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1-25 10:49:31
2.眼的折光功能和感光功能
3.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内耳的感音功能
(十)神经系统的功能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
2.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
3.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
4.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十一)内分泌
1.激素的概念
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3.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的功能
十七、生物化学知识
(一)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3.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核酸的分类、化学组成和结构
2.核酸的生物学功能
(三)酶
1.酶的分子结构
2.酶促反应的特点
3.酶活性的调节
(四)糖代谢
1.糖的无氧氧化和有氧氧化
2.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过程
3.糖异生的概念和意义
4.血糖的相对恒定及其调节
(五)脂类代谢
1.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的代谢
2.血浆脂蛋白代谢
十八、病理生理学知识
(一)疾病概述
1.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2.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基本规律、基本机制和转归
(二)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1.脱水的概念和类型
2.水肿的概念和分类
3.低钾、高钾血症的概念和对机体的影响
(三)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1.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
2.代谢性酸中毒的概念、原因和对机体的影响
3.呼吸性酸中毒的概念、原因和对机体的影响
4.代谢性碱中毒的概念、原因和对机体的影响
5.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原因和对机体的影响
(四)缺氧
1.缺氧的概念和分类
2. 常用的血氧指标
(五)发热
1.发热的概念
2.发热激活物的概念和种类
3.内生致热原的概念和种类
(六)应激
1.应激的概念
2.应激原的概念和分类
3.应激的全身性反应
4.细胞应激反应
(七)疼痛
1.疼痛的概念
2.疼痛的效应
3.疼痛的分类
4.疼痛的生物学意义
(八)休克
1.休克的概念
2.休克的病因
3.休克的分类
十九、医学微生物学知识
(一)细菌学
1.细菌的分类、大小、形态和结构
2.细菌的致病性、毒力和侵袭力
3.常用灭菌方法
(二)病毒学
1.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2.干扰素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三)真菌学
1.真菌的形态和结构
2.真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二十、人体寄生虫学知识
(一)寄生虫的分类、宿主、生活史和致病作用
1.寄生虫的分类
2.寄生虫的宿主
3.寄生虫的生活史
4.寄生虫的致病作用
(二)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1.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
2.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3.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4.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二十一、医学免疫学知识
(一)免疫细胞
1.免疫细胞的概念和种类
2.T细胞和B细胞的表面标记和功能
(二)免疫球蛋白
1.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和区别
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和水解片段
(三)补体系统
1.补体的概念、特点、组成和生物学作用
2.补体系统的激活过程
(四)细胞因子
1.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分类
2.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和特点
二十二、药理学知识
(一)药物效应动力学
1.药物的基本作用
2.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3.药物作用的机制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
1.药物的跨膜转运
2.药物的体内过程
3.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参数
(三)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1.影响药物效应的药物方面的因素
2.影响药物效应的机体方面的因素
二十三、病理学知识
(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
2.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形态学变化
3.坏死的概念、类型、形态学变化和结局
(二)损伤的修复
1.再生与修复的概念
2.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
3.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概念
2.充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原因、基本病理过程、病理改变和结局
(四)炎症
1.炎症的概念、基本病变、过程和结局
2.炎症的常见类型
3.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五)肿瘤
1.肿瘤的概念
2.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3.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4.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二十四、医学心理学知识
(一)概述
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范围、性质和目的
2.医学模式的转变
(二)心理评估
1.心理评估的概念和作用
2.心理评估的方法
3.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
(三)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1.应激与心理应激的概念
2.应激源(生活事件)的分类
3.应激的反应
4.心身疾病
(四)健康行为
1.健康行为的概念
2.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
3.改变损害健康行为
4.促进健康行为的医疗政策与社会健康计划
(五)病人心理
1.病人与病人角色
2.病人心理
(六)医患关系
1.医生的角色与心理
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二十五、医学伦理学知识
(一)医学道德
1.医学道德的内涵
2.医学道德的特点
3.医学道德的作用
(二)医学伦理学
1.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2.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规范
二十六、循证医学知识
(一)概述
1.循证医学的定义
2.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
3.循证医学的特点
(二)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条件、步骤和方法
1.基本条件
2.基本步骤
3.基本方法
(三)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类、分级和推荐
1.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类
2.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
3.循证医学证据的推荐
(四)循证医学证据的来源与检索
1.循证医学证据的来源
2.循证医学证据的检索
内 江 市 市 情
内江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沱江下游中段,东汉建县,曾称汉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50年设内江专区,1985年改建省辖内江市,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内江市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分为内江市、资阳地区,内江市现辖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隆昌县、威远县和内江经济开发区,108个乡镇,1673个行政村,13个街道办事处,281个社区,幅员面积5386平方公里,总人口430万。由于曾经盛产甘蔗、蜜饯,鼎盛时期糖产量占到全川68%、全国的26%,故被誉为“甜城”。
内江是交通运输部规划的国家公路运输主枢纽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枢纽和西南陆路交通的重要交汇点,是成渝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称。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和全国第二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贯境而过,境内现有铁路5条(成渝、内昆、资威、归连、隆泸)、在建快速铁路1条(成渝铁路客运专线),过境高速公路5条(成渝、内宜、隆纳、内遂、成自泸赤)、在建高速公路3条(内威荣、自隆、内江城市过境高速),周边有3个千吨级货运码头、4个机场,基本形成了南北贯通、东西相连、纵横交错、水陆空立体发展的交通网络。随着成渝铁路客运专线全面贯通,内江将同时融入成渝“半小时经济圈”。
内江自古以来人文荟萃、才俊辈出,涌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一师、二相、三状元、四大家”,即一师:孔子之师苌弘;二相:南宋宰相赵雄、明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三状元:唐朝开元年间范崇凯、南宋状元赵逵、末代状元骆成骧(清代四川唯一状元);四大家:国画大师张大千、张善孖,新闻巨子范长江,被孙中山授予“大将军”称号的喻培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内江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被誉为“立体史书”的隆昌古牌坊群、号称“川中第一禅林”的圣水寺、佛教圣地西林寺、鬼斧神工的重龙山摩崖石刻、东林寺的千手观音、号称“巴蜀四大文庙”之首的资中文庙、始建于明代的资中武庙。自然景观方面,有威远穹窿地貌、喀斯特奇观圣灵山溶洞、九曲十八弯的甜城湖、观鸟基地古宇湖等。
内江资源丰富,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全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和水产产业化试点市。塔罗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萝卜、柠檬等17个品种荣获无公害产品称号,“隆昌素”兰花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资中“塔罗科血橙”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资中鲶鱼”、“永安白乌鱼”获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能源矿产主要有煤、天然气、油页岩。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达600多亿立方米、页岩气储量超过5000亿方,炼焦煤的保有资源储量7509.8万吨、水泥用石灰岩资源储量10821万吨、玻璃用石英砂岩资源量7576.46万吨。
内江既是四川的老工业基地,又是重庆、成都支柱产业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应基地,初步形成了钒钛钢铁、食品饮料、机械汽配等支柱产业,正在加快建设西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中国循环流化床电站节能环保示范基地、中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等五大新兴产业基地。
2014年内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56.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2014年内江经济在总体运行平稳情况下,呈现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态势。
总体运行平稳。经济增长虽然只8.9%,但新增城镇就业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9%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只上涨了1.4%,分别低于全国、全省0.6、0.2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优化看,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这意味着全市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去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9%,快于第二产业的9.6%,更快于第一产业的3.8%,服务业的比重较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具体表现在:
一方面,工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比上年增长40.0%、22.0%,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快32.8和14.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6.2%和15.8%,占比较上年分别提高了4.6和6.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有关的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去年全市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0%,电信消费、信息消费也呈现较快增长。2014年,全市经济尽管传统行业困难比较多,但新产品、新行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加速成长,新的动力正在加快孕育。
质量提升。一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2014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5.08亿元,增长16.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9%,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二是单位GDP的能耗下降。能耗比较多的重化工业在减速,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在快速发展快。
民生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在逐步改善。收入的增加意味着居民就业较充分,这是民生改善很重要的一点。
站在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