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1-03 17:08:52
A.及时留取标本送检
B.昏迷时设专人护理
C.一般先补充生理盐水
D.绝对卧床休息
E.快速推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A.青年患者
B.老年患者
C.幼年患者
D.男性患者
E.女性患者
A.血压上升
B.心动过速
C.肝脾肿大
D.呕吐腹泻
E.高热大汗
A.适量运动
B.皮下注射胰岛素
C.糖尿病教育
D.口服降糖药
E.饮食控制
A.每1~2个月一次
B.宜在上午空腹时进行
C.应进行强度大的运动
D.持续时间应大于1小时
E.运动量不宜过大
A.1~2天
B.1~2年
C.1~2个月
D.1~2小时
E.l~2周
A.多饮水
B.加强运动
C.充分休息
D.心理护理
E.避免过劳
A.收缩压增高
B.四肢麻木感
C.大便次数增多
D.多食消瘦
E.脑动脉硬化
A.河鱼
B.白菜
C.土豆
D.鸡蛋
E.紫菜
A.脑血管栓塞
B.糖尿病肾病
C.急性心肌梗死
D.下肢坏疽
E.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A.使有机碘形成减少
B.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C.使增生的甲状腺缩小
D.反馈性抑制垂体释放TSH
E.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A.三多一少症状较轻
B.多伴肥胖
C.酮症少见
D.多见于青少年
E.血浆胰岛素水平常正常
A.高蛋白、高热量、高盐
B.低热量、低蛋白、高维生素
C.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
D.高热量、低蛋白、低盐
E.高热量、低蛋白、高盐
A.心动过速
B.皮肤湿暖
C.粘液性水肿
D.眼球突出
E.心动过缓
A.肾毒性
B.心脏毒性
C.周围神经炎
D.出血性膀胱炎
E.粒细胞缺乏
A.不依赖ACTH的肾上腺瘤结节性增生
B.肾上腺皮质腺癌
C.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
D.肾上腺皮质腺瘤
E.异位ACTH综合征
A.单纯性肥胖症
B.皮质醇增多症
C.原发性闭经
D.2型糖尿病
E.高血压病
A.继发性贫血
B.高钾血症
C.低胆固醇血症
D.高钙血症
E.类固醇性糖尿病
A.智力障碍
B.性发育迟缓
C.骨龄落后
D.身材矮小
E.面容幼稚
A.8%
B.20%
C.15%
D.5%
E.10%
A.胃穿孔
B.胃粘膜出血
C.胃部不适
D.恶心、反酸
E.胃痛
A.肾损害多见
B.起病缓慢
C.对称性多关节受损
D.活动期可有淋巴结肿大
E.见皮下类风湿结节说明病情活动
A.非甾体类抗炎药
B.抗疟药
C.免疫增强剂
D.免疫抑制剂
E.肾上腺皮质激素
A.定期复查血、尿
B.忌用可能诱发本病的药物或食物
C.常需终身治疗
D.外出时尽量避免日光照射
E.妊娠次数对病情无影响
A.营养配餐
B.避免过度劳累
C.避免精神刺激
D.指导关节治疗性的锻炼
E.病情观察
A.足趾
B.踝关节
C.肘关节
D.腕、掌指、近端指关节
E.膝关节
A.肾损害时按需要给予相应饮食
B.上腹部不适、纳差时可少量多餐
C.避免刺激性食物
D.宜进食高蛋白饮食
E.多摄取含有光毒性物质的食物,如芹菜
A.多有复杂的免疫学改变
B.疗效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C.病程可有发作与缓解相交替
D.病程多呈急性
E.同一疾病表现可有很大差异
A.内分泌因素
B.皮肤化脓灶
C.药物因素
D.病毒感染
E.免疫缺陷
A.除痛风发作急骤外,其余均起病缓慢
B.痛风关节痛固定于少数或单一关节,疼痛剧烈
C.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活动后减轻,且多对称累及小关节
D.类风湿性关节炎愈后多不留畸形
E.风湿热关节疼痛为游走性大关节痛,愈后不留畸形
A.手掌大小鱼际红斑
B.面部蝶形红斑
C.面部不规则水肿性红斑
D.指端及指甲周红斑
E.面部盘状红斑
A.湿疹
B.丘疹
C.紫癜
D.疖痈
E.类风湿结节
A.狼疮细胞
B.抗Sm抗体
C.抗核抗体(ANA)
D.抗双链DNA抗体
E.补体
A.妊娠期病情好转
B.盘状红斑狼疮可发展为SLE
C.肾损害常见
D.大多有皮肤损害
E.紫外线可使皮肤症状恶化
A.斑丘疹
B.荨麻疹
C.口腔溃疡
D.网状紫斑
E.脱发
A.雌激素过多
B.遗传因素
C.过敏反应
D.遇寒受潮
E.感染
A.多为双侧对称
B.骨性强直
C.晨僵显著
D.关节畸形少见
E.发作期关节呈梭状肿胀
A.典型症状为面部蝶形红斑
B.多种自身抗体中以抗核抗体(ANA)为重
C.SLE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D.育龄妇女多发
E.多数可自愈
A.避免日晒
B.伴感染时积极控制感染
C.活动期病人应卧床休息
D.慢性期或病情稳定患者可适当活动
E.疾病缓解期也不可进行疫苗接种
A.腹部
B.前胸上部
C.下肢
D.颜面部位
E.颈部
A.消炎止痛
B.急性期卧床休息
C.抑制免疫反应
D.大剂量抗生素治疗
E.缓解期加强理疗及功能锻炼
A.经常用清水洗脸,每日3次
B.以肥皂水清洗面部,每日3次
C.禁止进紫外线消毒室
D.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
E.避免使用化妆品
A.病毒感染
B.紫外线
C.遗传因素
D.雌激素
E.败血症
A.皮肤损害最常见于暴露部位
B.肾损害常见
C.可发生偏瘫
D.晚期大多有关节畸形
E.可有心包炎
A.脊柱小关节
B.肘关节
C.膝关节
D.肩关节
E.四肢小关节
A.热痉挛
B.中暑痉挛
C.非劳力型热射病
D.热衰竭
E.劳力型热射病
A.体温过高
B.有感染的危险
C.知识缺乏
D.清理呼吸道无效
E.体液不足
A.700~800ml
B.200-250ml
C.500~600ml
D.1000ml
E.300~500ml
A.尽早使用解毒药
B.口服中毒者给予反复洗胃
C.喷洒农药时中毒患者应予以脱去衣服
D.对受到污染的皮肤和头发应给予热水擦洗
E.眼部污染者用2%碳酸氢钠连续冲洗
A.意识障碍
B.肌束颤动
C.心律失常
D.瞳孔缩小
E.血压升高
A.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B.肌纤维颤动
C.血压增高、心律失常
D.全身肌肉抽搐
E.烦躁不安、谵妄
A.灌肠
B.洗胃
C.给氧
D.补液
E.应用中和剂
A.解磷定中毒
B.阿托品中毒
C.脑出血
D.阿托品量不足,中毒症状加重
E.脑水肿
A.肝
B.肾
C.肺
D.脑
E.心脏
A.血液中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B.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0g/L
C.血液中血红蛋白量小于70g/L
D.血液中氧分压下降
E.碳氧血红蛋白化验阳性
A.冬季日照强烈时高空操作工
B.在高热高湿度环境下的露天工人
C.冬季训练的运动员
D.夏季外出的偏瘫患者
E.在高温且通风不良处的老年人
A.阿托品中毒
B.吗啡中毒
C.有机磷中毒
D.一氧化碳中毒
E.脑出血
A.高流量间断给氧
B.低流量持续给氧
C.高压氧
D.低流量间断给氧
E.酒精湿化后给氧
A.解除平滑肌痉挛
B.抑制腺体分泌
C.改善毒蕈碱样症状
D.防止肺水肿
E.恢复胆碱酯酶活性
A.腰肌
B.前臂肌群
C.胸大肌
D.腓肠肌
E.上臂肌群
A.恶心呕吐
B.休克
C.呼吸困难
D.口唇呈樱桃红色
E.疲乏、无力
A.碳酸氢钠
B.1:5000高锰酸钾
C.植物油
D.液体石蜡
E.生理盐水
A.6
B.12
C.10
D.24
E.8
A.二氧化碳与白细胞结合而成
B.一氧化碳与白细胞结合而成
C.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而成
D.二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而成
E.一氧化碳与血小板结合而成
A.铜中毒
B.氰化物中毒
C.强酸强碱中毒
D.铅中毒
E.有机磷农药中毒
A.定时监测生命体征
B.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
C.给予高浓度吸氧
D.严重中毒病人清醒后不再给氧
E.保持呼吸道通畅
A.5~7小时
B.2~6小时
C.10分钟~2小时
D.12~24小时
E.8~12小时
A.肾衰
B.DIC
C.心力衰竭
D.肝性脑病
E.呼吸衰竭
A.复杂的部分性发作
B.全面性强直一阵挛发作
C.单纯失神发作
D.简单的部分性发作
E.癫痼持续状态
A.浅昏迷状态
B.昏睡状态
C.嗜睡状态
D.深昏迷状态
E.清醒状态
A.急性意识障碍
B.疼痛
C.体液不足
D.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E.恐惧
A.定期监测血象及肝肾功能和药物浓度
B.撤换药物要果断、迅速
C.药物剂量由小到大,逐步增加
D.根据发作类型选择最佳药物
E.一般情况不主张联合用药
A.昏睡
B.无动性缄默症
C.嗜睡
D.浅昏迷
E.深昏迷
A.翻身、拍背
B.鼓励病人多饮水
C.保持肢体功能位
D.由于瘫痪肢体不易移动可将静脉输液放在瘫痪肢体侧
E.调整饮食以防便秘发生
A.感觉缺失
B.感觉过敏
C.感觉倒错
D.感觉异常
E.感觉减退
A.单瘫
B.交叉瘫
C.四肢瘫
D.偏瘫
E.截瘫
A.心电图检查
B.头颅CT或MRI
C.脑脊液检查
D.病理反射
E.血、尿、便常规
A.昏睡状态
B.清醒状态
C.深昏迷状态
D.浅昏迷状态
E.嗜睡状态
A.位置觉
B.运动觉
C.温度觉
D.实体觉
E.两点辨别觉
A.血、尿、便常规
B.头颅CT或MRI
C.脑脊液检查
D.病理反射
E.脑电图检查
A.冷觉
B.平衡觉
C.触觉
D.痛觉
E.热觉
A.起病突然
B.可有恶心呕吐
C.可出现偏瘫
D.症状持续时间短,一般在24小时之内恢复正常
E.可出现偏身感觉障碍
A.糖尿病
B.高血压
C.心脏病
D.年龄
E.短暂性缺血发作
A.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B.高血压
C.糖尿病
D.脑动脉粥样硬化
E.高脂血症
A.压力明显增高
B.脓性
C.深绿色
D.血性
E.蛋白细胞分离
A.完全性感觉障碍
B.交叉性感觉障碍
C.末梢型感觉障碍
D.分离性感觉障碍
E.阶段性感觉障碍
A.24小时内
B.1时内
C.12小时内
D.3小时内
E.6小时内
A.脑叶
B.小脑
C.脑室
D.延髓
E.内囊
A.偏瘫
B.局限性瘫痪
C.交叉性瘫痪
D.僵硬
E.单瘫
A.腰1~2椎间隙
B.胸8~9椎间隙
C.胸6~7椎间隙
D.胸9~10椎间隙
E.腰3~4椎间隙
A.浅感觉障碍
B.定位觉障碍
C.深感觉障碍
D.复合感觉障碍
E.运动觉障碍
A.脑梗死
B.肾衰
C.心源性休克
D.脑出血
E.急性心梗
A.海上冲浪
B.高空驾驶
C.操作高压电机
D.操作电脑
E.攀岩运动
A.脑梗死
B.脑挫伤
C.脑出血
D.癫痫
E.蛛网膜下腔出血
A.一侧肢体感觉障碍
B.一侧肢体抽搐
C.双侧下肢无力
D.复视
E.大小便失禁
A.鼓励病人避免强光和噪音的刺激,保持环境的安静
B.鼓励病人卧床休息
C.鼓励病人进行理疗来缓解疼痛
D.鼓励病人进行放松训练
E.鼓励病人应用止痛药
A.深昏迷
B.睁眼昏迷
C.嗜睡
D.浅昏迷
E.昏迷
A.避免患处重压,防止褥疮
B.对感觉障碍患肢使用暖水袋保暖
C.避免搔抓患处,以防损伤及感染
D.向病人解释感觉障碍的原因
E.缓解病人紧张和不安的情绪
A.简单的部分性发作
B.复杂的部分性发作
C.单纯失神发作
D.强直一阵挛发作
E.精神运动性兴奋
A.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B.立即使血压下降至正常以下,防止再出血
C.抗水肿,降低颅内压
D.用镇静药,防止癫痫发作
E.立即使用止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