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2 11:59:00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8分)
看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诗人所说的“意味长”,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如何表现的?
参考答案:“意味长”所包含的人生哲理;美丽如花的事物却易于凋零,平凡如叶的生命似更为长久。?
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人生不必像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生命顽强而长远。(哲理,4分;表现4分。)
本题解析:“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观点很明显,看花不如看叶,侧重赞美叶,“绿影扶疏”也指叶,所以“意味长”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就是人生应如绿叶生命顽强而长远。答出哲理,4分;答出表现4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后面题目。
定风波?李珣
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识自由身。
花岛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已得希夷微旨,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
[注]希夷:指一种虚寂玄妙的境界。语出《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小题1:第一段中写景只提到了“云水”,请分析这两种景物在词中的作用。(6分)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云舒卷自如,漂浮自由;水随势奔流,不受约束,它们让诗人感受到彻底的自由。(3分)②云霞的绚丽、水的清澈浩渺可以展现大自然的美好,让诗人感到愉快。(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水,忘怀世俗名利,厌倦官场,做一个超凡脱俗的隐士的情怀。(3分)这首词开篇就点明“志在烟霞”,中间透露不见市中求利和朝中求官的人,结尾以 “荷衣蕙带”的装束表现高洁的品格。(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本词前二句表明词人意欲功成归隐,扁舟中吟诗饮酒不觉酣醉,四望变化无穷的云水,见景生情,此刻的诗人仿佛云水一般自由自在。云水的意象特征便是诗人“方识自由身”的关键,答案即是由此而来。
小题2:诗歌情感是借助诗中的意象或直抒胸臆的词语来传达给读者的,只要读懂了这些内容,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便跃然纸上了。本词上片“功成”“归”、“志”“慕”明确表达了功成归隐的情感,而舟中醉吟,云水自喻,更表达了归隐的畅快;下片通过归隐后的自然人文环境描写和高洁的隐士服饰描写,兼以“潜喜”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归隐之后的忘怀名利、厌倦官场、超凡脱俗的隐士情怀。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白梅
冰雪林中著①此身,不同桃李混②芳尘③。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④万里春。
[注]著①:放进,置入。?混②:混杂。?芳尘③:香尘。?乾坤④:天地
小题1:这首诗中,作者塑造了什么形象,突出了它哪些主要特征?(4分)
答:?
?
小题2: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找出一种并分析其作用。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1)梅花(或“白梅”);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4分)
小题2:衬托,以“冰雪林”来衬托出梅花的坚毅耐寒;对比,将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表达了梅花的高洁守志;托物言志(象征),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理想追求。(4分)(答出其中一点,并作合理分析的,得全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鉴赏诗歌形象,包括诗词中的形象或作者的形象。本诗写的是白梅,白梅这一形象有其特点,如在冰雪中生活,不与其他的花混同。显示了其高洁。答题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冰雪林中著此身,不怕冷;不同桃李混②芳尘,高洁。散作乾坤④万里春,报春。
点评:本题出题形式比较常见,内容比较简单。诗歌比较好理解,只要答全面即可。
小题2:表现手法包括修辞,如与其他花木对比,白梅不仅是花木,其实也是代表人的个性,所以作者托白梅表达自己的志向。这就是托物言志。
点评:鉴赏表现手法比较常用,本诗手法多样,只要明确表现手法包括什么即可。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也可从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角度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一剪梅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此词作于江上舟中。
(1)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强”有勉强之意。写出了诗人灯下因思乡而想看家书,但又因看家书易勾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2)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充满生机的江南风景图;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离井怀乡的深沉愁苦之情。上片的乐景与下片的离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诗人的深切的思乡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晚?(宋)左纬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
小题1:这首诗中的?和??体现出了晚春景物的特点。(2分)
小题2:请简析尾联的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依依垂柳、落花、低飞的燕(写出两个即可)
小题2:间接抒情。春尽是一季之终结,斜晖是一日之终结,晚春的斜晖笼盖住倚杖的老人,形象地感叹来日无多,具体表现出寂寥哀伤。以景收尾,含蓄地表现情思,余味无尽。
本题解析:
小题1:本诗题目是“春晚”,选取了依依的杨柳、飘落的花和低飞的燕这三种景物来体现晚春的特点,“柳依依”自然不是枝头新绿,而是长条低拂;花不是正在绽放,而是已经凋零;燕不是新燕而是低飞的,这些正是晚春特有的。
小题2:一般认为,这类题目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谋篇布局手法等角度分析,答题时要先总述后分析。尾联“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表现的是诗人晚年的孤寂之情和对美好时光将逝的伤感之情。最后一句用景语作结,以晚霞中诗人倚杖的形象,寄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之情,情景交融,言已尽,意无穷。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