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7-11-11 00:38:2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文学需要给人以温暖
有关文学评论家认为,目前的文学已经形成网络文学、纸媒文学或称传统文学和市场化的青春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无论是何种文学,都需要高品质的温暖,它如灯火照亮人们心中的幽暗那样给读者以希望。不仅文学需要温暖,而且整个社会和时代都需要温暖,人民更需要温暖。
时至今日,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发挥无边的威力,商品交换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面临着新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文学靠什么打动人心和赢得读者?靠离奇的故事情节?可能不如电子游戏来得刺激;靠传奇式人物?可能不如道听途说或网络浏览来得淋漓痛快;靠实验探索?读者已经见怪不惊。走笔至此,我突然想到了央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那些感动千千万万观众的普通民众就在我们身边,是他们身上散发的高品质的温暖一次次叩击着我们的心扉!这虽然无关文学,但是否可以给文学更多的启示?
从作家群体自己来看,铁凝说:“优秀作品一定是直面内心的,让人的灵魂提升而不是下降,给人希望而不是绝望。作品要有光和热,首先作家自己的心里要有光和热。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我们从铁凝几百万的文字中,就读到了这样一个厚重、温暖的文学的灵魂,触摸到了一颗温润、坚强而沧桑的心灵。巴金因为感受到文学的温暖,而永远让自己的生命与中国文学事业结为了一体。巴金说,中国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他从它那里得到温暖,也把火种传给别人。
文学作品直接与人的感情和心灵呼应,因为人的内心是天生需要温暖、温情和柔软的,但是这些温情和柔软,生活并不会直接产生,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感受,在阅读某部
作品时内心一下子会变得很柔软。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和作品共同去经历一些人生大事,这样人的内心就会变得更加厚实,更加饱满。温暖,肯定是一种让人感动的文学品质。沈从文和汪曾祺都反复强调这种品质,这是面对苦难的一种方法,毕竟人是需要慰藉的,人在寒冷之中,你告诉他寒冷并没什么用,但如果给予一点温暖,还不至于让他冻死。所以,在我看来,温暖是慈悲的,更是一种智慧。
  古今中外,能够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给人以生活的智慧和生命勇气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温暖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的。文学中的温暖是一种力量,它能够超越时空,直抵心灵;它是一种慰藉,能使冷漠的情感火热起来;它是一种生命,能感染乃至唤醒另一个生命。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学给人以温暖”的一项是(? )
A.“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散发的高品质的温暖一次次叩击着我们的心扉。
B.优秀的作品能让人的灵魂提升而不是下降,给人希望而不是绝望。
C.巴金从中国人新文学那里得到温暖,他又通过他的作品温暖了别人。
D.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感受,在阅读某部作品时内心一下子会变得很柔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纸媒文学和市场化的青春文学是目前文学的三种主要形式。
B.在商品经济社会,传统文学不如网络文学更容易打动人心和赢得读者。
C.铁凝主张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而她的作品也证明了这一点。
D.从作家群体来看,沈从文和汪曾祺都反复强调温暖这种让人感动的文学品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整个社会和时代都需要温暖,所以无论是何种文学,都需要给读者以高品质的温暖。
B.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学不能靠离奇的故事情节、传奇式人物和实验探索来赢得读者。
C.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文学作品直接与人的感情和心灵呼应,能给人温暖、温情和柔软。
D.只有具有温暖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的文学作品,才能给人以生活的智慧和生命勇气。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倡导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
现代社会,很多人面对诱惑,渐渐变得浮躁起来;孩子们因沉重的学业负担,往往无暇在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网络文化盛行,使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疏远了经典阅读,而处于“浅阅读”状态中——有人因此惊叹:传统阅读的逻辑性遭到了破坏。
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名著,既可以拓宽视野,增加文化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基础。这一切应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现在的学校里,许多学生似乎只在读教科书,许多老师也似乎只在读辅导书。以这样的功利性的阅读状态,能读出快乐来吗?因此,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阅读率为36.5%,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8.7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34.7%,比2005年的48.7%降低了14个百分点。网络阅读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其实,网络可以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就看怎么使用。引导青少年读书,不能排斥网络,关键要看网络阅读在读什么。网络阅读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相容。
网络的特点与优势,就是方便、快捷、海量、高效,容易激发阅读者探究与参与的兴趣。而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动力。孩子只有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才会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也才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所以,名著本身,也可以有多种读法,包括网络阅读。我们应该利用网络优势,积极组织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资源上网,鼓励大家多读优秀的东西方文化经典,也就是多读名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全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的阅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时代尤其如此。读书是追求人生的完善,如果把读书功利化,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之所以喜欢网络阅读,很大一个因素,是因为网络阅读大多是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
英国散文家理查?斯蒂尔爵士说过:“阅读之于心灵,犹如运动之于身体一样重要。”阅读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不管是书本阅读,还是网络阅读,名著阅读可以形式多样,但本质上来说,阅读没有捷径可走。一本书好不好,值不值得阅读,如何阅读,诸如粗读还是细读,深读还是浅读,只有亲自“下水”读了,才能作出判断,才能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提倡全民阅读,首先需要培养的,是善于阅读的心灵。
小题1:下列有关“网络阅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阅读盛行,使年轻人远离了经典阅读而处于“浅阅读”状态,所以有人认为,网络阅读破坏了传统阅读的逻辑性。
B.网络阅读既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的一种工具,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容。
C.凭借网络优势,网络阅读容易激发阅读者探究、参与的兴趣,符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观点。
D.青少年喜欢网络阅读,是因为网络阅读大多是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
小题2:下列不属于“提倡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网络阅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图书阅读率大幅降低。
B.工具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学生通过网络健康阅读,将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C.孩子只有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要求,才会把阅读当作享受。
D.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少年疏远经典阅读亲近网络阅读,与现代社会的环境特点密切相关,其中学业负担过于沉重,是罪魁祸首。
B.阅读名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功利性的阅读、压力重负下的阅读,使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
C.利用网络优势,组建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阅读资源,有益于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D.网络阅读与书本阅读只是阅读形式的不同,并非阅读的捷径,我们首先要具备的还是一颗善于阅读的心灵。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傅聪,钢琴演奏家,生于1934年,著名翻译家傅雷之子。1955年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最优奖。他以“钢琴诗人”的称号闻名于世。
  你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了吗?
  我的父亲钟情于法国文学,还把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他是罗曼·罗兰和其他许多法国艺术家的密友。在我只有5岁的时候,他就影响乃至强迫我学习钢琴。不过,到我17岁去波兰学习钢琴的时候,我已经真正爱上弹奏钢琴了。
  你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谁?
  喔,太多了。像肖邦、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流传后世的杰作。我们永远不能用“完美”来形容音乐上的造诣,每种探索都是阶段性的,每个新的时期对杰作都有新的定义。
  我觉得,肖邦呢,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的天生的气质,就好像肖邦就是我。我弹他的音乐,我就觉得好像我自己很自然地在说我自己的话。莫扎特是什么呢?那是我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世界在说话。他是我追求的理想。舒伯特像陶渊明,舒伯特的境界里头有一些我觉得就像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传统上特有的那种对人生的感慨。
  我听说现在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学钢琴,你怎么看这件事?
  假如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成名成家的捷径,那他们是不可能做到的!假如他所追求的就是这些的话,他所得到的价值就不是我认为的音乐艺术里面的价值,而是世俗观念里面的价值,那是一种很危险的价值。假如不具备对音乐那种“没有它就不能活”的爱,那还是不要学音乐,学电子、学医、学法律成功的机会都要大得多!学艺术一定要出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有“大爱之心”,然后愿意一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假如有这样一个出发点,即使孩子不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可是他有了一个精神世界让他可以在那儿神游,这也是一种很大的幸福!
  你认为追求音乐更高境界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我在各国讲学时经常举个例子,那就是黄宾虹说的“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他拿庄生化蝶做一个比喻,说“师今人”就好像是做“虫”的那个阶段,“师古人”就是变成“蛹”的那个阶段,“师造化”就是“飞”了,也就是“化”了……伟大的作曲家写的作品完成后还会不断地发展,它会越来越伟大越深刻越无穷越无尽,所以“造化”跟自然一样生生不息,不断复活、再生、演变。真正的“造化”是在作品本身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天分?勤奋?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还是思想?
  可能这些都需要……但是现在我觉得,也许是我觉得,也许最重要的是勇气,能够坚持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永远表里如一,这在音乐上也很难做到。
  你经常提到“赤子之心”这四个字,这是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则?
  是呀,如果你的琴声很纯洁地发自内心,就会天然有一种感染力。我父亲经常说,真诚第一。感人的音乐一定是真诚的,有的人可以弹得很华丽很漂亮,你也会欣赏,但被感动是另一件事。科尔托就是这样,他有很多毛病,但是他真实感人。
  什么是你说的好的音乐?
  对音乐内涵有真正的理解,而且真正有个性,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道理的,是真正懂了音乐之后的创造。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学问。(节选自[法国]多米尼克·夏代尔《音乐与人生》)
1.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
祭马思聪文①?
徐迟
历史上,放逐、出奔这类事不少屈原、但丁是有名的例子。在“文革”中,我中华民族的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受尽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迫于1967年出走国外,以抗议暴徒罪恶,维护了人的尊严,他根本没有错,却还是蒙受了十九年(1967-1985年)的不白之冤。
②1984年11月,当我在美国费城和他会晤之时,他给我最初印象最令我惊奇。虽然他还和过去一样的故人情重,且神志泰然,并相当乐观,还在勤奋作曲,我感到他和以前却有所不同。我没有去深入思考他在哪一点上跟以前不同。我只是从他的声音笑貌中,感到他似乎不时流露着一点点不易觉察的细微凄怆,却未能体会他心灵深处,埋藏着巨大的痛苦。
③后来在他女儿马瑞雪回忆她父亲最后日子的文章里说到一个晚上,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乐》。他忽然失声痛哭,他求他夫人王慕理让他哭一个够。后来,他含泪说:“这个世界很美……”他为什么哭?他哭他内心的哀伤,他哭他离开了祖国大地,这么久了没能回去。但这个世界很美,很美。
④有一次,中央音乐学院一位前副院长和我谈到他们在“文革”中的往事。这位前副院长在黯然伤神中,突然颜容扭曲,喘息哽咽地说道:“有人用有钉子的鞋猛打他们的马院长……怎么打得下去!……”他说不下去了!
⑤那年年底我回到国内,不久便听说我国已公开为马思聪先生平反。不白之冤终于昭雪了。从此我就等他回国。1985年8月16日,他从美国寄我一封长信,其中讲到他“读了叶浅予②文章,谢谢他的真情。那时代的人好像比较真情,‘文革’把人弄坏了”。
⑥看来我真不如浅予。在《为马思聪饶舌》一文中浅予写道:“受过欺凌而被迫出亡的人,最懂得祖国的可爱,爱国之心也是最切。只有那些口口声声教训别人如何如何爱国,而自己却横着心侮辱善良灵魂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那些窃国篡权的人却欠他太多了。”叶浅予说得又慷慨,又体贴。我们许多人却都没有说什么,以帮助他解除那凝冻住他内心的深沉痛苦啊!
⑦那封长信是他从欧洲旅游回来写给我的,他写到了南斯拉夫的钟乳石岩洞,威尼斯舟子的金色歌喉,罗马的铁伏黎喷泉的音乐和瓦格纳常去喝咖啡的一家希腊咖啡店。他还写到翡冷翠的大教堂,比萨的斜塔。还有,如入仙境的瑞土雪山,以及大雪纷飞之下雪山餐厅里的丰盛午餐。还有他的那一别已半个世纪的巴黎,他写到巴黎他的母校国家音乐学院的陈旧的铁门。最后他到了伦敦,这次旅游快要结束了,他忽又悲从中来,说“盛衰转换,月圆月缺,周而复始,自是天地之轨道。”什么引起他的感慨万端?他为何要自苦了呢?想来是因为他能作欧游,还不能回国。他只在信尾说了,“待我从西双版纳出来,立刻跑新疆”。这却不是说他想去一次云南和新疆。不,他说的是他正在修改那五易其稿的、以云南民歌为主要旋律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等到他修改完工,从这曲中,从云南旋律中跑出来,便要立刻跑到以新疆民歌为主要旋律的一部写新疆生活的大歌剧《热碧亚?赛丁》的创作中去。他人在北美心在祖国。他只是没有法子给我说他暂时还不能回国来,虽然他正驰神于云南的热带雨林和新疆的天山南北牧场上。
⑧因为他不知道回来的话会怎么对待他。他也许是心中在想,他既然出走了,他还能回去吗?他童年时是一个固执的小孩,到了晚年他还是一个固执的老人。在“文革”中他有勇气出走,现在他无勇气回来。出走是不得已的事,在国外十九年是不得已的事,暂时不回来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永远不会回来,更是不得已的事。这中间,恐怕只有叶浅予等少数人,只有少数亲友,给过他巨大痛苦的心灵一点儿慰藉。
⑧他保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他还有一点疑虑。还没有回来,等待着一个能够回来的时机,等待着他疑虑的被消除。不幸他没有能等到那一天,他的灵魂已经飞升到了万里云天之外,但是他的灵魂,正像在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的结尾,是“得到了拯救”的
⑩1988年5月20日,马思聪逝世一周年。他在无可奈何中生,在无可奈何中死,生离死别,徒呼负负。呜呼哀哉,作文奠祭。
注释①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县人,我国著名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
家。②叶浅予 (1907-1995)浙江桐庐人,国画家,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院教授。
小题1:文章以“历史上,放逐、出奔这类事不少。屈原、但丁是有名的例子”开头,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作者在美国费城和马思聪会晤之时,作者为什么“感到他和以前却有所不同”。这里的“不同”包含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些不同?(4分)
小题3:文章第④自然段叙说“前副院长”的回忆和第⑦自然段叙写马思聪给“我”来信的内容的意图分别是什么?(4分)
答:(1)第④自然段叙说“前副院长”的回忆,意图是
(2)第⑦自然段叙写马思聪给“我”来信的内容,意图是
小题4:马思聪先生活着时一直没有能等到回国,作者认为他的灵魂是“得到了拯救”的,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4分)  
火中凤凰?陈启文
那透明的感觉是慢慢到来的。它经过你,而到达你生命的每一角落,把一身的风尘洗得干干净净了,你才可以走在先生踩出来的脚板印上,走进那些使你眼珠子发亮的情节里去
或许这就是凤凰了。 那条先生孩提时代走过不止一次的河街,那一幢幢面对河水依旧不动声色地伫立着的吊脚楼,那五彩斑斓涂染过千万苗家儿女鲜血的鹅卵石,那河上的渔船和渔船上沐着细雨的鹭鸶,都是湿的,像是先生写下的每一个文字。湿而且亮,一如鸟儿圆圆的眼睛,永远都怀着某种神奇的使命。没有他深情的注视,我们永远也发现不了湘西土地奇异而黑暗的美。我们也不会知道在地球上还有一个叫凤凰的小小山城。
一个远道而来的好奇的看客,是走不进真正意义上的湘西和凤凰的。我们绝对不是来看风景的。沿着先生字里行间欢乐和眼泪的脉络,走进那座带天井的院落,不仅仅只有岁月沧桑后的感慨,还闻得到婴儿的味道。一百年前,那个刚从母腹中钻出来的婴儿,也是在一个雨天里降生的。在那个比最黑的黑夜还要黑的夜晚,只有他的哭声、母亲幸福的眼泪和那些雨水是明亮的。现在我就站在他降生的那一间房子里的那张老旧的雕花大床边,隔着窗棂,看着檐外的雨水。一滴雨从天上落到地上最终在无数的雨点中溅成一朵水花,消失了,这一漫长的过程只是瞬间的一闪而已,没有人能够看清楚。老屋中的另一间房子,曾经囚禁过先生的童年。也挨过打,也罚过跪,跪在祖宗的牌位底下,每次要跪一炷香的时间。
但任何方法都不能拘束那颗小小的心,它跳着,以一派率性而为的野气,依然跳到各处去听,去看,去嗅闻。回龙阁也是那个从塾中逃到太阳底下同一群小流氓游荡的野孩子爱去的地方。离阁楼不远,那几棵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还长在那里。那个小男孩,似乎还藏在某一棵大树上,我们看不见他,却听得见雨中蝉儿的叫声。蝉儿握在他满是水珠子的手心里,呦呦鸣叫,叫得让你的脚底不住地打滑。先生在年届八旬之际,回到凤凰,在那几棵大树下沉默地站了许久,他是再也爬不上那些树了,但先生很沉重地一步一步登上回龙阁,像赴一个约会。我不知道他看没有看见过另一个自己。上来后,他只在自己膝上重重地拍了一下,接着一声长长的叹息,一句话也没说,已经老泪纵横了。他和那个在被雨水泡染过的田塍上乱跑的他,已经隔着万水千山。其间的距离,我们自然是无法走近的。但是你可以独倚阁栏,朝岁月的两端打量。这是一条河的长度。
有很多东西现在我们已经看不见了,针铺门前那个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磨针的老人,皮靴店里的皮匠,南门河滩上那个杀牛的屠户,还有长满青苔的石板街上那些用单刀、扁担决斗的苗人、土家人,都已经离我们远去。河流率领着层出不穷的人们在岁月里风尘仆仆,没有人会感觉到生命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一个尽头滑去,等到他们明白过来时,所有的人都不见了。但河流也并不因为缺少了他们而变得消瘦,她又养出了一条条豹子般勇毅的汉子。河边的女子也依旧长势喜人。一双双娴熟于织网、撑船的手,依然在滩上、水里忙碌着。在青山绿水中摆渡的也依然是一个从从容容的女孩子,似乎相熟,又十分陌生。尽管那边已建起了一座大桥,但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坐船过渡,与其说是坐她的船,不如说是坐坐昔日的岁月。其实谁都知道她并不是在另一条河流上弄船的翠翠。
我又看见了先生曾经看见过的一头小白山羊,站在河边岩嘴上饮水。沱江很清,清得看不见水,清得能看见水的灵魂,和那美丽生灵的一个倒影。河水带走了很多,但有些东西是不会随滔滔不绝的河水一同流逝的,那些与河流有关的性格,他会永远留驻于你的生命里,化作血气与梦想,孕育出了湘西最本质的精神。这是无法在河流之外找到的。
雨压低了声音。仿佛每一滴雨都睡熟了,但依然在落。我正在走进一种很深的寂静中,浑身都已湿透,已不知身在何处。世界总在风流水转,凤凰每五百年浴火重生一次。其实在雨中的凤凰古城经历了一回,又何尝不是一种涅槃。多少年来我的生命早已没有了流动的感觉,现在它终于又流淌出了一些色彩。每走一步,便听见胸膛内哗啦一响,我又清醒了过来。在这一刻,我悟到我也是真实地活着的。
小题1:第一段中说:“走进那些使你眼珠子发亮的情节里去。”这里所谓的“使你眼珠子发亮的情节”指的是什么?(4分)  
小题2:第三段中说“我们绝对不是来看风景的”。作者此行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3:倒数第二段说“孕育出了湘西最本质的精神”。请根据有关文意,对这种“最本质的精神”进行简要概括。(6分)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