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7-08-22 11:59:0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凤凰涅槃》中凤凰双双自焚前做了什么事情,将全诗推向高潮?写那些凡鸟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临死之前,它们回旋低昂地起舞,共同歌唱,凤鸟“即即”而鸣,凰鸟“足足”相应。凡鸟的浅薄和猥琐,意在鞭挞现实中的丑恶和庸俗的同时,进一步衬托凤凰自焚的沉痛和壮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麇鹿?
  【注】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②杪(miǎo)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1.此诗写景紧扣“秋”字,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秋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霜露,黄叶,寒花。
2.落寞、孤愤。旷达而又无奈。前六句借景抒情: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借一系列悲凉秋景传达出内心的落寞和孤愤之情。后两句化用典故明情:借庄子的“机心”之言,故作旷达,表达自己很久以来已不在意仕途得失,没有了机巧之心。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的无奈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几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声声慢(节选)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雨?巷(节选)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1)这三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请你根据对这三首诗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江南雨”有何特点。
(2)请具体说明这三首诗词描写“江南雨”各自所包含的感情的具体内容。
(3)这三首诗词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江南春雨”和“江南秋雨”这两个经典的审美意象。这两个意象是有区别的。请你各用一个比喻句分别表达这两个经典审美意象给你的感受,并各用一句话说明你这样比喻的理由。
“江南春雨”?
理由:?
“江南秋雨”?
理由:?


参考答案:7:(1)江南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朦胧、淡雅、令人惆怅。(2)三首诗中江南雨所含的不同感情:杜牧:羁旅情愁,行人思家之凄迷之情;李清照:国破家亡之孤寂与伤感; 戴望舒:理想无法实现之苦闷彷徨,之心绪茫然。或:杜牧的江南雨是表达对亡去亲人的思念之情。雨寄托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李清照的江南雨寄托的国破家亡的孤独、伤痛之情。戴望舒的江南雨寄托的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迷茫之情。(3)例:春雨如多情的少女,柔美中有莫名而又淡淡的伤感;秋雨如半老的徐娘,既有沧桑之感又不失美态。或者:江南的春雨,如梦,如诗,如歌,如韵!因为江南的雨总是迷离、绵延而富有韵味,最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江南的秋雨像一个哀婉弃妇的哭泣。因为秋雨清冷冰凉,感觉到是人的孤独凄凉和伤痛。


本题解析:8、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评论这段曲“感慨寄于景,由此面翻见彼面”,翻见,就是推想而见出。你赞同这种评论吗?请结合套曲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借代,反问。
(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菊花开日,霜叶红时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意对即可)
(3)赞同。唱曲者旧地重游,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寄托于眼前的衰败景象之中,由“破纸”“坏槛”推想出当年漂亮的新窗纸和色泽鲜亮的槛栏,由今日粉黛不见、笙箫不闻、灯船不闹、酒旗不挂,反推出当年秦淮的繁华,这种衰中见盛就是“由此面翻见彼面”。(意思对且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月
韩?偓
辛夷①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②,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注:①辛夷:一种香草。②蹋青与寒食是古代的节日,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1)“四时最好是三月”,请简要分析诗中是怎样描写三月的。
答:?
?
(2)请指出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并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它。
答:???


参考答案:
(1)诗的前两句从两方面选择具有特色的事物对三月进行了描写。第一句从景物的角度写,辛夷刚凋谢,桃花又接着开放了,写出了三月百花盛开的美好景象;第二句从节日的角度写,踏青的快乐还在心头,寒食节又来了,寒食节之后紧接着又是清明节,节日一个接一个。所以说一年四季最好的是三月。
(2)本诗的主旨句是第四句。诗人采用比喻和铺垫的手法来表现诗的主旨。诗人将少年和美好的三月作比,前三句把三月的美好写到极致,为第四句感叹美好的少年时光一去不回作铺垫,给读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冲击着读者的心灵。


本题解析:
第一题考查的是描写的角度。辛夷花,小桃是自然景物,踏青是人物活动,寒食节是古代的节日,人们往往在这一天踏青郊游。“四时最好是三月”是此诗的转折句,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句,所以前两句是在描写三月
第二题考查的卒章显志和艺术手法。诗歌的主旨句往往是最后一句表现情感的诗句。关于艺术手法的答题步骤是:1、点明艺术手法;2、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3、此种手法的作用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