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14 09:38:14
14.过逸 |
15.痰饮 |
16.瘀血 |
-27- |
17.结石 |
18.外伤 |
19.诸虫 |
20.药邪 |
21.医过 |
22.先天因素 (六)病机 |
1.邪正盛衰 |
2.阴阳失调 |
3.精气血的失常 4.津液代谢失常 5.内生“五邪” 6.疾病传变的形式 7.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七)防治原则 1.未病先防 |
2.既病防变 |
3.正治与反治 4.治标与治本 5.扶正与祛邪 6.调整阴阳 |
7.调理精气血津液 |
-28- |
8.三因制宜 二十八、中医诊断学知识 (一)问诊 |
1.问诊的意义和方法 2.问诊的内容 (二)望诊 |
1.全身望诊 2.局部望诊 3.望排出物 4.望小儿指纹 (三)舌诊 |
1.舌诊概述 2.望舌质 |
3.望舌苔 |
4.舌象分析与舌诊意义 (四)闻诊 |
1.听声音 |
2.嗅气味 |
(五)脉诊 |
1.脉诊概述 2.正常脉象 3.病理脉象 |
-29- |
4.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六)按诊 |
1.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2.按诊的内容 |
(七)八纲辨证 |
1.八纲基本证候 2.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3.八纲辨证的意义 (八)病性辨证 |
1.辨六淫证候 |
2.辨阴阳虚损证候 3.辨气血证候 |
4.辨津液证候 |
5.辨情志证候 |
(九)脏腑辨证 |
1.辨心病证候 |
2.辨肺病证候 |
3.辨脾病证候 |
4.辨肝病证候 |
5.辨肾病证候 |
6.辨腑病证候 |
7.辨脏腑兼病证候 |
-30- |
(十)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1.六经辨证概要 |
2.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3.三焦辨证概要 |
4.经络辨证概要 |
二十九、方药学知识 (一)药性理论 1.四气 |
2.五味 |
3.升降浮沉 |
4.归经 |
5.毒性 |
(二)中药的配伍和使用 1.中药配伍原则 2.中药配伍的禁忌 3.中药的用药禁忌 4.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三)方剂与治法 1.治法概述 |
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3.常用治法 |
-31- |
(四)方剂的组成变化与剂型服法 1.方剂的配伍目的 2.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 3.方剂的变化形式 4.方剂的剂型 |
5.方剂的服法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