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 
 ★ 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 
系列重要讲话 "十四五"规划 政府工作报告 一号文件 二十大报告 中国政府与政治 马哲 毛概 邓论和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法理学与宪法 公文写作 应用文写作 公务员法 管理常识 行政法 经济 经济常识 经济法 科技生活 民法 人文历史 商法 社会公德 事业单位知识 宪法 刑法 政治经济学 中共党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定义判断 片段阅读 数学运算 选词填空 地形地势 高科技产业 工业 海洋资源 行政区划 河流湖泊 疆域 交通运输业 民族 农业 气候 人口 水资源 土地资源 自然资源 时事政治

湖北省鄂州市广播电影电视局记者面真题(笔试真题)(完美word版下载)

时间:2023-10-22 03:07:0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真题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带答案详解版《★湖北省鄂州市广播电影电视局记者面真题(笔试真题)》真题及18026套全国各地事业单位考试完整版真题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真题预览:
鄂州市广播电影电视局记者面试题(笔试真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时间:150分钟
一、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共40分)
1、该名记者“不择手段”争取提问机会以求表现你是否赞同,为什么?(15分)
答案参考要点:态度应是赞同(5分),芮成钢回到央视后受到台里表扬;前提(5分)是在基于人道、礼节乃至国际惯例等前提下,于国际大型会议场合,一个记者“不择手段”争取提问机会以求表现,并且获知想要采访的内容,这是可以接受的。在不涉及残忍、隐私、或刻意的粗鲁、冒犯,适当的粗鲁以取得新闻,也是可以接受的具体原因(5分)闻现场如战场,如果都要保持谦谦君子或谦谦淑女的态度,恐怕很难采到好新闻。
(◆ 态度相反:酌情给分,或不给分!
2、该记者提问的开场是否恰当?如若恰当,其理由是什么;如若不恰当,其理由是什么,如果你是他应如何开场?(25分)
答案参考要点:不恰当(5分),该记者提问的开场,强调自己代表亚洲是否恰当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探讨。
首先,该记者并未确知韩国记者是否真的没有问题提问就强调自己代表亚洲诸国,在这一点上是有欠周全的,当然,他的确是补问了在场韩国媒体是否有问题要发问。因此也算是亡羊补牢。不过,奥巴马先生并没有明确的表示一定不让他发问,仅仅强调是想要确保韩
国媒体的发问权利,在这个部分,该记者没有给予奥巴马先生充裕的空间去确认,这一点显得该记者过于急躁。(5分)
第二,中国的中央电视台记者是否能代表亚洲诸国媒体提问,这一点却是有待商榷。
在视频中,该记者已经说了自己的国家也是会员国之一(按照提问内容表述),因此如果该记者将提问开场改为“如果韩国媒体没有问题发问,身为会员国之一的中国媒体,我希望将此提问权利保留给我”如果是这样开场,就显得思虑周密且贴心可爱,不至于引发后续争议。(10分)
在这种世界瞩目的国际场合,一个记者的提问不只是关乎个人乃至其所在电视台的面子,更多必须思考与体谅到国家的整体利益,在力求新闻报道与个人成就、表现之际,如何能够适当提问让更多旁观者感受到中国的友好与替有着共同经济利益的诸国思考,恐怕更是一名记者为国家进行良好媒体外交的重要机会与场域。真正的爱国并不在于一时之勇,未经思考的激昂有时只是让从事外交工作的相关单位要花更多的时间与金钱,去弭平那仅仅几十秒钟所造成的无形伤害。(5分)
(◆ 态度相反:酌情给分,或不给分!
二、请结合材料,做1200字左右的时评。(要求:① 观点集中、准确;② 题目能吸引眼球;③ 内容具有说理性与思想性;④ 注意文采;⑤ 行文注意层次,逻辑关系;⑥ 注意字迹工整。满分:60分)
答案参考要点:
1、观点集中,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忌面面俱到。选准切入点,深入剖析。 (0—20分)
2、题目或小标题能吸引眼球。(0—10分)
3、选好主题,选用精到恰当的材料,吸收最精彩的观点为己观点服务(0—10分)
4、注意文采。善于化繁为简,用形象比喻解读复杂道理。(0—10分)
5、文章行文要注意层次,逻辑关系鲜明,有让读者看下去的欲望。(0—10分)
例文:
惊闻“孟母三迁”成了糟粕
在湖北省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中,有些学校给学生推荐的是删节版的国学内容。比如武昌区九龙井小学重新编印的经典读本,《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劝学诗》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对此,该校语文教研组主任魏贤佐解释,他们认为“昔孟母,择邻处”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与人和睦相处。(据13日《成都商报》
因为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山东省教育厅日前曾下发通知,严禁该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等,但通知没有明确地指出哪些是糟粕。未承想,湖北省的一些中小学早已这样做了;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竟然被当成糟粕而被剔除了。
“昔孟母,择邻处”源于“孟母三迁”的典故,说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儿子有一个良好的学生和成长环境,先后两次搬家住过三个地方,在教育史上这一直被当作佳话而被传颂,怎么突然成了“糟粕”呢?
“环境决定一切”肯定是不对的。如果“孟母三迁”确实含有这样的意思,那确实应该加以批判。可问题是,“孟母三迁”含有这样的意思吗?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解释。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应该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
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一个人的成长与多个方面的因素有关,除了环境之外,家庭的教育、学校的培养、个人的秉赋、付出的多少等也都很重要,因此,环境确实不是“决定一切”的,但不能因为环境不能“决定一切”就不重视它。
诚然,人要学会适应环境,但这与选择良好的环境并不矛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如果有更加宜居的地方,为什么非要去适应恶劣的环境呢?孩子当然应该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但适应不应成为面对恶劣环境的首选——只有在无力改变环境或者无法变换环境的情况下,“适应”才应该成为选择。
退一步讲,即使“孟母三迁”中确实含有“环境决定一切”或者其他糟粕性思想,应该怎么处理?是简单地把它删除,还是向孩子们阐明道理?我认为应该是后者。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鉴别的能力、教授思考的方法。老师不应只是告诉孩子哪些是对哪些是错的,更不应该只告诉对的不告诉错的,而是应该告诉他们如何是判断对错。人们必须明白,很多信息是无法彻底“删除”的——即使是教科书中删除中,原著中依然还在校园里接触不到,到了社会上还会遇到……因此,正确的态度不是“隔离”,而是“面对”
由此可见,学校随意删改经典诗文,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更反映出教育理念上的偏差。
'>


真题预览结束
真题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带答案详解版《★湖北省鄂州市广播电影电视局记者面真题(笔试真题)》真题及18026套全国各地事业单位考试完整版真题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