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6 00:27:05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扁鹊者,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
其后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闻太子不幸病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扁鹊仰天叹曰:“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隙视文;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中庶子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
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曰:“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太子未死也。”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①。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上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秦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注:① 三阳:中医指人手足的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脉。五会:指百会、胸会、听会、气会、臑会五穴位。
11.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发于外,则为中害 暴:突然
B.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厉:厉害
C.以八减之齐和煮之齐:药剂
D.闻贵妇八,即为带下医贵:重视。
12.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 虢君闻之,大惊,出现扁鹊于中阙 ②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① 越人之为方也②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C.① 当闻其耳鸣而鼻张② 蟹六跪而二螯
D.① 中庶子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②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3.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扁鹊医术高明的一组是
① 邪气畜积而不得泄
② 若以管窥天,以隙视文
③ 闻病之阳,论得其阴
④ 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
⑤ 有间,太子苏
⑥ 但服汤二旬而复故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14.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鹊年青时任一个旅馆的主管,很尊重旅客长桑君,多年以后,长桑君把医药秘方书籍传授给扁鹊。
B.扁鹊自告奋勇要救活暴病而死的虢太子,别人不相信,扁鹊进去诊视,虢太子耳鸣鼻张,身体还没变冷。
C.扁鹊指出太子只是昏迷,用了针、熨和服药一系列的医治方法,虢太子苏醒过来,身体也逐渐复原。
D.扁鹊到各国行医,根据各地需要,分别任妇科、儿科等医生。秦国太医令技不如人,心中嫉妒,竟杀害扁鹊。
15.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
译文:?
⑵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
译文:?
⑶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B
小题5:1先生该不会是欺骗我吧?为什么说太子能够救活呢? 2私下听说你崇高的行为时间很久了,却没有能够到你面前拜见你。3因此天下的人都认为扁鹊能够把死人治活。
本题解析:
小题1:厉:磨砺
小题2:以:把/因为;A于:“在”;B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而:表示并列,连词
小题3:无
小题4:扁鹊未进去诊视
小题5:无
参考译文:
扁鹊,姓秦,名叫越人。年轻时当人家旅馆的主管人。有个旅客叫长桑君住在他那里,扁鹊独具眼光,把他看作特殊的人,常恭敬地对待他。长桑君也知道扁鹊是个不一般的人。他在旅馆住了十多年,这一天,他就招呼扁鹊私下来座谈,暗地里对扁鹊说:“我有治病的秘方,年老了,想要传授给你,你不要泄漏!”扁鹊说:“遵命。”长桑君就把秘方书籍全部送给扁鹊。
后来,扁鹊路过虢国。虢国太子死了,扁鹊来到虢国国君的宫门口,询问一个喜欢讲医术的中庶子说:“太子得了什么病,为什么国都的人都在祈祷求神,把大家的事都耽搁了?”中庶子说:“太子的病,是血气不按常规,交错不能排泄,外面突然发作,就损害了内部。正气不能制止邪气,邪气积聚却不能排泄,因而阳气缓慢,阴气急促,所以突然昏倒死去。”扁鹊问:“他死了多长时间?”中庶子说:“从公鸡啼鸣到现在。”扁鹊问:“收殓了吗?”中庶子说:“还没有,他死了还不到半天时间呢。”扁鹊说:“我是齐国勃海郡的秦越人。听说太子不幸死了,我能让他活过来。”中庶子说:“先生该不会是欺骗我吧?为什么说太子能够救活呢?”扁鹊仰望天空叹息说:“老夫子谈论医道,就像从竹管里看天空,从缝隙里看花纹。我讲究的医道,是不需要按脉搏、望气色、听声音、看形态。只要说出生病的地方,听说病在背部的情况,就能推断腹部的情况;听说病在腹部的情况,就能推断背了的情况。病因可以从外表得到印证。如果你认为我的话是不真实的,可以试着进去诊视太子,就会听到他的耳朵有声响,鼻孔张大,抚摸他的两腿到下身,应该还感到温暖呢。”中庶子就把扁鹊的话进去报告了虢国国君。
虢国国君听了,大为吃惊,出来在中阙接见扁鹊,说:“私下听说你崇高的行为时间很久了,却没有能够到你面前拜见你。先生经过小国,如果能够救活我的儿子,我们就主幸运了!”扁鹊说:“像太子这样的病,就是人们所说的尸厥。太子其实并没有死。”扁鹊于是叫徒弟子阳磨针磨石,选取外三阳和五会的穴位扎针。不一会儿,太子苏醒过来。扁鹊就叫弟子子豹准备五分之熨,用八减之剂一起煮了,用来轮番熨着两边胁下。太子就能起来坐了。再恢复阴阳调和,只是服用汤药,两旬就复原了。因此天下的人都认为扁鹊能够把死人治活。扁鹊说:“我秦越人并不能把死人治活,这些人本来应当活的,我能让他们起来罢了。”
扁鹊路过邯郸,听说当地重视妇女,就做妇科医生;路过洛阳,听说周人敬重老人,就做治耳、目、麻痹的医生;来到咸阳,听说秦国人喜爱小孩,就做小儿科医生。随着世俗的需要变更行医。秦国太医令李醯知道自己技术比不上扁鹊,派人把扁鹊暗杀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①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桀溺②曰:“滔滔③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④,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耨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③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⑤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
[注] ①晨门:掌管城门开闭的人。②桀溺:楚国隐者。③滔滔,比喻天下纷乱的样子。④而:通“尔”,指子路;辟人之士:指孔子。⑤多,只是。
小题1:请分别概括晨门和桀溺对孔子的评价。(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子贡以日月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1)(3分)①晨门认为,孔子明知处境艰难,仍然不屈不挠,积极入世;②桀溺认为,孔子奔波游说各国,没有能力改变混乱的社会现状。(每点1分,表达通顺1分)
小题2:(2)(3分)①日月比喻孔子,说明孔子崇高伟大,不可超越。②用人们无法遮盖损害日月光辉的事实,说明了不自量力的人诋毁孔子,并无损于孔子崇高光明的形象。(每点1分,表达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答题时,应先找出原文的对应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话转述。第一问较简单,只要将“知其不可而为之”转述为自己的话即可;第二问要根据“辟世之士”的含义,推断出孔子被称为“辟人之士”的原因是诸侯不采纳孔子的政见,孔子被迫周游列国,最后再推导出桀溺对孔子的评价。
小题2:考生答题时,首先要细读文本,找出比喻的相似点是①“无得而逾”,②“何伤”(不可能伤害),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译文:
①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②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③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小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
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水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琕烧营卷甲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自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为南衮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摘自《北史·傅永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 ②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B.①渡南岸,当深处置之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C.①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D.①求以为将,朝廷不听 ②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 其孰能讥之乎
C.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 今以钟磐置水中
D.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 大人故嫌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傅永有胆有识、智勇过人的一组是(?)
①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
②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③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
④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人,遂大破之。
⑤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
⑥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水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他摸准了南齐入侵之敌的心理,巧置疑标,妙施伏兵之计,一战而大获全胜。
B.傅永年少时就武艺超群,但20多岁时却不能答对朋友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后来通过发愤读书。终于兼具文武之才。
C.解涡阳之同时,在高聪等人不听从作战意见而导致战败后,傅永没有气馁,而是收拾残兵,利用伏击转败为胜。
D.傅永临阵勇猛过人,70多岁了还独自率领千余人与前来解围之敌决战,且不顾腿伤冲入敌阵,把敌人打得大败而逃。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译:敌军如果夜里来偷袭,必定会在渡过淮水的地方用火种记下水最浅之处。(3分)
(2)译:敌人俯身射击傅永,射穿了他的左腿,他拔出箭继续前进,最后大破敌军。(4分)
(3)译:我虽然地位低微,但也是国家的一个统帅,怎么能给贼寇留下个射伤我朝大将的名声呢!(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都是动词“率领”。 B.①放置 ②放弃C.① 上报②报答D.① 听从②动词
小题1:C都是介词“把”
小题1:②是前来斫营的康祖所率领部队的行为。⑤是傅永对自己不受重用的不满之辞,所以排除②⑤。
小题1:“不能答对朋友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问题”,理解有误,应为“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
小题1:得分点(1)“若”“必”“之所以”(2)“其”“洞”“遂”“破”(3)“微”“奈何”“伤”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亲政篇
【明】王鏊
交①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日内朝,亦日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②听政。”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盖古之外朝也。其北日太极门,盖古之正朝也。又北曰两仪殿,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内殿引见,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正旦、冬至、大朝会则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闷,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划近世壅隔之弊。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深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交:交流,沟通。②路寝:帝王正殿所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特视之,谢恩见辞——特:只,不过
B.盖夫有三垣,天子象之——象:好像
C.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禄:福气
D.天下至今以为恨矣——恨:遗憾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当时朝廷上下不交流的状况的一组是(? )
①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
②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
③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
④孝宗晚年,深有慨于斯
⑤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
⑥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划近世壅隔之弊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中叶,皇帝不过问政事,君臣见面,只限于皇上临朝这几刻。上下之间,只不过靠呈奏章、批答来联系,针对这一情况,王鏊写了本文上奏皇帝。
B.文章认为,明朝重大朝会在奉天殿,平日朝奏在奉天门,只是一直以来缺少内朝制度,以致上下之间的意见阻塞不通;天下的弊病,因此积累起来。
C.作者希望大臣常向皇帝问安,侍从等轮流上殿答对,各部门有事不易决断的君臣当面讨论解决,群臣上殿陈奏,都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D.文章引经据史,条理分明,尖锐地指出君臣之间不交流的危害,切中时弊;提出恢复内朝亲政的制度,希望借此改变朝廷上下不交流的现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B
4.(1)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地位权势悬殊,正是人们所说的殿堂之上天子比万里还远,即使想进言,也无从说起啊。
(2)皇上虚心地询问他们,和颜悦色地和他们谈话,像这样,人人都能够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1~3题。
?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1)樊於期(? )
(2)戮没(? )
(3)揕其胸(? )
(4)切齿拊心(? )
2.写出两段话中表示敬称的三个词语。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wū(2)mò(3)zhèn(4)fǔ
2.(1)卿(2)足下(3)长者
3.(1)樊将军因为处境困窘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个人的私利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你另外考虑对策吧!
? (2)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