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山东省山东省选调毕业生到村任职申论冲刺试卷一(大学生“村官”)(附详解)(四)

时间:2013-02-11 17:57:3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校毕业生每人每年领取工作、生活补贴2.1万元,其中到规定的艰苦边远县(市、区)农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每人每年增发1000元津贴。每名到村(社区)任职的高校毕业生领取一次性安置费2000元。
  此外,符合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政策规定的、聘期考核合格的,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在村(社区)任职满3年、工作实绩特别突出,当地群众普遍公认的,经纽织考察研究,可破格提拔为乡(镇)领导;在村(社区)任职满2年且考核结果为称职以上等次的,报考省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可适当放宽报名条件并在笔试成绩总分中加7分,报考省内高校研究生的,在笔试成绩总分中加10分……“报考的时候自己都很迷茫,当时想利用这三年时间考研或考公务员。实在不行任期满后再择业嘛,毕竟这比失业在家要强些。”六成以上的村官们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其实我们不少人都是被招聘条件诱惑来的。”
  7.“说到合同期满后的出路,这简直就像压在我心口的一块石头。”说到3年后的出路,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学生表示,“这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同学们不愿意提及的,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个。”
  他说,大学生们经常通过网络联络,大家谈论最多、最为担心的就是3年任期满后,大家该往哪里去。“出路不明已成为大家的一块心病,谈到这些,很多人都萌生过退意。”
  社会学家们却认为,中央为大学生“村官”设计的出路只是鼓励与扶持,并不能保证他们平稳进入仕途。“如果政策设计不好,大学生被‘扔’在穷乡僻壤,任满3年后前路茫茫,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种悲剧。”陕西省安康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学生“村官”们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基层组织只拿大学生当通讯员、传声筒使用,有的甚至成了专职的“斟茶接待员”,这种形式化又单调的工作无疑将使大学生“村官”的思维僵化,无法达到锻炼人才、培养人才的效果。庆幸的是,在安康,多个区县的组织部门已意识到这种情况,“在经过一段实践工作后,我们将给大学生‘村官’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成长。”据陕西省石泉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口前该县已安排专人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安排优秀的村干部给大学生“村官”们上课。
  8.随着大学生报考“村官”人数的日渐增多,人们开始揣测:大学生当“村官”,究竟是为了寻求前进的跳板,还是真正怀着一颗建设乡村、服务乡村的心?
  大学生表达了他们的观点。中南民族大学大三的尚同学表示:“对我来说,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是我选择去当‘村官’的最大原因。大学生服务乡村,有不错的补贴,国家还可以帮着还助学贷款的本息金。任职期间有机会晋升。三年后,能为考研究生和公务员加分。这些优惠政策,给大学生带来很大诱惑。”
  “我从小身在农村,那样的环境使我意识到,中国农村的建设需要有文化有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大学生,我觉得我有义务在完成学业之后为家乡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所以,我非常希望自己毕业后能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成为一名出色的大学生‘村官’。”武汉理工大学新闻系大三男生宋舟说道。
  9.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从口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及开展工作情况来看,他们至少存在四种心态,需要切实加以引导。
  一是就业过渡型。目前,从全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来看,确实不容乐观,一部分大学生选择“村官”作为“正式就业”前的一个过渡期,等待新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也可以说,这部分大学生“村官”中思想相对不够稳定,情绪浮躁,期望值高,对待工作容易走极端。
  二是学习实践型。这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想法是:一方面暂时解决了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能够通过这种形式深入基层(特别是城市学生)了解农村,了解基层,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本领,为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奠定基础。
  三是丰富阅历型。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对自己的未来,思路新颖、超脱,综合素质较好,适应能力较强。他们只是把大学生“村官”这段经历,作为人生历程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增长社会知识,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一旦出现新的就业机会,他们会很快加入和适应。
  四是扎根发展型。这一部分,应该说以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大学生为主。因为他们熟悉农村,热爱农村,农村是他们的用武之地。但是,他们面临着创业发展的艰难,比如发展项目的选择、发展资金的筹措等等,需要各级各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给予扶持和帮助,激励他们的干事创业热情,坚定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念和信心。
  10.近几年的情况显示,各地普遍存在大学生“村官”“干不长、留不住”的问题。究其原因,一些已经在村里开展工作的大学生表示:“村里矛盾多,与村干部难以沟通、村民不认同‘外来客’的领导,使得工作难以开展;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农村实际需要的背离很远,给工作带来很大阻力。”
  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教授詹全友认为:“目前,大学生‘村官’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所学知识与在农村实际工作的差距。”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村干部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占4%。此外,医学占2%,工学占6%,法学占3%,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占22%,哲学、历史学以及说不清楚的占18%;理学、文学、教育学三者占总数的45%。
  培养几年的大学生流失,给地方政府造成很大损失。为了解决大学生到乡村工作的后顾之忧和“干不长、留不住”的问题,国家不断给大学生“村官”以优惠政策,并将实施新的政策,推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对此,詹教授说:“一村一名大学生,比较强调数量、忽视质量,在专业知识结构上,大学生村干部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实际需要。许多人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很快和农民沟通、建立感情。”
  湖北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要解决大学生‘村官’‘待不住’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协调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从选聘到安排合适的岗位,再到今后的选聘提升制度等,都将完善。”
  11.背起行囊,挥别家人,把背影留给都市。大学生“村官”从“象牙塔”到“黄土地”,无疑是迈出了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步。大学生怀揣着梦想走向农村,他们向往着在这里积累基层工作经验,期望用自己的青春和知识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但下来后,大学生“村官”的表现却是各不相同,有的俯下身子、走进田问地头,心系百姓疾苦,积极探索地方发展路子;有的却把到农村作为“跳板”,在其位不谋其政,一心想着晃悠个一年半载赶紧拍屁股走人……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一方面给农村干部队伍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另一方面他们也因缺乏农村工作经验而面临诸多的困惑。要想让走下来的大学生“村官”切实待得住,真正增长才干、建功立业,有关部门还有很多事要做,大学生“村官”们也要迈过一道道的沟坎难关。
  就各级党组织和各有关部门而言,要建立健全对他们的帮扶、指导和培养机制。通过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有关政策,把关爱、帮助、培养落到实处。首先,要准备充分。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农业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岗位所需的应知应会的知识,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农村和农民。其次,要“扶上马送一程”。选取一批有经验的镇村干部作他们的“成长顾问”和“工作导师”,手把手地教给他们岗位必需的沟通技巧和处理问题能力,并由易到难地让他们从“见习”到“实习”,平稳过渡,茁壮成长。第三,要保障有力。各地应严格落实补助资金,兑现有关承诺,为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待得住”提供各种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保障人身安全。
  12.一位乡政府工作人员用了“四个待得住、一个沉下去”寄语新大学生“村官”们。
  待得住,需要调整心态,转换角色。就大学生“村官”本身而言,克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才能度过心理波动期。不少大学生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他们习惯了城市的校园生活,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生产有隔膜,刚到农村,会感到现状与媒体的宣传、心中的憧憬反差太大,难以适应,从而产生畏难和动摇的情绪。殊不知,艰苦磨难正是人生的财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到基层一线锻炼,大学生“村官”稚嫩的肩膀才能变得坚强有力,才能有朝一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待得住,就要入乡随俗。尽快完成从大学生到大学生村民的转变,才不会水土不服。大学生“村官,,能从众多报考者中脱颖而出,过五关斩六将,知识能力都没得说,可到了农村一时却未必被承认和接受。走出城市,走向乡村,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问转换,而是一种身份的重新定位。要成为一个好的大学生“村官”,首先要消除和农民的隔膜。在那些成功的大学生“村官”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转变的轨迹。正如一位优秀大学生“村官”说的:“多跨农民的门槛,农民把你记在心坎;多帮农民办事,农民把你牢记。”从学生到“村官”,不能一蹴而就,要从鸡毛蒜皮的小事做起,说百姓话,办百姓事,从一点一滴做起,服务农民;从一言一行中改起,完善自己。逐渐让百姓了解接纳,直到和他们交朋友,真正融入新的生活工作中。
  待得住,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而不眼高手低。大学生“村官”怀揣理想,免不了会有豪言壮语,党员群众和基层干部对于选派下来的大学生“村官”寄予厚望。有的希望这些从城里来的年轻人能为群众带来实用技术、致富信息,有的希望他们能立竿见影为村里带来项目、引来资金。不切实际的幻想破灭后,又会使个别人对大学生“村官”失望,甚至不信任。大学生“村官,,只有正确认识自己,虚心学习,必要时还要经得起挫折,受得了冷落。要走出自我设定的下车伊始就要挑大梁的误区,以万丈高楼平地起的良好心态,下决心在基层的这个大熔炉里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村基层事务,正确面对差距和不足,一步步锤炼自身的意志和才能,才能尽快走出困境,迎头赶上,成为基层工作的行家里手,得到群众的尊敬和信任。
  待得住,就要意志坚韧。有的大学生“村官”刚下来时热情高涨,但“三分钟热度”一过,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就成了泄气的皮球,甚至从此消极起来。大学生“村官”年轻有知识,干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这是优势。但毋庸讳言,他们所学专业多数远离农业和农村的急需,书本的理论知识也急需“换算”成服务农村建设的具体技能。而且由于刚离开学校,缺乏组织管理经验、社会工作经验,人际沟通能力也较弱,一时难以适应农村的复杂环境和繁琐工作。还可能遇到方言听不懂、不会说,交流不畅的苦恼。这些都需要大学生“村官”真正拿出勇气和决心,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付出汗水和心血,甚至苦涩的泪水,才能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发芽拔节,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沉下去,头顶是蓝天。“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为年轻“村官”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待得住,脚踏黄土地,心系千万家,用行动守望理想,在风雨中磨砺青春,就能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百炼成钢,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找到自己的人生新坐标。
  13.浙江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堰四村的村主任助理陆国华没有想到,按照政策动员拆迁房屋还要请村民喝点小酒、给女主人送点小礼物。“到农村工作才发现,很多工作并不是用道理能够讲得通的,要靠人情,要靠熟人关系。”这名2007年来到堰四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说。
  “刚刚到村里来,一切情形,和想象中的相差甚远:农村干部工作地点的不确定性,农村事务的繁多和复杂,村民们怀疑的眼光等。很多大学生刚出校门就进农村,心里会很没底。当初的踌躇满志,在现实的面前,往往会遭到打击。”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法律系、在武汉市汉阳区江堤乡已经工作了三年时间的叶同学如是说。
  网友山村野夫在河北某乡村当“村官”,他总结说:“大学生‘村官’能给农村

首页 上页 3 4 下页 尾页 4/4/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村官考试省级导航 ★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 村官考试信息汇总 ★ 
 ★ 公务员考试试题汇总 ★ 
 ★ 省市县导航及其他考试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