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研信息汇总 ★
-> -> -> ->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真题及答案(三)
时间:2012-10-18 16:52:1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可能(抽象的可能):现实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有充分的根据,因而在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因在目前无法实现,看起来好似不可能,故称抽象的可能性。但抽象的可能毕竟是一种可能,因而区别于不可能。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条件的成熟,抽象的可能性就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3.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划分的人类历史发展所经历的三个历史形态。
【解题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难度不大。根据题干中的“根据人的发展状况”也可以选出正确答案。A项是根据生产力,B项是根据生产关系,C项不是马克思的观点。
【相关知识链接】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分三个历史形态,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时间经济。所谓“时间经济”是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条件的重要命题。马克思把全部人的生存划分为必要生理时间、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三类。在劳动时间中,又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劳动只是为了获取生存资料,人基本上只是再生产自身的自然再生产,人只是获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在剩余劳动时间中,人开始超出自然再生产的范围,但还局限于把自身作为物质生产者进行再生产的界限之内,如生产技能培训等。只有自由时间才是人直接用于发展个人的各种本质力量的时间。人才能真正超出上述必需和外在目的的限制,把自身的发展作为目的,使自身超出自然主体和生产主体,成为自由的社会主体。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社会发展的空间是建立在多数人的贫困基础上的,政治、科学、艺术的发展是建立在“盗窃他人的劳动时间”的基础上的,不劳动的那部分人的自由时间是以劳动的那部分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为基础的。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对立才被扬弃,财富的尺度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所有的人都获得了自由发展的时间,从而不断扩大着人类发展的空间。因此,如马克思所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4.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及社会意识的独立性问题。
【解题思路点拨】题干中的材料的含义不难把握,通过分析可以看出:A项说法本身错误;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出相互作用,C项也错误;题干中说的是横向的并列的观点,而不是纵向的继承性,D项也错误。
【相关知识链接】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1)不同步性: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意识形态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阻碍社会发展;有时又会预见到社会存在未来发展趋势,推动社会发展。但这只是相对的,过时的意识形态不可能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之后长久地存在,新的意识形态也只是在历史条件具备时才可能产生;(2)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意识形态,在内容上会吸收、保留以往的某些意识形态材料,“古为今用”;在形式上继承以往既有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加以改造、补充和发展,“推陈出新”。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这种继承性造成了意识形态发展的独特的历史,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3)能动的反作用。
5.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货币的本质。
【解题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比较隐晦、曲折的表述方式,稍加分析就可得到答案:货币就是商品交换的中介,充当的是一般等价物。
【相关知识链接】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这一关于货币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第一,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第二,货币是从商品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即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所谓一般等价物是指这样一种商品,它被社会所公认,成为各种商品价值表现的材料,它本身就代表价值,能够用它来衡量和表现各种商品的价值。
6.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超额利润在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隔。
【解题思路点拨】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而改变了土地的自然状况,经营者得到的多少在改良前后就有差异,一般而言,在租期内通过改良得到的超额利润归农业资本家所有,租期到了时,农业资本家在同土地所有者商讨地租的数量时,土地所有者往往要提高地价(即地租),它们之间就产生了对这些超额利润的争夺与分配。
【相关知识链接】(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是指由土地的差别所导致形成的地租。级差地租包括两种类型,由土地自身的自然差别(肥沃程度或地理位置)所导致形成的地租称为级差地租I,由对土地连续投资的收益差别所导致形成的地租,称为级差地租II。由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所导致形成的地租,称为绝对地租。在农业资本家实际交纳给地主的租金中,既包含级差地租,也包含绝对地租,甚至还包含着以往在土地上进行投资(施肥、兴修水利工程、机耕等)所要支付的利息。因此,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租金往往大于实际的地租。(2)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两者的归属有所不同,级差地租I一般来说完全归地主所有,而级差地租Ⅱ的归属则要取决于地主和农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通常是围绕着土地租期的长短展开的。(3)级差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它来源于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通常由最劣等生产条件决定。(4)绝对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绝对地租的具体形成条件,在马克思的时代和当代有所不同。在马克思那个时代,它主要来自于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差额;而在当代,它主要来自于农产品的垄断高价,来自于工资和利润的扣除。
7.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借贷资本的实质。
【解题思路点拨】本题难度不大。A、C、D三项中的资本都是资本家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资本,只有B项是同时作为商品而投放的。
【相关知识链接】资本主义初期,由于生产规模不大,市场狭小,产业资本一般是自产自销。后来,生产发展、市场扩大,产业资本自产自销越来越困难,要求把买卖商品的业务独立出来,专门由商业资本家去承担。商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W-G′。所以,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是专门在流通中发挥作用的职能资本。
8.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毛泽东思想概论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记忆。
【解题思路点拨】 此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最基本知识点的识记,没有什么技巧。题型也很简单,这是今后考研真题考查的基本方向,希望考生多从基础知识的识记入手,再做提高性复习。
【相关知识链接】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根本政治保证。从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到1938年9月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这使毛泽东能够站在一个新的制高点上总揽中国革命全局,系统进行中国革命理论的研究。正是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1939年10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他又反复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的思想原则。毛泽东还率先垂范,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创新工作,写下了一系列重要著作,使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二、多项选择题
17.【答案】A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的本质。
【解题思路点拨】着重考查考生对物质第一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唯物论基本原理的理解,并不侧重记忆。本题要在对材料做了正确理解以后才能答对,稍微有难度。
【相关知识链接】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就同其物质器官的关系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就同客观外界的关系来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在意识中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表现在:①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意识的内容则是客观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世界特有的,但它们反映的事物的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却是客观存在的。②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还表现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即对于同一客观对象可以形成不同主观意识。③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意识有时表现为虚假的主观映像,但虚假映像也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有其客观的“原型”。
18.【答案】ABD
【考点】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涉及到了联系、规律的内涵,以及唯物史观中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解题思路点拨】尽管本题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但是试题并不难做。做本题的关键在材料的最后“喜鹊……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只要找准了这个关键句,联系题后的备选项就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相关知识链接】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所把握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1)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而也必须协调发展。社会是一个形成于自然又对自然进行着能动改造的物质存在形式,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始终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主题。(2)社会和自然界是两种既联系又区别的物质存在形式,具有不同的运动规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3)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平衡。①自然资源有限。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它的开发和利用也是有限度的;②生态平衡重要。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反之就会造成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19.【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如创新、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等。
【解题思路点拨】本题同上题一样,尽管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但是不难回答。回答本题的关键句是“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抓住这个核心信息,联系备选项选择即可得到答案。
【相关知识链接】由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社会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的特点是:(1)从形成机制上,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实践活动包括物质变换,因此实践也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共同规律。但同时实践又受到观念指导,在实践中交织着物质和观念的变换。因此实践活动又体现出自然界物质运动所不具有的特殊规律,也就是具有能动性的物质运动规律,社会就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2)从作用方式上,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离开了人们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规律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载体和发挥作用的场所。(3)从表现形式上,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20.【答案】AB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理解。
【解题思路点拨】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显然C项有误。
【相关知识链接】以人为本,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要注意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同时也要看到,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执政理念和要求,应当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
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