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研信息汇总 ★
-> -> -> ->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真题及答案(二)
时间:2012-10-18 16:52:1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①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②作为价值观,它强调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③作为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
21.【答案】B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变化的因素。
【解题思路点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商品的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但是商品的生产价格还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也即市场价格的变化与商品的价值量有关;当然其变化直接受到了供求关系的影响;市场价格与货币的价值量成反比变化。
【相关知识链接】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自由竞争阶段,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市场价格根据供求变化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垄断阶段后,在存在着垄断的那些部门和领域,价值规律采取了垄断价格的表现形式。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必然转化为生产价格。这具体表现在,当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形成后,每个部门的资本家为保证自己获得平均利润,就会按照生产成本+平均利润即生产价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这时,生产价格取代价值成为市场价格依据供求上下波动的中心。
22.【答案】A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解题思路点拨】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的周转速度和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等因素,但是其中资本的有机构成是负相关,故排除选项B。加快资本周转只能提高年剩余价值率,而不能提高剩余价值率,故C错误。
【相关知识链接】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预付资本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高低由剩余价值量的多少来决定,而剩余价值的多少则取决于剩余价值率。所以,凡是能够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一切方法,都会相应地提高利润率。(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同量资本中的可变资本部分就越大,所使用的劳动力就越多,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越多,从而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利润率就越低。所以,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化。(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从而也就可以提高年利润率,而实际上资本家所关心的正是年利润率。所以,利润率与资本周转成正比关系。 (4)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不变资本的节省本身不会带来更多的利润,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它可以减少预付资本总额,从而可以提高利润率。
34.【答案要点】(1)丁玲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她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四是她从已有的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她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她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
(2)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始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
【解题思路点拨】回答本题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先看材料后面的问题;二是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阅读时不要过分注意细节,抓住大意即可;三是将材料的两层含义与题后的问题相对照,联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原理,结合材料,边分析边思考、理清回答问题的思路;四是组织答案,回答问题。
【相关知识链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的。②认识形成于实践过程中。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以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③认识源于实践并不否定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即实践经验,是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通过受教育获取的他人的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流关系。一切真知皆由直接经验发源。但任何人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人类文明成果依靠间接经验传承。二者互相依赖,不可偏废。④认识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生理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