯逐鸟雀/吾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
D.时王敦擅权,嫌忌士望/夫见无礼其君者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桓彝“志节不挠”的一组是
①虽箪瓢,处之晏如②彝以疾去职③彝上疏深自捴挹④今社稷危逼,义无晏安⑤寻王师败绩,彝闻而慷慨流涕⑥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彝善于识才且爱才。在一次弃官离任途中结识了舆县县宰徐宁,认为他学识品行俱佳,便向好友庾亮积极推荐。
B.桓彝因才干突出得到朝廷信任并重用。曾协助明帝讨伐并荡平王敦;后改任宣城施行仁政,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C.桓彝积极征讨叛军。苏峻之乱时,他虽兵少力弱,但以国家利益为重,说服部下并亲自率军赴芜湖,打败了叛军。
D.桓彝忠于朝廷。在多数州郡派人与叛军通降、叛贼诱降、部下也劝他诈降情况下,他不为所动,最终被叛军杀害。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帝 手 诏 曰 适 得 太 真 表 如 此 今 大 事 新 定 朝 廷 须 才 不 有 君 子 其 能 国 乎 方 今 外 务 差 轻 欲 停 此 事 彝 上 疏 深 自 捴 挹 内 外 之 任 并 非 所 堪 但 以 坟 柏 在 此 郡 欲 暂 结 名 义 遂 补 彝 宣 城 内 史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每句3分)
①?宣城阻带山川,频经变乱,宜得望实居之,窃谓桓彝可充其选。
②其长史裨惠以郡兵寡弱,山人易扰,可案甲以须后举。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帝 手 诏 曰 :“ 适 得 太 真 表 如 此 。 今 大 事 新 定 , 朝 廷 须 才 , 不 有 君 子 , 其 能 国 乎 ! 方 今 外 务 差 轻 , 欲 停 此 事 。” 彝 上 疏 深 自 捴 挹 , 内 外 之 任 并 非 所 堪 , 但 以 坟 柏 在 此 郡 , 欲 暂 结 名 义 。 遂 补 彝 宣 城 内 史。(每错三个扣1分,扣完为止,不倒扣分)
小题1:①宣城为山川阻隔地势险要,频繁地经历叛乱,应派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治理,我认为桓彝可以充当这个人选。
②他的长史裨惠认为本郡兵少力弱,山人容易侵扰,可以按兵以待机后动。


本题解析:
小题1:应为“平日,向来”
小题1:两句的“之”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两个“为”都是介词,一为表被动,二为“向,对”;B两个“以”一为介词,“凭借”,二为连词,表目的;D两个“于”一为介词,“在”,二为介词,“向、对”
小题1:①表现他在贫困生活中的不失节志;②表现他在官场中的不失节志;⑥表现他在失败面前的不失节志;③表现他谦让的品格;④⑤表现他对朝廷的忠诚
小题1:“亲自率军”不合文意
小题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曰、今、方、欲等字有助于断句。但、遂等连词前也要相应的断开。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①“望实,德高望重”1分,“窃,谦词”1分,句意1分②“以,认为”1分,“案甲,按兵”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桓彝,字茂伦,谯国龙亢人。他年少时其父就已去世而家境贫寒,虽然只能过饮食不足而清贫的生活,但也安然自若地面对。他性情豁达开朗,很早就享有美好的名声。具备知人论世、鉴别是非、赏识人才的才华,经他选拔录用的人才,有的是从毫不显达时就被他提拔起来的,有的是从稚气未脱时就被他慧眼所识的,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作许劭、郭隗。他年少时与庾亮有很深的交情,向来又被周顗器重。
当时王敦专权,厌恶猜忌下属有声望,桓彝就称病弃官而去。曾经过舆县,当时是徐宁担任县宰,此人性情豁达开朗学识渊博,桓彝接触他之后,很开心地在舆县停留了多日,并与徐宁结下情谊才离去。在此之前,庾亮常叮嘱桓彝帮他留意寻找一个优秀的吏部人选,等到桓彝来到京都,就对庾亮说:“我替你找到一个合适的吏部人选了。”庾亮问及此人在哪,桓彝说:“常人都有的他不一定有,常人欠缺的他却不一定没有。徐宁真是海内清正廉洁的人啊!”于是向庾亮陈述了徐宁的相关情况,徐宁马上被擢升为吏部郞,最终担任了显要的官职。
晋明帝将要攻打王敦,就授予桓彝散骑常侍之衔,让他参与谋划机密之事。等到明帝荡平了王敦,桓彝因功被封为万宁县男爵。丹阳尹温峤上书明帝说:“宣城为山川阻隔地势险要,频繁地经历叛乱,应派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治理,我认为桓彝可以充当这个人选。”明帝亲手诏告桓彝说:“正好得到温峤上表进言。现在天下刚刚安定,朝廷急需用人,没有君子,怎能有国家!如今你在外事务略轻,可留居宣城。”桓彝上疏深表谦抑之志,内外的重任自己难以承担,只因宗族墓地在此郡,想一时交结名人义士,于是明帝补任他为宣城内史。桓彝在宣城施行惠民政策,受到百姓的感激爱戴。
苏峻作乱,桓彝集结义兵,想赶赴朝廷。他的长史裨惠认为本郡兵少力弱,山人容易侵扰,可以按兵以待机后动。桓彝神色严厉地说:“见到对君主无礼的人,如同鹰鹯追逐鸟雀。眼下国家危急,从道义上讲没有偏安一隅的道理。”于是派遣将军硃绰到芜湖征讨乱贼偏将,打败了敌方。不久,桓彝从石硊出发。恰逢朝廷派遣将军司马流抢先占据慈湖,被乱贼攻破,接着又长驱直入。桓彝认为宣城不可坚守,于是退据广德。不久朝廷军队大败,桓彝听说后慷慨流泪,进驻泾县。当时大多数州郡派人向苏峻表示投降,裨惠也劝桓彝假装与苏峻通和,用以缓解纷至沓来的祸患。桓彝说:“我蒙朝廷深厚的恩泽,义在以死相报。怎能含羞受辱与叛贼通和呢?如果不能度过难关,这是命数注定。”就派遣将军俞纵驻守石兰。苏峻派韩晃攻打石兰。俞纵眼看要失败,他的手下劝俞纵退兵。俞纵说:“我蒙桓公厚恩,义当以死相报。我不可辜负了桓公,就像桓公不愿辜负了朝廷。”于是奋力抵抗敌军而战死。韩晃乘势进攻桓彝。桓彝坚守宣城一年多,势孤力单。叛贼劝降道:“如果桓彝投降,我们会以礼相待。”桓彝手下大多劝他假装投降,再考虑日后举兵。桓彝没有听信,言辞壮烈,表现出不屈的意志和气节。宣城被攻陷后,桓彝被韩晃杀害,年仅五十三岁。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于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清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斡、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茸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①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②刳:削,③幽阒(qù)辽夐 (xiòng):清幽寂静,辽阔绵远。阒,静。夐,远。④齐安:古郡名,在今湖北黄冈市。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吞山光,平江濑挹:汲取。
B.幽阒辽复,不可状具:具体。
C.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第;但,只。
D.后之人与我同志幸:希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叙写作者谪居竹楼的乐趣的一组是 (?)
①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②远吞山光,平挹江濑?③夏宜急雨,有瀑布声?④宜鼓琴,琴调虚畅?⑤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⑥焚香默坐,清遣世虑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描绘了竹楼清幽的环境,表现了作者潇洒淡泊的生活情趣和被贬后豁达自适的心情,同时也透露出不满的情绪。
B.文章先写黄冈多竹和用竹造屋的好处,再略写竹楼外所见的优美景色,然后详写竹楼内所适宜做的四件事情:夏听急雨,冬听密雪,鼓琴咏诗,围棋投壶。
C.文章引齐云、落星、井斡、丽谯四座历史上有名的高楼与竹楼作对比,表明作者喜爱竹楼、甘愿清苦、鄙夷声色、不慕荣华的高尚情怀。
D.文中多用排比,着力渲染,叙中夹议,寓情于景,特别是对于竹楼各种声响的生动描绘,更是各具特色,极富诗意。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具,为通假字,通“俱”,全,都,尽,详细地。
点评:古汉语以多义词为主,很多文言实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一般来说,各义项之暗都有一定的联系。平时一要掌握一个词最常见的几个义项,建立这个词的词义系统,全面了解其意义,并把握好其意义的运用环境。二要因文定义,根据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来确定其意义。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明确其充当的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含义。
小题2:试题分析:①句是写小楼的构造;⑤句是写作者的穿戴;⑥句写作者默坐时排除世俗杂念。排除这三项,即可得出答案。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的琢磨。搞清要筛选的对象后,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在排除时,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
小题3:试题分析:“四件事情”错,应为六件事情。鼓琴咏诗,围棋投壶,每句中均包含两件事情。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重点。文言文关于这个考点的设题最难,排在三道题目之后,就是明证。但相对于现代文阅读鉴赏来说,能力层级还只是C级“综合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只要找准原文所在文段、层次,仔细对照,这种题目实际上不难。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古今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悦亲戚之情话
B.既窈窕以寻壑
C.善万物之得时
D.将有事于西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苏武传》节选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二)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以老母保宫监禁
B.自已死久矣料定
C.扶辇下授予官职
D.不敢武访问
小题2:下列划线词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武使匈奴年皆为陛下所成就
B.且陛下春秋高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虚心欲相待独有女弟二人
D.因泣下沾故使陵来说足下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求知人②不拘于时,学
B.①不妄人接②欲呼张良俱去
C.①与缺而未知者②重为乡党
D.①苟一日之用足,玩心坟典②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4:以下各项内容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项是(?)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⑥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③④⑥
小题5: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在乎价钱。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小题6:用“/”线给上面文段中划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
小题7:翻译上面两个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
①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3分)
②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
小题1:①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使自己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
②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


本题解析:
小题1:除,名词,台阶。
小题1:“衿”通“襟”;“足下”,您,相同。A 明年,第二年;成就,提拔。 B春秋,年龄;丈人,长辈。C虚心,不抱成见 ;女弟,妹妹。
小题1:两个“与”都是介词,“和、跟”的意思。A项①介词,表被动;②介词,“向”;C项①“所”字结构;②“所”和“为”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D项①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就”;②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小题1:①②句主要表现蒋季庄、王茂刚的“隐”;⑤是侧面表现其贤---有德行的,有才能的
小题1:“从来不与外人交往”意思与原文不符。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每错、漏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4分)
小题1:(1)自苦,使自己受苦,1分;“亡”,通“无”, 1分;信义安所见,句式1分(2)“隆寒披纸裘”大意1分, “就访”1分, “延纳”1分。
附文言(二)参考译文:
读书人加强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我,不要求被别人知道,别人也不能知道他们,这样的人物间或有之,我时常痛惜他们的事迹没能流传。近见《上虞李孟传》记载有四件事,因此恭谨地抄录下来。
其一说,慈溪人蒋季庄,正当徽宗宣和年间,鄙视王安石的学问,不参加科举考试,闭门考究经书,不随便和人往来。高抑崇居住在明州城中,大概每年都要四五次到他家去拜访他。蒋季庄听说高抑崇到了,一定急忙出去迎接,二人相对坐在小屋里,尽情地谈论,从白天到晚上,几乎忘记睡觉吃饭。高抑崇告辞离开时,季庄都要送他到数里之外。有人问高抑崇说:“蒋季庄不多与人来往,却只有和你交情深厚,你也对他情真意切,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高抑崇回答说:“我终年读书,凡是有疑问而不能决断时,以及自己所缺少而不知道的,每次累积数十条,只要一去拜访蒋君,没有不迎刃而解的。”但是蒋季庄的长处,其他人未必能够了解。世上所称道的知己不就是这样的吗?
其二说,王茂刚,居住在明州的林村,在山涧深处。他有个弟弟不喜欢读书,王茂刚就让他经商来糊口,他自己却潜心研读,从不轻易出门,尤其对《周易》一书的造诣深邃。沈焕任通判州事时,曾经拜访过他,说他的见识旨趣绝对超过专门作传注的人。还说他气质严谨持重,看他所获得的知识,应该是个在学问上永无止境的人了。
其三说,顾主簿,不知道是哪里人,高宗建国之后他南渡寓居在慈溪。他保持廉洁的操行,安于贫贱,不祈求别人知道他。至于他经历过的事情,即使是小事也不马虎。天明起床,等卖菜的经过家门,问了菜价多少钱,随他所说的付给菜钱。其它饮食布帛的购买也是如此。时间一长,人们都信服他了,不忍心欺骗他。假如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读典籍,不喜欢交游。
其四说,周日章是信州永丰县人。操行耿直廉洁,被县里的人尊敬。他开门教授徒弟时,收入只求自给,不义之财一文不取。他家境很穷,经常一整天断粮,邻里有时便用微薄的东西相馈送,家中时常上顿不接下顿,他宁愿和妻子忍饥挨饿,最终也不求别人。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观察他的容颜,聆听他的论议,无不使人尊敬。县尉谢生把一套衣服送给他,说:“先生未曾有求于我,是我自己想要表示的一片敬意,接受它没有什么妨害。” 周日章笑着回答说:“一套衣服和万钟粮食一样,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就是不能分辨礼义啊!” 最终还是推辞掉。
这四位君子,真应该写进史书里。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