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7-27 21:38:58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无论是价值的客观性还是主体性,都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既是把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相联系、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也是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并使物向人趋近的可靠根基。
2、把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相联系、相统一的现实基础是()
A.认识
B.存在
C.实践
D.理性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主客体关系本身就是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发展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客体是实践的客体,因此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3、正确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B.意识第一性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辩证的观点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经验论的主要错误是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但不能由此说,经验论把经验当作第一性的,当作了世界的本原,把经验当作第一性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4、经验论的错误表现在于()
A.经验是第一性的
B.否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
D.强调了精神的作用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在认识论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其他唯物主义一样,都是反映论,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性。当然,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而旧唯物主义则是消极的反映论。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
A.反映论
B.经验论
C.科学实验
D.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动的活动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题中命题A、B都是对的,但是单项选择题只能选择最佳答案,本题最佳答案是D。
6、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主要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本身包含认识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是错误选项,因为认识并非总是滞后于实践,例如科学理论可以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B是错误选项,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则是实践的先导。C项观点正确,并符合题意,是正确选项,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项错在把实践与认识看作是“合一”的,这是明代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7、未来科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 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本题反映了认识要来自于实践,命题A是错误的,C、D是正确的但与本题无关。只有命题B符合题意。
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时间是认识的目的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本题四个命题都是正确的,但最佳选择应该是命题B,比较确切地表达了这句话的含义。
9、“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说明感性的局限性,正因为感性认识有局限性,所以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1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本题重点说明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科学的抽象(理性认识)更完全反映自然。在本题中命题A、C也是正确的,但与题意相比,命题B更确切,所以选B。
11、“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在认识论中,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形而上学,而否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则是认识论中的唯心主义,所以本题选A。
12、否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本题是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的确定,感性认识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应选B。
1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感性和理性的关系。“熟知”即对事物的熟悉、了解,但并不意味着对其本质的把握。“真知”即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A、C项明显错误。D项“熟知”转化为“真知”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并不是必然的。
14、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真知”问题上正确的观点()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成真知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真理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客观性,真理是有用的,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真理是客观的,换言之,真理的有用性是其客观性的必然产物。所以本题选C。
15、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A.有用性
B.相对性
C.客观性
D.阶级性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对立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不能混淆;另一方面,真理与谬误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正因为这样,本题选C。
16、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真理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为真理是人的思想形式,就从根本上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所以本题选C。
17、“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B.客观真理论
C.主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真理不是人造成的,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真理正确反映了客观世界。所以本题认为真理是人造成的,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18、“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所谓客观真理指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指的是人的正确认识中的客观内容,所以本题选D。
19、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
A.客观存在
B.认识的客体
C.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D.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等于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观与客观是否统一要由实践来检验,因此不能说反映即是真理。所以这是混淆了真理与人的一般认识区别的错误观点。
20、“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仅有的观点
C.主观真理论的观点
D.混淆了真理同人的一般认识区别的错误观点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真理具有三个特性,即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所以我们又说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客观真理,这样的表述不能理解为有三个真理,真理只有一个,从真理的绝对性我们说有绝对真理,从真理的相对性,我们说有相对真理,从真理的客观性我们说有客观真理。所以本题选择命题C,即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21、真理和客观真理的关系是()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真理包含客观真理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