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5-05 21:28:35
A.
B.
C.
D.
参考答案:B
· (109). 让阅读成为国家的节日,借助这个表达个体心灵体验的仪式,搭建起全国范围内的沟通交流平台,有助于推动共读活动的落实,从而更快更好地传承优秀中华文明。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通过共读、共写,促进精神交流,就能实现真正的共同生活。进而言之,我们才能在传统文化远去、外来文化冲击的不利局面下,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建构核心价值,建设和谐社会。
这段文字意在表达( )。
A.
B.
C.
D.
参考答案:A
· (110). 南极的企鹅,生活在陡峭雪壁上,每次海里觅食后,登上崖去的方法就是先沉潜,沉潜到达一定深度后,再利用水中的浮力奋力冲出水面,凌空飞跃,在崖上轻巧地降落。这沉潜的过程,既是积蓄能量的过程,又是远离喧嚣、远离浮躁的过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B.
C.
D.
参考答案:D
· (111). 英国的汤普森有很多到北京出差的机会,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伦敦能除掉“雾都”的恶名,关键在于公众的自我意识,大家共同来维护一个更好的自然环境。如果伦敦的空气污染问题重现,那些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一定会遭遇强大的舆论压力,会被严惩。而在中国,目前大家还是抱怨的多,尽管政府公布不少政策,但自觉自愿绿色出行、买小排量车的人还是相对太少。
这段文字的中心议题是( )。
A.
B.
C.
D.
参考答案:D
· (112). 汉语作为口头语言应当远远早于其作为书面语言形成。即使在汉字书面语言发明以后,也远远不能代替口头汉语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独特意义。我们都知道,中国各地的方言,不仅在发音和语法上各有特点,而且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特殊生活方式和文化样态。这些生活方式和文化样态是中国文明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但是它们不能笼统地称为汉字文明。
这段文字意在表达( )。
A.
B.
C.
D.
参考答案:C
· (113). 尼山静卧在山东曲阜城外约30公里处,朴素得像真理一样。虽然奇不过三山,险不过五岳,高不过340多米,却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景观的制高点。因为尼山,诞生了孔子。尼山脚下,默默地淌着古老的泗水。波澜不兴,却声震长河,因为孔子的临川一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古希腊先哲赫拉克里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深邃,使潺潺小河泛起了哲学的波光。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
A.
B.
C.
D.
参考答案:B
· (114). 在1988年上市之后,万科和很多其他公司一样,面对眼前展开的无数机会,顺理成章地开始实施多元化和跨地域经营战略,业务急速扩张。万科的地产项目一度遍及全国12个城市,拥有55家附属公司和联营公司,覆盖的地区从新疆的吐鲁番,到东南沿海的汕头,涉及行业从通信设备生产到水产养殖,万科和北影合作拍摄的电影《过年》还在东京电影节上获了两项大奖。1993年的宏观调控,让高速扩张的万科感到巨大的资金压力。王石经过反思,决定对万科做减法,开始专注于房地产,逐步剥离与主业无关的业务。王石在书里把万科和三九药业做了个比较,两家企业历史相仿,都在专业化和多元化之间摇摆,不同的是三九选择了先专业化后多元化,而万科选择了先多元化后专业化,很直观的结果是,多元化的三九在2004年亏损2亿元,而万科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
A.
B.
C.
D.
参考答案:A
· (115). 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家喻户晓,中国人笃信“腹有诗书气自华”。梁启超读书,分“鸟瞰”“解剖”“会通”三遍;冯友兰则把“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和“明其理”奉为读书经验。然而,不论秉持何种读书观,倘若止步于浏览速读,不能做到在书海沉潜,也就谈不上体悟文字真谛,又遑论采撷智慧精华?索契冬奥会开幕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接受俄电视台专访时表示,读书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国家领导人日理万机尚能做到经常读书,言如黄钟大吕,催人省思。“世界读书日”自1995年设立以来,每逢“4.23”就成了人们反思缘何不读书的节日。透过阅读危机表象,
不难窥见社会人文精神消解,也折射出现代文明面临的文化困境。当传统阅读由大众趋向小众,人类离精神危机也就相距不远了。从这个意义出发,“阅读危机”并非是个噱头,回归阅读也是一种自我救赎。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
A.
B.
C.
D.
参考答案:A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16~118题。
周作人先生名其书斋曰“苦雨”,恰正与东坡的喜雨亭名相反。其实,北方的雨,却都可喜,因其难得之故。像今年那么大的水灾,也并不是雨多的必然结果;我们应该责备治河的人,不事先预防,只晓得糊涂塘塞,虚糜国帑,一旦有事,就互相推倭,但救目前。人生万事,总得有个变换,方觉有趣;生之于死,喜之于悲,都是如此,推及天时,又何尝不然?无雨哪能见晴之可爱,没有夜也将看不出昼之光明。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绝领悟不到。记得曾宾谷曾以《诗品》中语名诗,叫作《赏雨茅屋斋诗集》。他的诗境如何,我不晓得,但“赏雨茅屋”这四个字,真是多么的有趣丨尤其是到了冬初秋.晚,正当“苍山寒气深,高林霜叶稀”的时节。
· (116). 文中“变换”一词应该理解为( )。
A.
B.
C.
D.
参考答案:D
· (117). 文中“花枝枯竭的时候”是指( )季节。
A.
B.
C.
D.
参考答案:A
· (118).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情感。
A.
B.
C.
D.
参考答案:A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19~120题。
现在人们已经惊异地发现,在这经济的喧腾年月和文学的萧索时期里,散文竟然出人意料.地交上了鮮运。在人们的记忆里,散文的命运似乎没有特别地坏过,也没有特别地好过,它实在太久地担当着文坛上的配角。讲起历史来,它的历史比谁都悠长而辉煌,一回到现实,它却总是没有气力与小说抗衡。可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事情起了变化,散文的际遇来临了。这倒不是说它要重温正统或正宗的梦,而是说,在这大转型的时代,它有可能获得比平常更为丰硕的成果,完成自身大的转折。散文“中兴”的秘密藏在时代生活的深心。用直白的话说就是卜急剧变动的生活赐给了散文一个千载难逢的机缘。今天人人都可能有大量新的发现,提供出比平时多得多的新鲜体验,从而打破僵硬模式的束缚,创造出开放的、新颖的风格;就散文自身来说,由于它的自由不羁,它可能是目前最便于倾吐当代人复杂心声的一种形式。日日更新的生活是根据,散文的形式特征是条件,两相遇合,造成了散文迅速发展自己的空间。
· (119). 上文中的“好运”是指( )。
A.
B.
C.
D.
参考答案:B
· (120). 造成散文迅速发展自己空间的原因是( )。
A.
B.
C.
D.
参考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