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2年12月山东省事业单位考试申论全真冲刺题(附解答)(一)
时间:2012-11-19 22:05:3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材料分析题
共100分。 1、 资料
1.据全国人口普查显示,现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有2000万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劳动力结构变化,更多的儿童将被留在家中。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 9/6至22%。“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等问题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受民盟中央的委托,2007年5月中旬,民盟中央妇委会对在京务工的留守儿童的父母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并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召集了来自河北、山东、四川、重庆等农民工输出大省的部分农民工进行了座谈。此次调查共收到问卷44份。从问卷调查中反映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对留在家乡孩子的担心与无奈,和隐含着的一些社会问题。
在这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问卷调查中显示:
农民工对孩子最担心的是:有6.3%的被调查者担心监护人不良嗜好可能会传给孩子;13.3%的人担心无法照顾好孩子的生活;5.5%的人担心无法保证孩子的安全;22.89%的人担心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14.9%的人担心监护人太溺爱孩子;16.5%的人担心管不住孩子;ll%的人担心不能和孩子很好地交流沟通;3.9%的人担心孩子生病不能及时就诊。
农民工对孩子尽父母之责的方式是:80 9/6的被调查者回答每周与“留守儿童”通电话一次,12%的被调查者是用发手机短信的方式与孩子联络,8%的被调查者大约一个月给孩子写一封信。当问及如果孩子出现问题,如生病或逃学等监护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您会如何处理?有41.2%的人回答说自己马上回去,20.6%的人说打电话找孩子的老师,15.59%的人回答打电话找其他亲戚,另有15.59%的人回复打电话找自己的朋友,打电话找村委帮忙的仅占6.3%。
农民工的最大愿望是:9.5%的人希望农村多办、办好寄宿学校;6.9%的人希望老师最好能代管孩子;14.9%的人希望老师和学校要经常与监护人联系,交流情况;14.3%的人要求加强对网吧和游戏厅的管理;12.7%的人希望老师加强孩子的心理辅导工作。
农民工的最大期盼是:有91%的农民工想带孩子一起来城市生活。但受限于经济条件、生活环境,以及工作太艰辛等不能实现。因此,在问卷中农民工提出希望工作所在地的政府、学校、群众团体,能够帮助解决如下问题:解决收费问题,取消借读费用,与城市学生同等待遇;解决寄宿问题,政府出面多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多建农民工经济适用房。
民盟中央妇女委员会在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召开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座谈会。10名来自河北、山东、四川、重庆等地的农民工说出心中的期待:对农民工孩子实行“双学籍”。即在北京和户口 所在地都有学籍,孩子初中前与父母在京上学,既可以督促孩子学习,又不致感情疏远,高中后孩子基本自立,回家乡读书;在京农民工子弟学校由政府承办,做到收费合理,利用北京有利的教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给农民工子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民盟中央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建议——
加强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充分发挥社会和政府力量。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环境。建议成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协调机构,并吸纳规范有关社会组织,整合资源,彼此之间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调整、制定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及时调整人口管理体制,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当鼓励、帮助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疏导体系。心理健康是留守孩子面临的最大难题。通过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员资格认证制度,着手培养一批有一定水准的心理教育咨询队伍,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人力资源。
推进寄宿制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寄宿制学校可以兼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安全,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困难留守儿童给予适当补助,以保证正常学习和生活。
2.2007年至2008学年,隆回县西洋江镇苏河中学对招生范围内的“留守孩子”进行了三次摸底调查,“留守孩子”占学龄儿童的比率分别为40%,44%和45%,呈递增趋势。其中还有一批孤儿、单亲等特殊家庭的“留守孩子”,占“留守孩子”总数的30%还多。通过对“留守孩子”的“亲情交流”、“托管监护”、“身心发展”等方面的考察,发现一个月通一次亲情电话的占84%,春节回家团聚的占60 9/6,隔代监护的占87%。17 O/''oo的“留守孩子”身心发展不太健康,学习成绩较差。大多数“留守孩子”留守的是房屋、老人和田地,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守家、读书、做农活。因此,“留守孩子”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类:一是“看家型”。这类孩子的父母长年外出,强迫孩子看家护院。二是“寄居型”。这类孩子因父母外出,家中尚有“留守老人”看护,孩子就寄居在离校较近的亲戚朋友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三是“放任型”。这类孩子的父母外出,没有托人监管,放任自流。四是“踢抛型”。这类孩子因父母离异或丧偶再婚,成了父母踢抛的“皮球”。五是“孤苦型”。这类孩子大多是父母双亡的孤儿,无人照看,生活困苦。“留守孩子,,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的生活不安稳,缺少亲情,缺乏家教,受过创伤,大多呈现孤辟内向,失落悲观,冷漠任性,焦虑暴燥等性格特征,是学校教育中最不稳定的因素。
怎样使“留守孩子”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一个关系到国民素质的十分现实的社会问题。隆回县教育局在接到苏河中学的调查报告后高度重视,制订了《关爱“留守孩子”实施方案》,建立了活动组织机构,并争取了祖籍隆回、现侨居英国的学者宁泽民家族的资助,成立了“海臣教育救助中心”,于2008年9月在苏河中学建好了第一个“留守孩子之家”。“家”里有供“留守孩子”专用的活动室,辟有图书资料区、文体娱乐区、亲情交流区、日常生活区等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馨小区。苏河中学为这个新“家”的建设创设了最佳管理模式,并提供了最佳服务:一是建立了“留守孩子”档案和联系卡管理体制。对孩子们的基本情况、家庭住址、家长姓名、联系电话、监护人基本情况等分层分类建立档案和联系卡,指定专人管理,通过档案和联系卡的建立,大大加强了学校与“留守孩子”家长及监护人的联系,形成了以孩子为中心的关爱网络。二是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孩子”制度。对“留守孩子”的帮扶实行“三优先”,即学习E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三是建立健令“留守孩子”安全保障和应急机制。对“留守孩子”的食宿安令、防火、防水、防毒、防盗、防骗等危及人身安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对突发事件,制定r应急预案,明确职责,确保安全第一位。四是注重了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学校专门配备了心理和生理教师,定期开展了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健康教育和感恩教育,使“留守孩子”充分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幸福与快乐.消除了不良情感,树立了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苏河中学对“留守孩子”的特别关爱还体现在“减免全部生活费”、“免费拨打亲情电话”、“设立生日点歌台”、“双休日开放图书室”、“开设亲情视频聊天网”等。海臣教育救助中心还为“留守孩子之家”每学期提供5万元的办公经费和8000元生活补贴费。2008年下学期,32名“留守孩子”切身感受到了新“家”的温暖,由衷地感慨:小家人大家,爱心聚一家;亲情不分家,幸福你我他。
3.由于年龄小自制力差、得不到家长的帮助等因素,目前留守儿童出现的主要问题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失衡与安全隐患。
令国政盼常委、黑龙江省政协梁副主席认为,这些问题是由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的: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与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形成落差;农村学校课科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等。
埘此,梁副主席也相应提出了一些标本兼治的对策与建议。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梁副主席认为,“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4.全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O~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万人。
《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结构和分布情况作出分析:
留守儿童各年龄组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先缓慢上升后下降。从O~15周岁,各年龄组的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基本呈随年龄增长缓慢E升的趋势,但从16周岁组开始的比例迅速下降。
性别比偏高.特别是在低年龄组,大部分省份的农村留守男童多于农村留守女童。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
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四JII、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1.多数居住在中南部的省份。
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来看,超过半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不同年龄组儿童的家庭结构有一定差异。从不同年龄组的分析可以发现:年龄越大的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留守的比例越高;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并非“年迈体弱”,但受教育程度偏低。《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机会基本能得到保障,接受初中教育的机会尚未得到完全保障,但其受教育状况仍然好于农村其他儿童。
据统计,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念书,男孩在校的比例为92.58%,女孩在校的比例为92.01%。男孩未上过学的比例为1.75%,女孩的这一比例为1.82%。
《报告》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男女留守儿童受教育机会的差异极小。比较而言,各个年龄组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比例都高于伞部农村儿童的在校比例,特别是15~17周岁年龄组,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比例仍达80%,而农村儿章的在校比例只有70%。此外,部分中西部省份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辍学比例较其他省份高。
《报告》指出农村留守幼儿面临科学喂养;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机会少等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安全和青春期教育缺乏;寄宿制教育需加强和规范;流动儿童社?城市生活面临困难等问题。农村大龄留守儿童存在父母流动对学业完成具有一定影响;就业层次较低、缺乏社会保障;大龄留守女童的性侵害等问题。
5.留守儿童的教育呈现着“单亲式”、“隔代式”、“寄居式”三种方式,留在家里负责监护的人大多是老弱病孺,甚至有的学生在家没有人监护,自己监护自己,存在着监护不力、安全不保、参与不够等问题。有的隔代监护者,让他们形成了骄横、散漫的性格,有的则在亲戚家长期寄养,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少数学校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