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1-03 17:08:52
A.碳酸氢钠
B.1:5000高锰酸钾
C.植物油
D.液体石蜡
E.生理盐水
A.6
B.12
C.10
D.24
E.8
A.二氧化碳与白细胞结合而成
B.一氧化碳与白细胞结合而成
C.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而成
D.二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而成
E.一氧化碳与血小板结合而成
A.铜中毒
B.氰化物中毒
C.强酸强碱中毒
D.铅中毒
E.有机磷农药中毒
A.定时监测生命体征
B.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
C.给予高浓度吸氧
D.严重中毒病人清醒后不再给氧
E.保持呼吸道通畅
A.5~7小时
B.2~6小时
C.10分钟~2小时
D.12~24小时
E.8~12小时
A.肾衰
B.DIC
C.心力衰竭
D.肝性脑病
E.呼吸衰竭
A.复杂的部分性发作
B.全面性强直一阵挛发作
C.单纯失神发作
D.简单的部分性发作
E.癫痼持续状态
A.浅昏迷状态
B.昏睡状态
C.嗜睡状态
D.深昏迷状态
E.清醒状态
A.急性意识障碍
B.疼痛
C.体液不足
D.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E.恐惧
A.定期监测血象及肝肾功能和药物浓度
B.撤换药物要果断、迅速
C.药物剂量由小到大,逐步增加
D.根据发作类型选择最佳药物
E.一般情况不主张联合用药
A.昏睡
B.无动性缄默症
C.嗜睡
D.浅昏迷
E.深昏迷
A.翻身、拍背
B.鼓励病人多饮水
C.保持肢体功能位
D.由于瘫痪肢体不易移动可将静脉输液放在瘫痪肢体侧
E.调整饮食以防便秘发生
A.感觉缺失
B.感觉过敏
C.感觉倒错
D.感觉异常
E.感觉减退
A.单瘫
B.交叉瘫
C.四肢瘫
D.偏瘫
E.截瘫
A.心电图检查
B.头颅CT或MRI
C.脑脊液检查
D.病理反射
E.血、尿、便常规
A.昏睡状态
B.清醒状态
C.深昏迷状态
D.浅昏迷状态
E.嗜睡状态
A.位置觉
B.运动觉
C.温度觉
D.实体觉
E.两点辨别觉
A.血、尿、便常规
B.头颅CT或MRI
C.脑脊液检查
D.病理反射
E.脑电图检查
A.冷觉
B.平衡觉
C.触觉
D.痛觉
E.热觉
A.起病突然
B.可有恶心呕吐
C.可出现偏瘫
D.症状持续时间短,一般在24小时之内恢复正常
E.可出现偏身感觉障碍
A.糖尿病
B.高血压
C.心脏病
D.年龄
E.短暂性缺血发作
A.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B.高血压
C.糖尿病
D.脑动脉粥样硬化
E.高脂血症
A.压力明显增高
B.脓性
C.深绿色
D.血性
E.蛋白细胞分离
A.完全性感觉障碍
B.交叉性感觉障碍
C.末梢型感觉障碍
D.分离性感觉障碍
E.阶段性感觉障碍
A.24小时内
B.1时内
C.12小时内
D.3小时内
E.6小时内
A.脑叶
B.小脑
C.脑室
D.延髓
E.内囊
A.偏瘫
B.局限性瘫痪
C.交叉性瘫痪
D.僵硬
E.单瘫
A.腰1~2椎间隙
B.胸8~9椎间隙
C.胸6~7椎间隙
D.胸9~10椎间隙
E.腰3~4椎间隙
A.浅感觉障碍
B.定位觉障碍
C.深感觉障碍
D.复合感觉障碍
E.运动觉障碍
A.脑梗死
B.肾衰
C.心源性休克
D.脑出血
E.急性心梗
A.海上冲浪
B.高空驾驶
C.操作高压电机
D.操作电脑
E.攀岩运动
A.脑梗死
B.脑挫伤
C.脑出血
D.癫痫
E.蛛网膜下腔出血
A.一侧肢体感觉障碍
B.一侧肢体抽搐
C.双侧下肢无力
D.复视
E.大小便失禁
A.鼓励病人避免强光和噪音的刺激,保持环境的安静
B.鼓励病人卧床休息
C.鼓励病人进行理疗来缓解疼痛
D.鼓励病人进行放松训练
E.鼓励病人应用止痛药
A.深昏迷
B.睁眼昏迷
C.嗜睡
D.浅昏迷
E.昏迷
A.避免患处重压,防止褥疮
B.对感觉障碍患肢使用暖水袋保暖
C.避免搔抓患处,以防损伤及感染
D.向病人解释感觉障碍的原因
E.缓解病人紧张和不安的情绪
A.简单的部分性发作
B.复杂的部分性发作
C.单纯失神发作
D.强直一阵挛发作
E.精神运动性兴奋
A.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B.立即使血压下降至正常以下,防止再出血
C.抗水肿,降低颅内压
D.用镇静药,防止癫痫发作
E.立即使用止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