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七)

时间:2019-03-16 00:20:4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对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自其足——度:量长短
B.宋人有其苗之不长——闵:担心,忧虑
C.苗则矣——槁:干枯
D.今有人日其邻之鸡者——攘:杀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②、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③,民乃作慝④。方⑤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太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⑥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选自《孟子》)
  注:①雪宫:齐宣王出巡时休息的行官。②转附:山名,可能是今天山东的芝罘山。下面的“朝舞”也是山名。③睊睊胥谗:群人侧目而视,怨声载道。睊睊,侧目而视的样子。胥,都。谗,谤。④慝:邪恶。⑤方:违抗。⑥畜:制止。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不得,则其上矣/非:非议。
B.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法度。
C.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粮食:粮食被消耗掉。
D.其诗曰:“畜君何?”/尤:突出。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得,非其上矣/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B.为民上不与民同乐者/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今也不:师行而粮食/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景公说,大戒国/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3.以下六句话分成四组,全属于“与民同乐”的思想或行为的一组是(? ?)
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②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③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④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⑤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⑥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先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
B.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逼真地再现了齐相晏子的机智灵活和雄辩才能。
C.晏子先引用谚语肯定君主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接着,晏子又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指出先王的出游是与治国相结合的,而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
D.孟子主要以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C
4.B
5.(1)以百姓之乐为乐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忧为忧。
  (2)我该怎样加强修养才能跟古代圣君的游览相比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之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①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②,春秋乡射,陈钟鼓管统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开武,设斧铖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苦烦,后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③,因瘖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史④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问:“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释:①历召:召请。②学官:学校。?③不殊:没死。④掾史:下级官吏的通称。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法:逾越法规
C.霍光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
D.门卒当车,有所言愿:希望
小题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③其始苦烦,后皆便安之?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⑤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⑥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苦烦,后皆便安之。
(2)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乡里之间有了不正常的情况,官吏就会立即听说,坏人不敢进入他管辖的边界。一开始人们被他烦琐的礼节所苦,后来,老百姓便都安于他的管理。(关键词:非常、莫、苦烦、安之)(2)韩延寿有一次出行,临上车,有一个骑马的官吏迟到了,他便下令让功曹把处罚的结果上报给他。等回来到了官府门前,有一个门卒挡住了他的车,希望韩延寿听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关键词:后至、敕、还、当、愿)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原文,考察其是否能同上下文顺畅连接。题中,A项解释有误,“欺负”是两个词,“欺骗”和“辜负”之意。
小题2: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一语对题中六句话进行筛选。题中,①写的是韩延寿的想法,②和④都是写韩延寿的具体做法:都不属于“特点”,应予排除。
小题3:解答此类题目,应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仔细进行比较,以辨别正误。题中,D项错误在于:“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的说法有误,文中没有韩延寿善于审案的叙述;韩对下属也比较宽松。
小题4: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非常”是两个词,“不同平常、不正常”之意;“莫”作不定代词,表示“没有谁”之意;“苦烦”的“苦”是意动用法,“认为繁琐的礼节很苦”;“安之”的“安之”是“安于之”的意思。第(2)句中的“后至”即“后到”之意;“敕”是“下令”之意;“还”是“回来”之意;“当”即“挡”;“愿”是“希望”之意。
【参考译文】
韩延寿字长公,是燕地人。霍光提拔延寿任谏大夫,(后来)调任颍川(太守)。颍川有许多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难以治理。在这之前,赵广汉任太守,担忧那里的习俗是同一类人大都为私利勾结成团伙,所以就结合串通官吏和百姓,让他们相互告发隐私,颍川从此以后把这样作当作俗尚,百姓之间有许多仇怨。延寿想要改变这种状况,用礼让来教导百姓。担心百姓不听从,就把郡中受到乡里信任拥戴的几十位年长的人一个个召请来,备办酒饭,亲自跟他们一起吃饭,用礼敬之心对待他们,向他们询问民间风俗和百姓感到疾苦的事,给他们陈说和睦亲爱、消除仇怨的办法。这些年长的人都认为不难做到,可以施行,于是就跟他们议定嫁娶丧祭的仪式用品,大略依照古代的礼仪,不许逾越法规,老百姓都遵循他的教谕。几年以后,他调任东郡太守,黄霸代替他在颍川任职,黄霸承袭他的做法使颍川治理得很好。?
延寿做官,崇尚礼义,追求古代教化,所到之处一定聘请那里的贤明之士,以礼相待给以任用,拓宽出谋献议的言路,采纳谏诤的言论;整顿学校,春秋举行乡射活动,陈设钟鼓管弦等乐器,大力推行升降揖让等礼仪,等到军事演习,设置斧钺旌旗等仪仗,习练射箭驾车这样的事项。修治城郭,收缴赋租,事先明示宣告日期,把按规定期限施行政令作为大事,官吏和百姓产生敬畏之心走向正轨。又设置正、五长,拿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给人们做表率,不许留宿坏人。乡里大街小路(一旦)发生变故,官吏就能得知消息,奸人没有敢进入东郡管界的。起初(这一系列做法)好像很麻烦,后来就都觉得便利习惯了。对待手下官吏,施加的恩惠特别厚重,可是规章誓约很严明。有欺骗辜负他的,延寿痛心地苛责自己道:“大概是我对不起他了吧,为什么会达到这个地步?”听到这话的官吏各自伤心悔恨,门下一个掾吏(因此)自刎,被人救起没有死,由于喑哑不能说话了。延寿得知这一情形,面对掾史哭泣,派医官给以治疗,厚恤他的家人。
延寿曾经外出,临上车时,有一个骑吏迟到了,他命功曹议定处罚报告。回到府门,门卒挡住车驾,希望能够进言。延寿停车询问,门卒说:“今天早上您早早驾车,长时间停着没有出发,骑吏的父亲来到府门,不敢进入。骑吏听说这事,快步走出去谒见,正赶上您登车。因为恭敬父亲而受处罚,能不有损深广的道德教化吗?”延寿在车中举手说道:“没有你,我自己都不知道做错了事。”回到馆舍,召见门卒。门卒本来是个儒生,听说延寿贤明,没有因由自我引进,所以代替门卒(借机接触太守),延寿于是接纳任用了他。在东郡任职三年,有令则行,有禁即止,判决案件的数量大大减少,成为天下最好的州郡。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  
宣帝即位,不久,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
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数年,上遣使者征遂,拜为水衡都尉。水衡典上林禁苑,官职亲近,上甚重之。以官寿卒。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二千石不能制禽:通“擒”,捉拿
B.遂乃开仓廪贫民假:借贷,借给
C.秋冬收敛课:征收
D.水衡上林禁苑典:掌管
小题2:下列句子中,能正面表现龚遂“能治”的一组是 (3分) ( ?)
①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②丞相、御史举遂可用
③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④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⑤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⑥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宣帝时期,渤海郡及其相邻郡县因饥荒动乱不安,当时的太守无力平息。丞相和御史大夫举荐龚遂,宣帝就下旨让龚遂任渤海太守。
B.龚遂为宣帝指出了渤海动乱的原因,提出了治理渤海的方针,皇帝听了很高兴,并特许他可以不受法律条文限制,给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
C.龚遂到任后,没有武力镇压为盗贼的饥民,而是采取了安抚的政策,使得辖区内的盗贼很快自动解散,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D.龚遂在平乱之后,又以身作则,改变奢侈之风,鼓励百姓致力耕织,同时处理好诉讼案件,从而使渤海呈现出富庶太平的景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5分)
译文:??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我希望丞相、御史大夫暂且不要用法令条文来约束我,所有事情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处理。(“且”、“拘臣以文法”、“便宜从事”各1分,句意2分)
(2)龚遂发现齐地(或“渤海一带”)风气奢侈,人们爱好细小的技艺(或“不重要的技艺”),而不肯从事农业生产,就亲自在勤俭节约方面做出表率,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种桑养蚕(或“耕织”)。(“末技”、“躬率以俭约”、“劝”、“务农桑”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课,督促。此类试题最后先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句。然后结合上下句的语境确定该句大意,从而得出实词的意思及用法。
小题2:①是说龚遂敢于劝谏和批评朝政,②只是推荐,不能正面表现其“能治”,⑤只是龚遂问宣帝之语。
小题3: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原文是因“吏民皆富实”而“狱讼止息”。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且:暂且;拘臣以文法:用法令条文来约束我;便宜从事: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处理。(2) 末技:不重要的技艺;躬率以俭约:亲自在勤俭节约方面做出表率;劝:鼓励;务农桑:从事耕作和种桑养蚕。
【参考译文】
龚遂,字少卿,是山阳郡南平阳县人。因通晓经术做官,做到昌邑国郎中令,事奉昌邑王刘贺。刘贺的行为多不正经,龚遂为人忠厚,刚强果断,在大节上从不含糊,对内向国王直言劝谏,对外督责太傅、国相,总是引经据典,陈述祸福得失,直到流泪哭泣,忠心无比。他经常当面指责刘贺,以至使他听不下去,捂着耳朵起身跑开,说:“郎中令真会使人羞愧。”
汉宣帝刘询即位,不久,渤海及其邻郡年成不好,盗贼纷纷出现,当地郡守无法捉拿制服。皇上想选拔善于治理的人,丞相御史推荐龚遂可以胜任,于是皇上任命他做渤海郡太守。当时龚遂年纪已经70多岁了,被召见时,由于他个子矮小,宣帝远远看见,觉得跟传闻中的龚遂不相合,心里有点轻视他,对他说:“渤海郡政事荒废,秩序紊乱,我很担忧。先生准备怎样平息那里的盗贼,来满足我的心意呢?”龚遂回答说:“渤海郡地处海滨,远离京城,没有受到陛下圣明的教化,那里的百姓被饥寒所困,而官吏们不体贴,所以使您的本来纯洁善良的臣民偷来您的兵器,在您的土地上玩耍。您现在是想要我用武力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呢?”宣帝听了龚遂的应对,很高兴,就回答说:“选用贤良的人去治理,本来就是想要安抚百姓。”龚遂说:“我听说治理秩序混乱的百姓就如同解开紊乱的绳子,不能急躁;只能慢慢地来,然后才能治理。我希望丞相御史暂时不要用法令条文来约束我,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用有效的办法自主处理事情。”宣帝答应了他的要求,格外赏赐他黄金物品,派公家的驿车送他上任。
龚遂来到渤海郡边界,郡中官员听说新太守来了,派出军队来迎接。龚遂把他们都打发回去了,然后下达文件命令所属各县全部撤去捕捉盗贼的官吏。那些拿着锄头、镰刀等种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们不得查问,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龚遂独自乘车来到郡府,郡中一片和顺的气氛,盗贼们也都停止了抢劫。渤海郡又有许多结帮抢劫的,听到龚遂的训诫和命令,当即就解散了,丢掉他们手中的兵器弓箭,而拿起了锄头镰刀务农,至此盗贼都平息了,百姓安居乐业。龚遂于是就打开官府的粮仓,借粮给贫苦百姓,选用贤良的官吏,安抚养育百姓。
龚遂看到渤海一带风俗很奢侈,百姓喜欢从事那些细小的技艺,而不爱从事农业生产,就亲自在勤俭节约方面做出表率,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种桑养蚕。他下令:郡中每个人种一株榆树、100棵薤菜、50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5只鸡。对佩带刀剑的百姓,让他们卖掉刀剑买牛犊,他说:“为什么把牛和犊佩带在身上!”春夏季节不允许不到田里劳动生产,秋冬时督促人们收获庄稼,又更多地储藏瓜果、菱角、鸡头米等,劝勉人们照规定办事,遵守法令,郡中人们都有了积蓄,官吏和百姓都很富足殷实,各种官司也就都没有了。
过了几年,皇上派使者前往渤海郡征召龚遂入朝为官,授予他水衡都尉之职。水衡都尉掌管上林苑,是皇上的近臣,皇上非常尊重他。龚遂最终在官位上享尽天年。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无复鸡人报晓——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C.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迷惘,茫然
D.他生未此生休——卜:占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