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11-11 00:38:2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简要概括<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一回故事梗概.


参考答案:
袁术称帝。听说吕布结好曹操,领军征徐州。被吕布打败,向孙策求救,被斥。曹操称赞刘备斩杀纵兵掠民的杨奉和韩暹,是为国除害。又到徐州安抚吕布。曹操同刘备、吕布攻袁术。破寿春。操回许都后又讨张绣,于路麦熟,操因马践麦田而割发代首。张绣败于曹操,曹操攻南阳城。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构思的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北京天坛祈年殿、圜丘的各层组排,均是以天阳之数“九”及其倍数呈扇环形展开的,即由内层至外层分别为九、一十八、三十六……这个天阳之数“九”来源于《易经》乾卦的“九”,如《易经?乾》“上九,亢龙有悔”,即言“九”为阳数之极,此为阳之亢极。神圣的祈年大殿用“九”及其倍数排列,寓含着崇尚天阳的信息,这是《易经》符号学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易经》与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符号信息
B.我国古代建筑体现着功用、审美的特点
C.我国古代建筑蕴藏着一种数字符号信息
D.我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境界暗含符号信息


参考答案:选A


本题解析:主旨题。因果结构,例证题,以天坛建筑举例,最后一句是论点,此题较易,如果实在要说难的话,那就是阅读量还略微有点大。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火中取栗的人
周?晗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感,常常分文没有的他曾呻吟或叹息着:“上帝啊,孤独地生活值得吗?”梵高又说:“一个人必须保持隐士的某种本质,不然,他就失去了根本。”为了绘画,孤独是必要的,孤独又是使人不堪磨难的,于是,梵高这个脆弱的生命在不可解决的悖论中被撕得粉碎。
  在梵高看来,“绘画就是要设法穿过一堵看不见的铁墙”。同时,这也是画布对梵高的召唤。“不少画家害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怕敢冒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梵高把艺术活动当作极富挑战性的生命活动,让满腔热血在画布上挥洒流淌。对梵高来说,理性可以忽略不计,表达远远大于揭示真理。梵高在画布上完成了生命,成为一名艺术的殉道者。
  在梵高的画作前,我首先要提问的是,在这些令人无以言说的震撼的画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灵魂?在艺术史里,梵高是突兀的进入者,是不可定义的。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是个曾做过教师、营业员、传教士的穷困潦倒的外来者。他的画被那个时代认为是可笑的涂抹。但他没有局促而褊狭的形式感,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手段,不顾一切地表达,直截而强悍,如同天启,显示出了罕有的品质。
  除了大量的并未湮灭和佚散的书信,梵高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其他文字。读他的倾诉,让人觉得他拥有纯金般的生命。他是个底层的观察者、感受者和传达者。一个实践理想和使用决心的人。他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他是如此单纯,单纯是他面对世界和画布的态度,而他情感的纤细和尖锐的痛苦同样令人震惊。
  他就是这么一个具有纯真本性、无比温柔善良、充满令人心碎的柔情的圣徒,而他的画作也是最直接地表达了他的热情。他画作的明亮,源于他自身的明亮。
  这样一个至真至善的灵魂,强化了一往无前的悲惨的境遇,并收获绝望。但他并不屈服。他尽可能地敞开内心,相信拯救的力量来自生命内部,努力把自己引向幸福。经历了爱情的折磨,生活的潦倒,被放逐的梵高在心灵的废墟中寻找着取暖的炉火,哪怕这炉火将他毁灭。他对艺术的狂热,既是道德的救赎,也是爱欲的出口。绘画成了他挽救精神覆亡的唯一可能,是他逃避绝望的需要。他的创作不是自慰,而是自救。人越孤独,创作也越自由。他在表达着人最饱满的神气,努力在深重的绝望中生长出深重的幸福,以此来抵御阴暗的世俗的蹂躏和压迫。梵高身上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
  但梵高所做的一切,让命运的悲剧感越来越浓重。他说:“谁为自己选择了贫困并喜爱贫困,谁就拥有无穷的财富。”但他又因为事业失败和贫困而绝望。在严酷的现实生活的压迫下,大地在他脚下坍陷,他活在了风暴里。他的灵魂不断地破碎下去。但他绝不撤退。他说:“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他画布上的色彩在轰响里燃烧着,裹挟着他,让他在持续不断的昂扬中崩溃。(本文有删节)
1.第1段有两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说出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1)隐士的某种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解决的悖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梵高的画作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从梵高的灵魂深处看,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火中取栗”是个成语,请解释这个成语的词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梵高为什么称自己的作品是“从火中取出来的”“栗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梵高身上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试就“不屈和挣扎”,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事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这一部分是用作者对他的同学、对一群青年的爱和对沙皇尼古拉一世、对沙皇君主制度的恨写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隐士的某种本质”指艺术家能忍受孤独寂寞的根本品质。
  (2)“不可解决的悖论”指一种两难的境地:既要保持孤独,但同时孤独使人不堪磨砺。
2.以一种特殊的手段,不顾一切地表达;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
3.(1)“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当,一无所得。
  (2)梵高认为自己的绘画作品是痛苦的生活、失败的事业和贫困孤独的结晶。
4.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勇于同命运抗争,最终成为闻名全球的音乐大师。他的不屈精神已成为人类宝贵的财富。(言之有理即可)
5.①这一部分是用爱和恨写成的。
  ②爱是对他的同学、对俄罗斯青年的爱。
  ③恨是对沙皇尼古拉一世、对沙皇君主制度的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
林语堂在厦门大学
一九二五年,厦门大学创办者陈嘉庚实业正处在鼎盛时期,校长林文庆与校主陈嘉庚商榷后,决定扩大化学校规模,广聘著名教授学者。1926年3月,北京发生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爱国学生遭军阀枪杀,身任北京师大教授兼教务长的林语堂,因支持学生爱国行动也在北洋政府当局通缉之列,欲离开北京暂避,遂接受厦门大学聘任。他还推荐北京大学研究院主任沈兼士及教授鲁迅、顾颉刚、孙伏园等应聘,壮大了教师阵容,加强文科建设和国学研究。
林语堂一来校就接任文科主任,当时文科设有国文、外国语言文字、哲学和历史社会学等四个系。他提倡革新精神,与国文系同仁向校方提出更名改称“国学系”;同时主持修订各系学程纲要,调整教师讲授课程,如改请陈定谟先生担任哲学方法论课,张颐先生担任泰西哲学概论课。林语堂充分发挥名教授学者的专长,均安排他们授课,深受学生欢迎。如安排鲁迅周授六学时,鲁迅给许广平信中提及“我的功课,大约每周当有六小时,因为语堂希望我多讲,情不可却。”林语堂还亲自参与授课,如曾开设“英文作文” “现代文”和“英语发音学”、每周七小时,并将授“英国语言史”和“普通语言学”等课程。
“为研究中国固有文化”,厦门大学拟成立国学研究院,曾于1925年底成立筹备总委员会,初订了组织大纲即停顿,直到1926年新学年伊始,林语堂举荐沈兼教授等来校方筹备就绪。如制定章程、办事细则,研究生研究规则、季刊编辑事务和设置陈列室,以及提出经费预算和商定由校长林文庆兼院长,沈兼士教授为研究院主任,林语堂为院总秘书等,遂于1926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院址生物馆三楼。林语堂在成立大会上强调要到科学精神与认真态度从事国学研究。称:“欧西各国学者,对于各种科学的成功,虽至微之处,不敢稍事忽略,研究植物者,对于一草一木,必加深刻研究,而后植物学以成。研究动物者,虽片麟只爪,亦必加精确研究,而后动物学以就。吾人研究考古,亦必抱此精神。……”并就风俗调查、考古发掘以及编辑中国图书志、办季刊等事宜作了说明。国学研究院成立之后,决定招收研究生,并在上海等地报纸刊登招生广告,此举创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之首。开展课题研究,决定出版“国学研究院丛书”;组织学术讲演和考古活动,以及刊物编辑等工作颇有声色,大大推动了学校学术研究。这同总秘书林语堂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正如鲁迅给广平信中提及“玉堂对于国学院,不可谓不热心。”同时林语堂还亲自参与有关活动和工作。如个人承担了“汉代方音考”和与顾颉刚合作的“七种疑年录统编”等课题;还为国学季刊创号撰稿“西汉方音区域考”和翻译“论古韵”(珂罗掘伦著);并在国学研究院周刊第1卷第2期上发表“平闽十八洞所载古迹”一文。1926年12月18日还为研究院独立举办的第二次学术讲演会主讲了题为“闽粤方言之来源”等。后来国学院由于预算得不到保证,沈兼士、孙伏园、鲁迅等相继离开厦大,而学校又发生学潮,校方则于1927年2月底宣布该院停办。
林语堂对图书馆至爱尤深,此时应聘为厦大图书馆主任裘开明赴美留学未归,他乐意地接受代理图书馆主任之职。他热心改进图书馆工作,重视扩充馆藏,想方设法添置图书,除购置之外,还大力提倡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赠书。任职期间曾接受鲁迅、孙伏园等和厦门青年会的赠书给厦大图书馆。他个人也将自己著作《汉字末笔索引法》一书送给校图书馆。
林语堂南下来厦大,原想能为桑梓教育和图学研究作出努力,可是并不完全如愿,曾遭校内一些人的刁难与冷遇,对国学研究院经费被削减,他甚为不满。1927年初,当厦大学生得知,由于校秘书刘树杞对文科和国学院工作的阻挠,导致鲁迅等教授辞职离校,遂爆发了厦门大学的第二次学潮,延续至三月份。这时国学院研究院已停办,林语堂亦辞职,并于3月间离开厦门大学赴武汉任职。
(原载1995年10月18日《厦门大学》校刊第4版)
13.林语堂在厦大的主要贡献?(4分)
答:??。
14.“引进人才”是当前的重视人才的表现之一,在阅读这篇文章后,以林语堂在厦大为例谈谈“引进人才”的思考?(6分)
答:??。


参考答案:13.(4分)①国学系的组建;?②名师上台授课;
③国学研究院的成立及开创厦大招收研究生;?④图书馆的建设。
14:(6分)1、“引进人才”可以带来名师效应,如林语堂到厦大,紧跟着沈兼士、鲁迅、顾颉刚、孙伏园也来,壮大了教师阵容。2、“引进人才”可以带来单位一系列的改革,如林语堂到厦大实行名师授课制,成立国学研究院招收研究生。3、“引进人才”要有经济后力,制度支持否则空谈,如林语堂到厦大实行一系列改革,但工作上被阻挠,经济上经费被削减,引进人才也只在这里停栖片刻而已,最后还是一走了之。
由此推之“引进人才”不能只是口头重之,也不能是用饵钓之,更重要是以实用政策来行之。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孔子彩票”逾越了文化传播底线
陈方
  全国首款以孔子以及《论语》为主题的福利彩票,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首发。这套名为“中华名人——孔子”的彩票,票面选取了三幅作于明清时期的孔子画像,每张彩票面值10元,中奖率36.67%。孔子彩票一经面世,随即在社会上引发热议。
  尽管山东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一再强调,孔子彩票获得财政部批准,其玩法具有开创性,是将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名言警句用作奖符,对应不同级别的奖金。在彩民刮奖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可惜,这样的美好设想并未赢得公众的认可,质疑的声势还是一浪高过一浪,不少人认为这是借文化之名行敛财之举。新浪网同期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62%的人不认同“孔子彩票”。在众多受访者眼里,发行“孔子彩票”与弘扬儒家学说和孔子思想没有任何关联。
  从福利彩票的本质上看,它在满足彩民博彩心理的同时,更要注重引导彩民关爱社会困难群体。可惜,在现实生活中,福利彩票之于广大民众而言,博彩的乐趣可能才是第一位的。正如有质疑者所指出的,“彩票无论挂上何种宏大意义,终究归属是通过利用民众的博彩心理、将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经济活动。”既然是一种经济活动,那么孔子彩票普及文化和盈利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距离。
  儒家文化确实倡导“仁者爱人”“修已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仁爱精神,表面上看,孔子彩票能够作为载体,通过一些名言警句的奖符来传播儒家思想,弘扬传统文化。但事实上发行方也清楚,购买彩票的普通群众对儒家文化并不是很了解,通过这些奖符让他们学习孔子思想,也有点缘木求鱼。
  现实中,购买这种彩票的人会去体会“礼之用,和为贵”的精神含义么?恐怕更关注的是这句话代表的奖符到底是几等奖。所以,与其说孔子彩票是在传播经典文化,倒不如说这是借用文化主题的影响力来扩大福彩公益金的募集能力。后者所产生的客观效果要远远高于前者,这一点已经被事实证明了:孔子彩票发行一个星期以来,销售额已经超过200万元,表现好于其他同类别的即开型彩票。
  借文化之名,行经济之实,已成为当今社会一大现象。搭台唱戏者总会拿出各种各样堂而皇之的理由,当公众戳破其华丽的文化外衣而看到事实本质时,他们却仍然表现出一副无比委屈的模样。
  现在看来,有关方面在试图通过彩票向公众传播孔子思想之前,自己还是应该好好体味一下儒家经典的本真。虽然孔子也主张言传身教、有教无类,可他绝对不会同意“寓教于彩”“寓教于赌”,孔子彩票大大歪曲了儒家文化的本意,逾越了儒家学说以及文化传播的底线。所以,还是早些打住吧。(原载《光明日报》2010.2.8,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中有关“孔子彩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套以孔子《论语》为主题的福利彩票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首发,彩票选取三幅明清时期的孔子画像。此套彩票一面市就引发了网友热议。
B.有关部门设想,将《论语》中名言警句用作奖符并对应不同级别奖金,彩民在刮奖的同时温习论语中的经典名句,玩法极具创造性。
C.“孔子彩票”每张面值10元,中奖率36.67%,受到强烈质疑,大多数网友认为,“孔子彩票”与弘扬儒家学说与孔子思想没有任何关联。
D.从福彩本质而言,博彩的乐趣可能才是第一位的,“孔子彩票”的发行在实现“寓教于乐”方面,拓展了福彩功能,从而受到追捧。
2.下列各种分析判断中,不属于对“福彩”认识的一项是(? )
A.福利彩票在满足彩民博彩心理的同时,更要注重引导彩民关爱社会困难群体,但“福彩”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利用民众的博彩心理、将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经济活动。
B.普及传统文化经典无可厚非,但借助“孔子彩票”形式则无法消除普及文化和盈利之间的距离,借助“福彩”来学习儒家经典,无异于缘木求鱼。
C.借文化之名,行经济之实,已为当今社会一大现象,各种搭台唱戏冠冕堂皇,但赢取经济利益却是不变的宗旨。
D.“孔子彩票”不是在传播经典文化,而是借用文化主题的影响力来扩大“福彩”公益金的募集能力,且效果良好。
3.联系文本,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发行“孔子彩票”,有关部门“财政部批准、玩法有创新”的解释苍白无力,而以《论语》名言警句用作奖符,对应不同级别的奖金才反映其实质。
B.作者认为,儒家文化倡导“仁者爱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仁爱精神无可厚非,以“孔子彩票”作为载体,完成用名言警句的奖符来传播儒家思想,弘扬传统文化的做法也无不妥。
C.文章认为,利用民众博彩心理去赚取金钱,有关部门在公众戳破其华丽的文化外衣而看到事实本质时,则表现出一副义正词严、态度强硬的样子,实在是对公众利益的漠视。
D.作者认为,“孔子彩票”的发行不应逾越儒家学说以及文化传播的底线,其背离与歪曲了福彩发行的本意,是对“福彩”的亵渎。


参考答案:1.D
2.C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